涕泪悲泣
第十四段:
“尔时,”
——就在这个时候,
“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
到了这个时候,须菩提听了佛陀前面的教诲,“深解义趣”,什么叫深解义趣?也就是领受了空性的道理。须菩提听了空性的道理,“涕泪悲泣”,通俗地讲,鼻涕眼泪往下流,哭了。我们体会一下,为什么须菩提听了《金刚经》的义趣,会如此地落泪?
第一,惭愧之心;须菩提原来修行的是声闻乘的法,是小乘佛法,证了阿罗汉,听了佛陀的大乘法、听了一切法空的道理,一定是生起了惭愧心。第二,感激之情;听了觉者佛陀为他开示了空性的甚深法义,内心充满了感激之情。第三,法喜充满,喜极而泣;听了佛陀的空性的甚深法义,须菩提一定是法喜充满的。印度的祖师认为听到空性的道理能欢喜落泪的人,是大乘根性的人;所以须菩提此时回小向大。
那对比一下,我们听闻了《金刚经》前边的法义,有什么感受?有没有喜极而泣?会有这样的人的。然而更多的人,也许内心生起了欢喜,但还没达到喜极而泣的程度。当然还有一些人,内心生起的是恐惧;听空性,很多人是恐惧的。但是更多的人,听空性的道理,其实是抵触的。所以对照须菩提,我们倒是应该内心生起惭愧之心呐!
“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赞叹老师“希有”,然后说,老师,你讲这么甚深的经典;在般若经里,能够称为“甚深”,就是能够讲到空性这样的道理。“我从希来所得慧眼”,“慧眼”,现在先不做过多的解释,后边要讲五眼,慧眼是五眼之一。实际上慧眼就是声闻乘、小乘佛教修的最高果位,证阿罗汉所得的智慧叫慧眼。须菩提说,我在过去证得阿罗汉以来,“未曾得闻如是之经”,我从来没有听到老师您讲如此甚深法义的经典啊!
信为道元功德母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
这句话要重点理解一下。有的人听闻了《金刚经》前面的法义,能够“信心清净”。首先说信心。《华严经》说:“信为道元功德母”。其实学习佛陀的教法,根本就在一个“信”字。比如说,你信不信佛陀是圆满的觉者?这一点从心底里信了吗?第二,对佛陀说的法,相信不相信一定能够引领着众生走向解脱的?这一点信了吗?
很多人,包括很多佛教徒,其实没有信,顶多是半信半疑,学佛这个信,是很难建立的。为什么?就是因为颠倒。佛陀这位觉者对世界的理解,跟我们凡夫对世界的理解,正好相反。我们凡夫所认为的真实,佛陀认为根本就不真实,而且不仅是不真实的问题,是凡夫境界根本就不存在。而佛陀证悟的真实,我们凡夫又一点儿影子没有见过,正好相反。对于我们凡夫的境界,虽然印度古代很多佛教学者,很多论师,想了各种各样的办法,通过我们凡夫可以理解的方式,比如说运用我们凡夫的逻辑推理的模式而推出一个悖论,以此来证明凡夫境界的存在其实是不存在的,凡夫认为凡夫境界存在的前提是错误的——即便如此,想了各种各样的办法来帮助我们凡夫理解佛陀的教诲、理解空性,但是我们凡夫对于凡夫境界上一切的存在其实是根本不存在这一点,总是将信将疑。为什么?因为我们多生累劫的相似相续的过程当中,在我们心中所熏习积淀下的对凡夫的实有认识,太坚固了,太难以打破了。
三世佛冤
前边讲教理,讲了四重二谛,概括起来,归根结底就一个字:“空”。前两重二谛讲性空,后两重二谛归结为空性。什么是空?空就是解构,就是解构我们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有人跟我说:“你讲佛教课的时候,能不能先别老讲空?能不能先讲点不空?能不能像其他老师那样,讲点妙有?”我问为什么?他说:“因为我们是凡夫,老听这空,心里难受。”可是要知道,佛陀讲空,是说给谁听的?佛陀讲空恰恰就是说给我们这些凡夫听的。你要不是凡夫,见道了,是登地以上的菩萨了,到了那个时候,佛陀给你说法的时候,就不再这样没完没了说空了。正是因为你是凡夫,所以才要讲空。空什么?空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空凡夫误以为有个凡夫境界的真实世界这个误以为的错误认识。
所以一定要理解,佛法修行的次第,横向的教理体系,一定是分前后两部分:第一部分解构我们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第二部分,佛陀给那些通过第一部分的学习把凡夫境界的存在已经解构了的众生说第二件事儿:什么才是佛陀证悟的真实。这是次第,不能颠倒,因为妨碍着凡夫见到佛陀证悟的真实的最大障碍,就是我们凡夫死死地抓住了在佛陀看来根本不真实的甚至根本不存在的世界当作真实的存在。这个障碍不根除,是不可能见到佛陀证悟的真实。
为什么特别强调这一点呢?因为佛教界的普遍现象就是,没有把凡夫境界空干净就去讲佛陀证悟的真实——法性、真如、如如、实相、如来藏——这个现象太普遍了。一定要注意,这些在佛法中描述佛陀证悟的真实的名言——法性、真如、如如、实相、如来藏——一定是要把凡夫的境界彻底解构完了之后才能安立,才能表达。凡夫境界没有被彻底解构,没有解构干净的时候讲真如、法性、如来藏,凡夫一定把为表述佛陀证悟的真实而安立的这些名言,类比于我们凡夫境界的实有去理解,那是“三世佛冤”。
信心清净
“信心清净”,什么叫清净?佛法里与清净对应的叫“杂染”或“染污”。清净跟杂染,是一对概念,一对儿名言。那什么是清净?什么是杂染?最初步的第一重解释,清净就是离相,杂染就是着相。什么是相?就是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着相就是死死地执着着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为实有。那什么是离相?清净就是离相,离相就是知道凡夫境界如梦如幻,根本就不真实,进而还要知道,凡夫境界还不仅不是不真实的问题,还是根本就不存在,空性。所以,“信心清净”,什么是清净?直接讲,证空性就是清净。所以信心清净,就是对佛陀说的凡夫境界一切的存在都是根本不存在的这件事儿,从心底里生起了信心,绝对相信,能够证悟这种空性,叫信心清净。
信心清净的结果是什么?“则生实相”。实相这个名言要格外注意,这是佛陀二时教法常用的一个名言。什么是实相?实相就是佛陀作为智者证悟的真实。我一再强调佛陀教理分前后两部分,第一部分解构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第二部分当把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解构完之后,佛陀告诉我们佛陀证悟的真实是什么。佛陀证悟的真实,在佛陀的二时教法中,用了一个常用的名言来表达,就是“实相”。“信心清净,则生实相。”能够证诸法空性——这是前提——而后生实相,而后能够见证佛陀证悟的真实。这就是次第。
二时教法修行次第
总结一下佛陀二时教法的修行次第。对于我们凡夫而言,是三件事:悟无我,证空性,见实相。悟无我,就是知道我们凡夫境界上一切的存在,都是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的存在,性空,无自性,这是第一个次第,是前行法,为进入大乘佛法奠定基础。进入大乘佛法修什么?就是第二步,证空性。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的存在,其实就是不存在。凡夫境界以一切都不存在为基本特征,悟无我破我执,证空性破实执。证了空性,就为修行次第的第三件事儿奠定了基础,第三件事儿就是见实相。实相是佛陀证悟的真实。所以悟无我,证空性,就是破增益,见实相就是补损减,这是修行的次第。如果不讲悟无我,不讲证空性,直接讲实相,讲佛陀证悟的真实,这种不讲次第的说法,其实依然属于说相似佛法。
责编:甘关平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