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19 央视春晚上,取材于生活的小品《占位子》刷爆了教师、家长的朋友圈。
有网友甚至说,那个抢座位的沈腾与马丽,不就是生活中的你我吗?
小品中究竟反映了哪些教育现象?我们来一起看看。
1、“孩子 近视 ,只能坐第 1 排”小品一开场,沈腾饰演的郝建是这样说得:“今天是开学第一天,我儿子的座位被老师分配在一个又远又偏的角落里,在我看来,现在在班里的位置就决定着将来在社会上的位置……我一定要趁其他家长来之前,把第一排最中间的位置替我儿子拿下。”其实,小品虽然喜剧化处理,但是演绎得并不夸张。
孩子的座位问题,一直是不少家长比较关心的事,尤其是在新学期开始,常有家长悄悄找到教师,或直接建议,或碍于面子,以孩子的注意力、视力等问题为原因委婉要求,但是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调座位。
小品中常远饰演的是一个文质彬彬的父亲,他这么说:“我这个人没有那么多事儿,孩子坐哪里都行,但问题是我家孩子近视 300 多度,所以只能坐在第一排(的 C 位)。“一些家长看到这一幕的时候,也觉得这分明就是自己嘛!而老师则表示见多不怪了!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因为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切期盼,认为一切围绕在孩子身边的事物都和他们的成绩有关、未来有关,所以会在孩子的求学路上,为他扫除一切“障碍”。
前段时间刷屏的学校教室座位分布图,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家长的心理。
大多数家长心中的“ C 位”就是前三排中间位置,主要是希望孩子能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
那么,“中间、靠前”的位置 真的是老师关注最多的黄金座位吗?教师又是怎么来安排座位的呢?
教师如何排座位?
各年级班主任提醒您:
教室座位千万个,公平合理第一个
第一要素是身高,前三后三轮换坐
视力不好往前调,互帮互助好同桌
座位若由学生选,数据说话最权威
排名第一上雅座,自由自在选同桌
眼皮底下若紧张,可凭喜好各安坐
家长要想强制挑,孩子上课两行泪
1、身高为主:第一考虑是身高,如果让姚明坐到郭敬明前面,是不是也不合理?
2、座位轮换:现在很多教师都会每周进行一次换座位,前三排轮着换,后三排轮着换,每个孩子都会坐到教室中间的位置。
3、特殊情况:个别学生的视力不好,会稍微往前调。
4、学习搭配:其次再考虑学生的状态来搭配同桌,比如内向的孩子搭外向的孩子,自制力强的孩子搭自制力稍微弱一点的孩子。
5、数据说话:根据孩子的综合成绩来排名,由学生自己选择座位和同桌。
6、尊重孩子:有一些创作力很强的学生,却很讨厌约束,他们往往会选择墙角或者后排,自由度相对较高。
有教师关注的黄金座位吗?
其实,教师们授课时通常会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甚至走到坐在角落的学生旁边,就怕他们听不清。
有些教师会戴上耳麦,这样讲课的音量会放大,确保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听清楚。
有黄金座位吗?其实不存在的。若真的有,那么教室里每一个座位都是 C 位。而“占位子”这种情况只是家长不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不信任教师会公平对待而产生的焦虑现象罢了。
2、“别墅换 50 平的学区房”因为对孩子课堂的不了解,家长们尽管很努力,尽管付出了很多,但是得到的回报却很少。
马丽饰演的母亲说:“我们家为了让孩子进这所学校,家里别墅卖了,换了个五十平的学区房,那么好的事业也放弃了,白天在家洗衣服做饭,晚上给孩子辅导功课。”
家长拼尽全力,想为孩子打通一条通向重点大学的绿色通道。
除了为报孩子各种补习班来提升“软件能力”,“硬件能力”也是必要的。
学校的师资力量是家长们关注的热点,一般来说,一些知名中学每年的报名人数都会爆满,甚至半年的学费就超过了公立大学四年的学费。
马丽饰演的母亲,女儿才上二年级,就开始“倾家荡产”,无疑是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
而沈腾饰演的郝建,更是为了儿子郝贵的前程,命都拼上了:“谁家容易,谁不想把最好的都给孩子,我一天打三份工,天天陪客户喝酒,一喝喝到后半夜,我一回家孩子早就睡着了,我一个月一个月见不着孩子。“
看到这里,我不由得感慨,家长真的是不容易啊!但是也反映了现在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家长太过焦虑了。
我们知道,每一个孩子都是家长心目中的掌上明珠。
“家长宁愿自己每天受苦受累,咬牙和血吞,却不愿意让孩子委屈半分,从自己身上得不到诉求;
家长宁愿自己一天天 变得吝啬市侩、锱铢必较、分毫必争,也不愿意孩子变成绿叶,不被看重,平平无奇。
家长敢于接受自己的平庸,但却不愿意想象孩子有这么一天……
家长总认为,自己苦过,累过,挨过了,孩子会得到的越来越多,会变得越来越好。
为此,他们都在过度消耗着自己。
3、“不知道 孩子上三年级了”也许,曾经的“丑小鸭”已经开始往“白天鹅”蜕变,他们得到了各种玩具和新衣,他们变得多才多艺,但是他们却离父母越来越远了。
在小品《占位子》中,能言善道的郝建差点儿就为孩子占了“ C 位”,最后却发现班级走错了。
年轻人为了自己的事业打拼,忙到忘记了父母的生日。父母为孩子的未来打拼,忙到了忘记孩子的年龄、班级甚至身高。
其实,很多家长还认为,孩子的教育是老师的责任、是学校的责任,开学后,将孩子“扔给”老师就行了。如果孩子的成绩下降,一定是老师没有教好,被其他同学带坏了,也或者“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却坐了一个边角的座位。
但是,家长们或许忘记了,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而有种学习方法,叫作“耳濡目染”。
如果你工作努力上进,就请去激励自己的孩子;
如果你做事井井有条,就请去感染自己的孩子;
如果你平时涉猎广泛,就请去带动自己的孩子。
如果你一直在提升自己,请不要焦虑,你的孩子一定不会差。
4、“教育不能 光指望 学校和老师”在小品的最后,郝建说到:“把什么都给孩子最好的了,孩子就好了,孩子的教育,父母不能光指望学校跟老师,对孩子的陪伴也很重要。”
记得之前看过一篇文章《我在天上挑妈妈》,里面是这样写道的:
“你问我出生前在做什么,我答我在天上挑妈妈。看见你了,觉得你特别好,想做你的儿子,又觉得自己可能没那个运气。
那么当孩子出生后呢?
我问你我出生后你在做什么,你答你在外地努力工作。梦见你了,觉得你特别好,能做你的孩子,觉得是前世修来的福气。
放到这个小品中,孩子又该怎么说呢?
我问你现在在做什么,你答你在教室挑座位。瞧见你了,觉得特别失望,想劝你住手,又觉得你可能不相信我一直很努力。
其实,孩子一直都在努力着。
但是,如果想让自己的孩子真正上“C 位”,除了他自己、学校、教师,还少了一个你。
声 明:
作 者:赵 旋
责任编辑:赵 旋
图文校对:汤 梅
审 核:贾丹彤
本文系翼课网原创首发,内容旨在交流分享,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处理;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作为商用
,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