锣鼓艺术按各地特色大致分为:云胜锣鼓、中州大鼓、鄂州牌子锣、小河锣鼓、汉沽飞镲、常山战鼓、太原锣鼓、泗泾十锦细锣鼓、大铜器、开封盘鼓、宜昌堂调、韩城行鼓。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锣鼓艺术
Percussion Art
民间音乐
国家级
Ⅱ-123
2008年
太原锣鼓是由历史久远的“社鼓”演变传承而来的,流行于太原地区及晋中、吕梁部分地区。其节奏雏形可追溯到先秦时期,最早结构的形成可追溯到宋代宁宗年间(公元1195年)。
云胜锣鼓原名得胜锣鼓,是山西大同市的传统鼓乐。起源于大同北面四十公里的得胜口一带。春秋战国时期,赵武灵王率军抗击匈奴。春秋战国时期,赵武灵王用武力扩大疆土,攻打林胡、楼烦时,每次出征之前,均要击奏锣鼓以振人心;战场拼杀之时,也要击奏锣鼓以励士气;得胜还朝之后,还要击奏锣鼓以示庆功。后来,在两汉征匈奴,北魏伐柔然,隋唐击突厥,北宋抗辽金,明朝抵蒙古等历代战争中也都沿用云胜锣鼓,清朝“康乾盛世”,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云胜锣鼓逐步发展,已广泛应用于喜庆大典、商肆开业、秋后丰收、逢年过节等事宜之中。
太原锣鼓的最大特色,在于两队摆开阵势,互相对抗。这种对抗的出现,常见于喜庆之日,两队互见于街头。每逢这种情况,双方互不相让,各显身手,一曲接一曲,一阵连一阵,一会儿急似一会儿,不争个山高水低,决不歇手。这种对台演奏,越打越来劲,越看越振奋,有时演奏长达五、六个小时而不肯罢休。
这种对抗和较量,成为太原锣鼓的一个传统习俗,恰似两军对垒,誓必决一胜负。其演奏技艺之娴熟,场面之激烈,实属国内罕见。它反映出太原人自古以来粗犷剽悍的地方特性,也反映出太原人不屈不挠,对胜利的向往和追求的民族特性。它构成了太原锣鼓声色雄壮的地方特色,也奠定了太原锣鼓在太原传统民间社火习俗中独占鳌头的地位。
太原锣鼓是太原社火习俗的灵魂,为太原人所乐道。太原解放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这种传承极久的民间社火活动步入它有史来的黄金时代,先后在“首届中国民间艺术节”开幕式和“第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式上,大显身手,声名远播,风靡全国,被誉为“中国第一鼓”。
云冈大锣鼓,也称“云胜锣鼓”,还称“晋北大锣鼓”,主要流传于晋北地区,其中以原平市永兴村最为著名。在云冈石窟的第16窟中,就刻有手持小镲的锣鼓乐队,这说明小镲在北魏时期就已流行民间。当时,晋北高原战事频繁,该乐种常用于欢迎将士凯旋;战争结束后主要用于民俗节日演奏。至民国年间,这种民间艺术已有所式微。改革开放后,其传承人邢明轩、张林雨记录整理,大力传承,经常率队在国内外演出,屡获盛誉。1997年,音乐家吕骥先生听了该鼓乐后说:“它的演奏堪称为‘中国锣鼓交响乐’,一定要把它的曲目与音响都保留下来。”该乐种曲目丰富,现存133首,并拥有37种独特指挥法。[1]
它与我国其他锣鼓所使用的鼓的演奏法的不同是:一到“三品二档”以上的曲目,演奏员就不用鼓棒,只用手指击鼓。各种乐器皆有“鸳鸯”打法(即男女合击一器的奏法)的绝活。据老艺人们说:“晋北大锣鼓的乐器性能是以鼓为君,象征骨骼;小镲为皇后,小锣是舌头,二者紧密配合,起筋脉血液的作用;大镲是皮肉,套锣是点缀,起辅助作用;木鱼象征眉目;再加上持鞭指挥是灵魂,就是一个完整的人。”
近年来,由于老艺人年事已高,锣鼓资料散落民间,无经费保护等多种原因,它已渐渐衰微,濒临失传。因此,对其加强抢救和保护,刻不容缓。
“常山战鼓”是由鼓、大钹、中钹、小钹、小锣等打击乐器组合而成的一种民间清锣鼓。其曲牌大都由多个能单独演奏的锣鼓段子联结而成,是一种联套曲体结构,它主要用于广场表演,受到好评。
云胜锣鼓的经典曲目有《穆桂英大破天门阵》、《八仙过海》、《猛虎下山》等。
常山战鼓套路多样、由牌繁多。主要的曲牌有《么二三》、《小西鼓》、《大西鼓》、《迈大步》、《猴爬杆》等12首。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