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爱学习不打不骂(孩子不爱学习不打不骂)

 2023-12-02  阅读 800  评论 0

摘要:我们的孩子真的天生就不爱学习吗?回忆孩子在三四岁的时候,处在一个对万事万物充满好奇的年纪,那时候整天追着你的屁股后面问“十万个为什么”。这个时候的孩子你觉得他是不爱学习的吗?回头再看一看自己的孩子,他是对所有的知识都不爱学吗?我想大多数的孩子都不是讨厌所有知识的学习的。比如有些孩子喜欢数学,有些孩子

我们的孩子真的天生就不爱学习吗?

孩子不爱学习不打不骂(孩子不爱学习不打不骂)(1)

回忆孩子在三四岁的时候,处在一个对万事万物充满好奇的年纪,那时候整天追着你的屁股后面问“十万个为什么”。

这个时候的孩子你觉得他是不爱学习的吗?

回头再看一看自己的孩子,他是对所有的知识都不爱学吗?

我想大多数的孩子都不是讨厌所有知识的学习的。

比如有些孩子喜欢数学,有些孩子喜欢背古诗,有些孩子喜欢科学等等,他们并不是对所有的知识都不爱学的。

那为什么会出现前面所讲的,孩子三四岁时很好学,而到了小学后就开始不爱学习了?确切的说开始对某一些知识的学习不感兴趣了?

那些孩子感兴趣的学习任务都具有哪些特点呢?

之前有位妈妈给我讲他孩子:“在没有上学之前,我儿子很优秀的,自己看书都能看一个多小时,自己玩拼图能玩上半天,特别专注;

上了小学一做学校的作业就不行了。

但是他也不是所有功课都不行,语文背诵比较好,孩子很快就能完成,还自豪地给家人展示。

但写字时就会特别拖拉。数学做简单的题也行,遇到难题不会做,他就有些着急。如果题目量特别大,他看着题目就会发呆,很抵触。‘’

这个妈妈讲完我就告诉她,孩子喜欢的学习任务要符合两“有”原则:一是有用,二是有趣。

看书和玩拼图是孩子感兴趣的,喜欢的;

而在家人面前展示背诵可以满足孩子的成就感,也就是有用。

孩子不爱学习不打不骂(孩子不爱学习不打不骂)(2)

但是为什么孩子上了小学就不爱学习了呢?因为小学的学习任务不符合以上的两个原

不够有趣,不够有用。

作业量大或者题目太难不会做,都会导致孩子学起来没有成就感。

孩子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就看不到学习对他的好处了。

心理学的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一种行为只有让他得到好处,这种行为才能够得到强化并保持下来。

没有好处的行为是很难保持的。

所以,我们在陪伴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就需要去帮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去发现学习这件事情能够给他带来的好处,让孩子体会到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

到底是什么问题导致了我的孩子不爱学习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跟大家介绍一个在认知领域被广泛讨论的学习“三区理论”,这个理论的创造者是美国密歇根商学院教授诺尔.迪奇。

迪奇教授把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分成了一环套一环的三个圆形区域。

它们分别象征着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

孩子不爱学习不打不骂(孩子不爱学习不打不骂)(3)

最里面这一层就是舒适区:

在这个区域里孩子主要是针对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去展开练习。

如果孩子长时间都呆在自己的舒适区,将会造成的负面结果是孩子对学习失去了满足感、成就感和趣味感,最终导致厌学情绪。

最外面这一层的是恐慌区:

这里面代表是孩子们暂时无法学会的知识和技能,也就是超出了孩子能力或者理解力的内容。

而很多家长为了追求孩子考高分,就把孩子送去补习班,去补那些超出孩子认知水平和能力范围的课程,去逼孩子做那些超纲的题目,这时候其实你就是在把孩子往“恐慌区”里推。

而由于内容超纲,孩子容易屡试屡败,并且逐渐产生严重的挫败感。觉得自己花再多的力气,成绩也是不会变好的。

这样长久下去,孩子不但会容易厌学,还可能自暴自弃,会形成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它是指人或者动物在接连不断的受到挫折之后,它在情感和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的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

我们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当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总是遭受挫折,总是失败,之后他一旦遇到挑战和困难的时候,就选择躺平,不愿意做任何尝试。

所以作为家长,我们是既不能把孩子赶进‘恐慌区“,去学习超纲的内容,也不能让孩子长时间的呆在舒适区,持续的去刷题、抄作业,做这些简单重复的学习任务。

那到底哪个区域才能让孩子的学习最有成效呢?就是处在舒适区和恐慌区之间的地带。

迪奇教授称之为”学习区“。

只有孩子身处在学习区,并且在老师或者家长的指导下开展针对性的练习,他们才可能实现真正有效的学习,并获得持续的进步。

那到底我们家长在陪伴孩子学习的过程当中,应该要怎样去做呢?

第一、在陪孩子学习时,要帮助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陪孩子写作业时,不要总是盯着孩子,发现孩子稍微写错了一点,就立刻指出来,或者看到孩子稍微走一下神,就马上提醒孩子或者批评孩子,孩子会是什么样的感受。

比如你在家里做菜的时候,你的先生在旁边一会儿嫌你油放多了,一会儿又嫌你盐放少了,各种挑剔,这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下次你还会想要主动给他做饭吗?

一种行为如果在过程中是不开心的,并且还伴随着身边的人的指责那么这种行为就更加没有办法坚持下去了。

孩子的学习也是一样的,本身学习就是一件枯燥的事情,如果妈妈还一直在旁边唠叨和指责,学习这件事情就很难坚持下去。

如果我们想要提高孩子的学习的兴趣,父母一定要用心的去帮孩子营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

第二、当孩子出现畏难情绪时,要认同孩子的情绪。

很多时候,我们是不能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感受的。

当孩子在写一个题目的时候,他觉得很难,他跟你说:“妈妈,这个题目好难,我不会。”

很多家长会说:“这个题目有什么难的。“

这个时候,孩子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我们来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作为一个职场新人,你的领导给你布置了一项对你来说很有挑战的任务,但是他却说:”这个任务没什么难的,你怎么到现在都还没有完成?!“

这个时候你的心情是怎么样的?你一定是很生气很难过,觉得你的领导不理解你,对不对?

而当你不理解和接纳孩子的畏难情绪时,孩子的心情跟你是一模一样的。

但如果领导换个说法,他说:”因为你是新人,这个任务对于你来说,可能会有一定的挑战。你尽量去尝试,尽力就可以了。“

你听到这样一番话是怎样的心情?

你是不是会更加愿意去配合领导,更加愿意去尽力完成这个任务?

所以,就是这个道理,当我们的感受,被他人所理解所接纳的时候,我们才会更加听得进去别人的话。

当你表示理解和接纳孩子遇到困难了,孩子才会愿意听我们后面的话,才会愿意跟我们一起找解决办法。

第三、找到孩子的”学习区“,并帮助孩子克服困难。

首先我们来讲讲这个”学习区“。

有研究表明:当人开始学习一种新的知识或技能的时候,如果其中有85%的内容是他已经熟悉和掌握的,就能达到最佳训练出错率15%。

也就是说当孩子的学习内容中只有15%是全新或未知的,这时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的。

我们参照这样的一个知识配比,就能够帮助孩子进入到”学习区“内。

在这个区域内孩子他会感到学习的内容既不会太难,又不会太容易。

恰好是适合自己能力的区域,能够帮助孩子进入到学习的一个心流的状态。

另外在面临着这15%的新知识的时候,当孩子遇到一些困难的时候,我们的家长要能够去给予孩子适当的支持和引导,帮助孩子去克服这个困难,实现能力的提升,最终帮助孩子真正的建立自信。

写在最后:

“每一个英雄的成长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会遇到挫折、灾难,会因遭遇绝境而踏上旅程,在这个旅程中,会有一个智者带领他突破能力的局限,不断成长。”

孩子就是那个英雄,而我们家长就是那个智者。

,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cn.tdroid.net/cec71Cz0GAA0HVQ.html

发表评论:

管理员

  • 内容269103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ecms主程序为免费提供使用,使用者不得将本系统应用于任何形式的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风险,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与本站和开发者无关。一旦使用lecms,表示您即承认您已阅读、理解并同意受此条款的约束,并遵守所有相应法律和法规。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太卓开发网 Inc. 保留所有权利。 泰达科技网易库网

页面耗时0.1087秒, 内存占用1.35 MB, 访问数据库1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