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写的一篇文章,可作参考
孟良崮战役
七十多年前的1947年5月,在国共内战的山东战场上,上演了一幕在我看来是二十世纪中国战争史上最具传奇性的经典战例——孟良崮战役。
说它最具传奇性,首先在于它震惊当世的出其不意,竟敢拿当时中国最强大的部队——国军五大王牌主力中的王牌主力——整编第74师开刀。战役一年之后,共军的统帅毛泽东向指挥这场战役的粟裕将军当面坦承:“你们那样果敢、迅猛地消灭第七十四师,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有两个人没想到,一个是蒋介石,另一个就是我毛泽东!”而蒋介石也的确曾经哀叹:“孟良崮的失败,是我军剿匪以来最可痛心最可惋惜的一件事。”“真是空前的大损失,能不令人哀痛。”
说它最具传奇性,还在于它猛虎掏心、虎口拔牙的胆略与豪气。在国军强敌环伺的重兵集团中,居然能将最强的七十四师从中硬生生地挖出来并予以干净彻底的歼灭,无怪乎陈毅冠之以“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美誉。
说它最具传奇性,更在于贯穿这场战役始终的杰出的大兵团歼灭战的指挥艺术和神来之笔。强大的战机捕捉能力、机断的战役决心改变、飞兵激渡的神兵天降、围点攻坚与多路阻援的多层次战场驾驭、歼敌人数的精细计算与扫尾全歼。在粟裕将军一生组织指挥的众多经典战例中,孟良崮战役肯定并不是最复杂、最艰巨,更不是最辉煌的,然而它却无疑是最传奇和最精致的。
如今七十多年过去,回顾这场战役,观看那一张张战役经过地图,仍不禁被这场战役的传奇性和指挥艺术所折服。熟悉的人自然熟悉,不熟悉的人百度一下亦可了解,本文只重点写写战役前后的一些大概还有争议的地方。
1、战前“耍龙灯”,是战场“示形”和创造战机的必需举措。
1947年2月莱芜战役结束之后,山东国军虽然开始实施重点进攻计划,但鉴于既往多次分兵并进而被分割歼灭的教训,转向采取“集中兵力,密集靠拢,加强维系,稳扎稳打,齐头并进”的战法。此时山东国军计有24个整编师60个旅,至于人数一般书籍都称45万人,但我认为肯定不止(曾经估算过要在54万人左右)。其中分别以整编74师、整编11师和第5军三大主力为骨干,组成三个兵团共17个师43个旅执行突击作战任务。而此时的山东共军——华东野战军却只有9个主力纵队和1个特种兵纵队,人数27万人。双方强弱对比明显。
面对强大且已有猬集意识的国军,粟裕及华野不难意识到相比过去,有利战机肯定相应减少,由此一方面既要持重待机,另一方面又要以积极的行动来吸引、调动敌军,即在新的形势下利用自身的主动调动来能动地创造和捕捉战机,这才是华野在孟良崮战役前频繁调动、高度机动回旋的根本原因。
但这一点并未被当时以及后世所充分理解。在《粟裕战争回忆录》中,“陈司令的电报嗒嗒嗒,小兵的脚板扑扑扑”明显是一种正面描述,实际上一些纵队已经产生抱怨心理,比如猛将许世友就曾说:“你们当官的只晓得在地图上一卡一卡的,当兵的是两条腿。”并摔了电话。后来的很多书籍中也透露出这一阶段华野调动过于频繁,导致部队疲劳而战果一般的意见。
实际上这些意见都没有真正认知到华野高度机动的真正意图是战场不断的“示形”和调动。兵法说:“善示形、无常势”,在当时敌人猬集意识较强而战机相对缺乏的情况下,示形必然成为华野的首选。华野只有通过自身的主动调动才能调动和迷惑敌人,就创造战机来说,这一时期华野的“示形”是能动创造战机的必然举措,甚至于说是一种敌强我弱情况下的无奈。可惜很多人只看到无奈,没看到能动。
正是这种战役指挥层面的相对高明的示形,让华野还是创造了不少战机。比如4月26日攻克泰安,歼灭72师主力。5月3日,完成对另一国军主力整编11师的包围,只是条件不成熟而放弃围歼。而孟良崮战役最精彩的一笔——华野六纵隐伏于鲁南敌后待命——正是在这一阶段伏下的。而这一阶段,对于粟裕摸索新形势下国军的行动规律更是极为重要,为其下定围歼74师的决心形成过程具有重大参考价值。只是这一点同样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2、机断改变战役决心,就近形成局部以多打少的优势围歼局面
5月10日,华野准备进攻敌攻击右翼的桂系7军和48师,作战命令甚至已经下达。然而11日74师主动进攻华野9纵的举动让对战场形势极为敏感的粟裕察觉到异常,并有意通知情报单位搜集信息。当日晚,粟裕就从密息获得了国军尤其是74师所在的汤恩伯兵团的行动部署。这些年来,国共谍战的影视作品霸屏,我对“共谍”的神奇能力并不否认,但对情报对于战争胜败的作用却有些看法。可能很多人会想当然的以为,有了情报打战就必胜无疑。实际上,即使获得了充足的情报,共军打过的败仗也不少,有的甚至很难堪。情报对于指挥者当然是有利的,有助于其指挥,但同时也可能是把双刃剑。比如淮海战役中,郭汝瑰的情报表明徐州杜聿明集团将走两淮撤离(实际上是郭汝瑰中了杜聿明的反间计),这让坚持杜聿明必不走两淮的判断的粟裕凭空增加很大压力,只能再一次顶住压力机断专行。
是的,根据情报随之而来的机断,才是情报对于指挥员乃至战争的真正价值,它的作用只有通过指挥员的正确判断才能真正发挥。而根据情报做出什么样的判断及相应的部署,才是指挥员能力的高下判别。
而获取汤恩伯兵团行动部署的粟裕,尽管认为敌军行动尚未完全明朗,但已可判断敌人决定发动全线进攻,即以74师为主要突击力量,其它两翼和后续强大兵团掩护,对共军实施“中央突破”。此时,情报在不同指挥员手中的区别得以彰显,面对国军的“中央突破”,经过冷静思考的粟裕并没有正常的选择避让,而是反之以让人难以想象的以“中央突破”对“中央突破”,机断改变战役决心,收回打7军和48师的命令,代之以全力围歼74师!
粟裕下定战役决心的过程不必赘述,然而这一次的战场形势严重且时间紧迫,临机改变决心的困难可想而知。但经历过苏中七战七捷尤其是宿北、鲁南、莱芜三战的华野将士,对于粟裕的指挥风格和歼灭战意识已经较为熟悉,所以很快达成共识,上下同心。这一点是华野能够创造孟良崮战役奇迹的综合战力基础。
对于战争,无论战略上是以多对少还是以少对多,局部上肯定都要营造“以多打少”的优势局面,而歼灭战尤其需要如此。之前华野将近两个月的“示形”与调动在此时发挥重要作用,粟裕就近调动华野的1、4、8、9四个纵队从74师的两翼迂回楔入,“猛虎掏心”,将之与两侧的25师和83师隔离开来并对外阻击两师。同时,之前隐伏于鲁南的华野6纵“飞兵激渡”,一日夜长驱奔袭垛庄(张灵甫74师后方基地),彻底完成针对74师的包围圈。此时就可以附上孟良崮战役地图了:
图中心那个巨大的圆圈便是孟良崮战役的主围歼战场,但对于这次战役来说,华野所面临的敌军众多,从大的态势看,华野包围着整编74师,而国军却在更大的范围内包围着华野。
华野“自陷绝地”的态势再一次彰显了粟裕指挥作战的胆略,也激发了他卓越的大兵团歼灭战指挥才能。具体不必多说,重点指出的一点是,粟裕用兵向来是考虑到手上所能用到的所有兵力,并不得不将兵力使用到极限,在以弱对强的时候尤其如此。在1、4、6、8、9在主战场围歼74师兼对外阻援25师和83师的同时,在外围战场粟裕布置了多层次、立体性的阻援战场,比如10纵插入新泰阻击5军,3纵插入蒙阴北方狙击11师,2纵和7纵在左侧阻击7军和48师。而在整个战场的西方、西南,粟裕手中已无主力可用,于是命令各地地方部队大力牵制当面国军,让这些国军不能投入或尽量晚的靠近孟良崮。可以说,能用上的力量、能考虑到的地方,粟裕都想到了,这才是一个看似冒险却实际异常慎重的真正杰出将领。
前些年播出的《大秦帝国之崛起》,让观众见识了白起在长平之战中的大歼灭战指挥艺术,相信看到孟良崮战役的指挥,你会能感受到异曲同工之妙。而三千年战争史,以大歼灭战扬名的战神,首推白起、成吉思汗和粟裕三人。
1947年5月12日,大概是下午吧,距离孟良崮最远的华野6纵司令员王必成得到了粟裕的命令,令他于14日务必赶至垛庄。这证明就在当天,粟裕已经下定了拿74师和张灵甫开刀的战役决心!
16年后的1963年,以这一时期华野战史为原型的电影《红日》上映,片中那段连夜行军的镜头,便是6纵奔袭垛庄的真实写照。
而与那股急行军同样迫切的,是华野6纵司令员王必成誓灭74师师长张灵甫的决心!
3、张灵甫的名气、死因与真正对手
近十几年来,张灵甫因为一些莫名其妙的原因突然名声大噪起来,甚至连“瞻仰张灵甫烈士陵园”的新闻都冒了出来,实在是让人大跌眼镜。
因为即算是有些国军粉丝要树偶像,张灵甫的地位、能力、声望都远远不够,别说和薛岳、白崇禧、杜聿明、王耀武等人相比,就算是同胡琏、邱清泉、黄百韬等人相比,张灵甫都并不突出。
而即算是74师师长这一职位,在我看来,张灵甫相比另一竞争者李天霞(即孟良崮战役74师边上83师的师长)都难说是更佳人选,他能就职无非是忠诚和听话更讨蒋介石欢心。至于74军或整编74师的真正代表人物,更当属王耀武而非他张灵甫。
大肆宣扬张灵甫,注定是闹剧。
但对于74师的覆灭,张灵甫倒是“与有功焉”。坊间一般将张灵甫带74师上孟良崮比作马谡守街亭。实际情况当然要复杂一些,在华野战役发起不久,张灵甫便发现74师有被华野重兵集团包围的危险,尤其是13日夜里华野的包围圈还没有彻底封死,张灵甫如果果断后撤突围,74师尚有生机,然而这仅有的生机却在和汤恩伯的扯皮以及张灵甫自身的狂傲驱使下而丧失,等到14日张灵甫彻底发现被围想撤回垛庄却已为时已晚。因此上孟良崮,在张灵甫和74师来说已是无奈的下策,倒不是故意致敬马谡。
但此时的张灵甫并不觉得危险,因为他坚信共军压根吃不掉他的74师,而蒋介石闻讯也又惊又喜,正愁找不到共军决战,有此良机正好可以大战一场,竟异想天开的命令被围的74师拖住华野主力,来个“中心开花”!
张灵甫当然希望为党国和校长建此不世功勋,全歼华野。于是一面固守死战,一面等待四面八方的兄弟友军前来解围及聚歼华野。然而即算74师战力当世第一,也架不住华野五大主力纵队的联合围殴,更何况孟良崮的地理劣势尤其是水源缺乏,更让74师的战力大打折扣,这倒是与马谡守街亭的境况大为相似。而兄弟友军,明明近在咫尺,但就是靠不过来。等到16日,连张灵甫自己都已失去希望,更不要提“中心开花”,74师被全歼的命运彻底定格。
临死之前,据说张灵甫留下遗书:“……我与仁杰决战至最后一弹,饮诀成仁,上报国家与领袖,下答人民与部属。……”对于张灵甫的死因,蒋介石及国军方面人士当然认为他是饮弹自决,然而真相可能要让他们失望。张灵甫并非自杀,而是死于乱枪击毙。而击毙他的,是华野6纵的人。
原因大概也很简单,因为华野6纵最痛恨张灵甫和74师……
这就要说到张灵甫的真正对手了。过往舆论习惯了将张灵甫和陈毅粟裕并列,视同对手,这显然是拔高了张灵甫。客观而论,以张灵甫国军师长(或军长)的地位,如何有资格与共军方面军统帅陈毅粟裕并列?倒是与陈毅粟裕手下的一名猛将可以相提并论,而历史史实证明他们才是真正的对手或死敌,此人便是华野六纵司令员王必成。
电视剧《亮剑》中楚云飞和李云龙的形象深入人心。其中李云龙的原型当有王必成的影子。王必成绰号王老虎,是粟裕手下三虎将“叶王陶”之一,打仗以勇猛著称。
王必成与张灵甫是在两次涟水之战中结下的梁子。一战涟水,王必成占到上风,让张灵甫恨上了“王老虎”并发誓:“下次打涟水,要用1000发炮弹打碎王必成。”而王必成也对74师战力有所了解:“兵败而不山倒,两虎(指王必成自己和陶勇)未擒一狼,姓张的有一套。”
但二战涟水,狼狈的就是王必成了,74师突破涟水城,共军只好选择撤退,王必成是被警卫员和参谋人员强架着撤退的。而涟水失陷,让王必成差点被陈毅撤职查办,因为粟裕的力保才留职检查。王必成当然也恨上了张灵甫:“日后打敌七十四师,绝对不要忘了我王必成的六师!”
到了孟良崮战役,《粟裕战争回忆录》中明文记载:
“第六纵队同敌第七十四师是死对头;记得当时我们命令该纵留在鲁南隐伏待机时,纵队司令王必成同志很担心打第七十四师时没有他们的任务。我对他说,你放心,打敌七十四师一定少不了你们。”
粟裕这种经历者的说法当然极具说服力,粟裕谋划歼灭74师和张灵甫,又岂能忘了王必成?因此王必成才是张灵甫真正的对手。而在孟良崮战役中,真正封锁张灵甫和74师逃出生天退路的恰恰是六纵,击毙张灵甫的也正是六纵。张灵甫和王必成这对生死冤家,看来也只有生死才能将他们分开。
当然,张灵甫作为一名国军将领,他曾经的抗日贡献是我们要承认和赞许的。只是功劳和名誉太过夸大就不符合历史史实了。
4、战役与战场指挥、内战正义与否
《大秦帝国之崛起》中白起在包围赵军后有句经典台词:“三天,三天时间。”意思是秦军必须在最初的三天内挡住赵军的反扑和突围,三天后赵军的士气就会低落。无独有偶,从14号包围到16号全歼74师也是用了三天,这三天时间中, 74师先是固守,进而拼命,最后绝望突围却遭全歼。
但这三天对粟裕来说,却有着远比白起更艰难的地方,因为他的指挥重心不仅仅是围歼74师,还要阻击前来救援74师的几十万国军精锐。如果说包围住74师只是整个战役顺利实施的第一步,那么保障围歼74师的时间便是粟裕最关心的问题,而这三天对他来说并不是时间,而是时间差——他必须保障在彻底歼灭74师所需要的时间内,来援的国军突不进来,否则不仅围歼74师成为虚话,整个战役乃至华野全军都将彻底崩盘。
由此华野在解放战争中独创的战役和战场两级指挥层次出台。陈毅粟裕授命叶飞统一指挥围歼74师的各纵队,而粟裕将重心转移到更重要的各阻援纵队的指挥上。这一华野因为其战役规模宏大而独创的指挥层次模式,后来在济南战役和淮海战役中得到发扬,是现代战争理论关于战场层次的优异探索和实践。
应该说孟良崮战役不仅是大仗、恶仗和硬仗,更是一场险仗。不说围歼战场的生死对决,在阻援战场上,虽然李天霞可能最初耍了滑头,但黄百韬、胡琏等人却是真正拼了命的。而黄百韬最后几乎突破孟良崮北边的共军天马山防线,此时共军若不是有一个营恰好路过,而营长又服从大局听从指挥,将这一营兵力顶上去,整个战役几乎翻盘。
因此孟良崮战役堪称内战第一年国共之间的一场决战,虽然其战果规模不能与豫东战役、三大战役等比较,但它的辉煌程度在于歼灭了国军最强悍的部队,不难想象,连74师都会被共军歼灭,整个国军的士气将会遭受何等的打击。而这,同样是孟良崮战役传奇性的表征之一。
至于和平年代很流行的“内战无正义”等说法,我个人觉得是一种政治幼稚的看法。如果可以,我们当然不希望中国人自己人打自己人,更不希望曾经的抗日铁军毁于自己人之手。然而政治和战争,却不会以希望和道德为转移,战争的真正正义应该是“以战止战”。毕竟,率先挑起内战的是国民党方面,而曾经的抗日铁军却遗憾地充当了内战的急先锋。而关于战争的价值尤其是军事指挥艺术,更不会因为是内战而有所失色。不然屈指数起来,三千年历史上有几场不是内战呢?
最后还是以陈毅元帅当年的诗词来纪念孟良崮战役七十周年,并向粟裕大将——这位孟良崮战役的指挥者,中国人民解放军唯一的一名由士兵逐级晋升为大将的总参谋长——的指挥艺术致以崇高敬意。
“孟良崮上鬼神嚎,七十四师无地逃。
信号飞飞星乱眼,照明处处火如潮。
刀丛扑去争山顶,血雨飘来湿战袍。
喜见贼师精锐尽,我军个个是英豪。”
喜欢点个赞和关注吧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