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林狸(学名:Prionodon pardicolor),食肉灵猫科动物。俗名点斑灵猫,彪,虎灵猫,点斑灵狸,刁猫。体型较小,体长37~38厘米,体重400~600克。面部狭长,吻鼻部前突。尾长接近体长,呈圆柱状,有9~11个黑色尾环。体毛为淡褐色或黄褐色,背部颜色较深,有一些圆形、卵圆形或方形的黑色大斑块,是它的主要特征之一。主要栖息于海拔2700米以下的热带雨林、高草丛等生境。为典型喜湿热的林栖兽类,多于夜间单独活动。食物为鼠类、鸟、蛙和昆虫,有时也到村寨盗食家禽。分布在东南亚,中国西南部。在中国的分布范围虽广,但数量非常稀少。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脊椎动物亚门
哺乳动物纲
真兽亚纲
食肉目
猫型亚目
灵猫科
林狸属
斑林狸
spotted linsang
体型较小,体长37~38厘米,体重400~600克。面部狭长,吻鼻部前突。全身被黄褐色柔软而致密的短毛;背部较暗,由颈至肩有两条黑纹;背和体侧有许多棕黑色大毛斑。尾长接近体长,呈圆柱状,有9~11个黑色尾环。
头部和颈部有条纹,腹部淡黄色,四肢上的斑点较小,尾巴很长,呈圆柱形,上面有黑白相间的9—11个环纹,最后几个较暗的环常较细而密集,尾尖多呈淡白色。前后足的第一趾都很小,其余4趾的趾垫发达,其侧方还有皮瓣式的爪鞘保护能伸缩的爪。但不论雄兽还是雌兽,都没有大灵猫和小灵猫那样的香腺。
斑林狸性格比较孤僻,喜欢独自活动,并且是晚上活动,所有人类在白天是很难发现它们的。另外,斑林狸爬树能力也是所有动物中最顶级的,堪比常年树栖的动物相媲美,如白眉长臂猿。而通过突出的爬树能力,斑林狸也获得更丰富的食物来源,比如一些树蛙、小型的鸟类、鸟卵、鼠和昆虫等等。[1]
斑林狸为典型喜湿热的林栖兽类,多于夜间在林缘、灌木和高草丛下单独活动。善爬树,在地面、树上均可捕食。食物为鼠类、鸟、蛙和昆虫,有时也到村寨盗食家禽。每年4~5月份产仔。目前数量已十分稀少。[2]
斑林狸主要分布在东南亚,中国西南;还分布于印度阿萨姆,尼泊尔,缅甸北部,老挝,越南,泰国等地,共分化为2个亚种,中国只有1个亚种,分布于四川、西藏、贵州、云南、湖南、广东、江西等地。
中国:在我国的分布范围虽广,但数量非常稀少,迄今无种群调查资料;在云南数万张小型食肉类商品毛皮年收购数中,仅有20张为斑林狸毛皮,其他省区更少。
2007年江西齐云山自然保护区兽类资源调查与分析发现斑林狸为优势种。其他地区则是零星发现一两只斑琳狸个体,2009年以来分别在广东仙塘、广西桂林和江西武功山和吉安发现。
全球:该物种的记录相当罕见,但是最近的记录表明它不如想象中那么稀有,虽然密度依然很低。。
林狸分布区内的原始森林遭受了不少的破坏,栖息生境大大缩小,致使灵狸数量下降;另外猎捕误杀,原有的种群基数小也是本种致危的因素。斑林狸毛皮色泽鲜亮,毛被整齐,绒厚柔软,具有观赏价值。曾大量遭捕杀,种群破坏严重。数目非常稀少。
由于斑林狸体斑醒目,毛质柔软,毛皮是上好的制裘原料,曾大量遭捕杀,数量稀少,被列入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一个非常稀有而需要优先给予保护的物种。
斑林狸毛皮色泽鲜亮,毛被整齐,绒厚柔软,具有观赏价值,其毛皮还是上好的制裘原料。
斑灵狸主要栖息于海拔2700米以下的热带雨林、亚热带山地湿性常绿阔叶林、季风常绿阔叶林及其林缘灌丛、高草丛等环境,多营地栖生活。夜行性,主要以鼠类、蛙类、鸟类和昆虫等为食。斑灵狸的食物中,鼠类的数量很大,占其粮食的30%-50%。
人工饲养每天应该满足250克的肉食(生的),这是保证它适应环境的基本,驯化是家养的第一步。
在它适应环境后可以逐渐将生肉替换成熟肉,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注意它的排便,看是否正常,有没有不适,如果适应性强,甚至可以吃猫狗粮。
皮板厚而绒密,柔软华丽,毛皮珍贵,因而遭到无节制的捕猎,加之开发建设使水域污染,数量已很稀少,亟需加强保护。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