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病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病名,是指以多饮、多尿、多食及消瘦、疲乏、尿甜为主要特征的综合病证。若做化验检查其主要特征为高血糖及尿糖。主要病变部位在肺、胃、肾,基本病机为阴津亏耗,燥热偏盛。消渴病日久,病情失控,则阴损及阳,热灼津亏血瘀,而致气阴两伤,阴阳俱虚,络脉瘀阻,经脉失养,气血逆乱,脏腑器官受损而出现疖、痈、眩晕、胸痹、耳聋、目盲、肢体麻疼、下肢坏疽、肾衰水肿、中风昏迷等兼证。
内分泌科
消渴病
collateral
指以多饮、多尿、多食及消瘦、疲乏、尿甜为主要特征的综合病证
药物治疗、中医治疗
消渴病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病名,是指以多饮、多尿、多食及消瘦、疲乏、尿甜为主要特征的综合病证。若做化验检查其主要特征为高血糖及尿糖。主要病变部位在肺、胃、肾,基本病机为阴津亏耗,燥热偏盛。消渴病日久,病情失控,则阴损及阳,热灼津亏血瘀,而致气阴两伤,阴阳俱虚,络脉瘀阻,经脉失养,气血逆乱,脏腑器官受损而出现疖、痈、眩晕、胸痹、耳聋、目盲、肢体麻疼、下肢坏疽、肾衰水肿、中风昏迷等兼证。
根据临床表现,中国传统医学的消渴病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基本一致。从历代的中医病案中可以看出,药物治疗消渴病是主要的方法,通过辨证、依据病情的轻重将消渴分为三类,上消责之于肺兼治胃,中消责之于脾胃,下消责之于肾。
根据临床表现,中国传统医学的消渴病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基本一致。
消渴是由于阴亏燥热,五脏虚损所导致的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为特征的病证。
该病是一种常见病,近年来其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中医药在改善症状、防治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有很好的效果。
中医古籍对消渴有较多记述。消渴病名,最早出自《内经》。如《素问·奇病论》说:"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内经》中约有十四篇,分别对消渴的命名、病因、病机、症状、治则、预后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在病名方面,根据病机及症状的不同,消渴还有消瘅、肺消、膈消、消中等名谓。在病因方面,《内经》认为五脏不足、情志失调、过食肥甘是消渴的病因,强调了体质因素在消渴发病中的重要作用。
而胃肠热结,耗伤津液是其主要病机。《金匮要略》有专篇对消渴的证治进行阐述,立有白虎加人参汤、肾气丸等有效方剂,至今为临床医家所推崇。
在《内经》和《金匮要略》的基础上,后世对消渴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并发症以及治疗都有补充和发展。《诸病源候论·消渴候》主张"先行一百二百步,多者千步,然后食之",初步认识到体育疗法对治疗消渴的意义。并对本病的并发症有所记述,认为"其病变多发痈疽"。《外台秘要·消渴消中门》录《古今录验方》说:"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又引祠部李郎中云:"消渴者,……每发即小便至甜"。对消渴病的临床特点有更深的认识。《太平圣惠方·三痟论》说:"夫三痟者,一名痟渴,二名痟中,三名痟肾"。明确提出"三痟"之说。
发病年龄不同病情发展、轻重及预后也不同。中年之后发病者,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部分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类似虚劳,常有痈疽、肺痨及心、脑、肾、眼等并发症;年龄小者,一般发病急,进展快,病情重,症状多具典型性,预后较差。
注意分辨病位、病性消渴有上、中、下三消之分,上消属肺,以口渴多饮为主症。中消属胃,以多食善饥为主症。下消属肾,以多尿为主症。
一般病变早中期,病位在上、中二焦,后期病变以中、下焦为主。临床症状较复杂,没有明显界限,不易区分,应结合气血、阴阳、脏腑来辨别;本病的特点为本虚标实,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因病程长短和病情轻重不同,阴虚燥热各有偏重,阴虚以瘀血内停和痰浊中阻为主。
多数患者先见本证,有少数病人首诊时本症不明显,易被忽视,常因痈疽、眼疾、心血管疾病首诊而发现本病。应辨明本证与并发症的关系,以遵循治病求本的原则。
精神性烦渴:以烦渴多尿为临床特点,由于多饮常导致多尿、低比重尿,症状可随情绪而波动是本病最典型的特征。实验室检查提示尿激素水平正常。
消渴病的基本病机为阴律亏耗,燥热偏盛,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临床认为消渴病的基本病机在于阴津亏耗,燥热偏盛,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治疗宜滋补阴津、清虚热。
包括滋阴益肾、引火归源、温补肾阳等法。滋阴益肾主要用于下消属肾阴不足,此时病情以阴虚为主。如果阴虚且虚火上炎则在滋阴益肾的基础上酌加引火归源的药物,以使上炎的虚火得以清解。当病情迁延不愈,累及肾阳出现肾阳不足的表现时,则本不可拘泥于消渴的基本病机,运用温补肾阳之法才不失辨证论治的特色。
在消渴病中有很多病人同时伴有中气不足的表现。消渴病的基本病机为阴津亏耗,燥热偏盛,明虚为本,燥热为际,病程迁延。阴损耗气而致气阴两伤。治宜益气养阴,古代医家辨证施治,采用健脾益气法。
方药上多采用补中益气汤、归脾场、竹叶黄芪汤等方为主。历代医家治疗消渴病多注重清热生津,滋阴补肾,但也有医家提出治疗消渴病重在益气。现代益气养阴已成为治疗消渴病最为常用的法则,常用的益气养阴药物如人参、党参、西洋参、黄芪、炙甘草、生地、沙参等,经药理实验证实确有较好的降低血糖的作用,至今仍为治疗糖尿病有效的药物。
消渴病病因和病机较为复杂,痰湿和瘀血也可以导致消渴病的发生。活血化瘀法仍然是临床治疗消渴病的常用方法,而且是治疗其并发症的主要方法。
消渴日久,热盛伤津,津伤气耗,每可导致气阴两虚,症见神疲肢倦,少气乏力,自汗盗汗,口干思饮,舌淡嫩胖,苔少,脉细。治疗上需益气养阴,病久多瘀,故可酌加活血化瘀之药。方可予玉液汤合地黄饮子加减。
老年患者,肾水已亏,虚火内生,加之消渴病久不愈,肾气亏伤,封藏失职,临床常见尿频量多,混如脂膏,尿有甜味,腰膝酸软,乏力,头晕耳鸣,口干唇燥,皮肤干燥瘙痒,舌红苔少,脉细数。治宜滋阴补肾。方予六味地黄丸加减。
消渴病久不愈,肾阴亏虚日久,阴损及阳;或久病不愈,阳气虚衰,终至阴阳俱虚,临床多见小溲频多,入夜尤甚,混浊如膏,甚至饮一溲一,面色晄白,形神困顿,腰膝酸软,形寒肢冷;或见下肢浮肿,舌质淡胖,苔白滑或干,脉沉细,尺脉无力。治宜滋阴温阳并用,阴阳兼顾。方可予金匮肾气丸加减。
消渴病久不愈,气阴极度耗伤,气为血之帅,气虚无力行血,血行瘀滞;阴虚火旺,血属阴分,虚火灼伤阴液,血液粘稠,血行不畅。最终致瘀血阻于脉络,发为本证。现代医学血液流变学可见血液黏稠度高,血小板聚集增加。临床可见口渴多饮,胸胁刺痛,肢体麻木,或见半身不遂,眩晕耳鸣,肌肤甲错,小便点滴难出,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下络脉青紫怒张,脉细涩或结、代。
治宜活血化瘀为主,方可予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等方加减,或辨证予活血化瘀药。实际上,消渴病不同证型,若病久不愈,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瘀血之变,因此,对不同的证型均应适当加味活血化瘀之品。此型往往对应于糖尿病血管神经并发症阶段。[2]
1、主症: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大便如常,小便频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
2、治法:清热泻火,生津止渴。
3、方药:宜消渴方加味
1、主症:消谷善饥,形体消瘦,大便秘结,舌苔黄燥。脉象滑食有力。
2、治法:宜清胃泻火,佐以养阴保津之品。
3、方药:调胃承气汤加味。
1、主症:小便频数量多,尿如脂膏,或尿甜,口赶舌红,脉象沉细而数。
2、治法:宜滋阴固肾为主。
3、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味。
消渴症主要是根据症状来命名的,因渴而消瘦。有一些病的症状也是"因渴而消",比如甲亢、尿崩症等。因此,消渴症并不能特指糖尿病。唐朝医家甄立言把消渴症称为"消渴病",其主要依据是"尿甜",也就是现在说的"尿糖"。但临床上很少会观察尿是否甜,而且,这对治疗也没有多大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出现"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和消瘦乏力),即消渴的病人,在糖尿病人中只占少部分,将近80%的病人在临床上并不出现"三多一少"。如果根据尿糖或是出现"三多一少"来诊断,会延误大多数糖尿病人的病情。
现在所讲的糖尿病,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与消渴症有了很大的不同。糖尿病除了血糖的升高,主要并发症如眼底病变、肾脏病变及糖尿病足等,都是对微小血管的损害。
适当规律的活动是治疗糖尿病的一种重要手段,可采取多种活动方式,如散步,做健美操,打太极拳,跳老年迪斯科舞、打乒乓球、游泳、跑步。可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相爱好,选择活动方式。要持之以恒。活动时间选餐后1一1.5小时开始,是降血糖的最佳时间。老年肥胖病人早起床后可轻度活动。注射胰岛素的老年人,应避开高峰时间进行活动,以免发生低血糖。
糖尿病属慢性病,生活规律非常重要,在身体情况允许的情况下,按时起居,有利于糖代谢。每周按时测量体重,作为计算饮食和观察疗效的依据。
少进糖食、根茎类蔬菜如:土豆、白薯、山药。要适当限制水果。应增进粗纤维的食物如:糙米、玉米、豆类、绿叶蔬菜、白菜、绿豆芽、黄瓜、芹菜、西红柿等。多食用精蛋白如:瘦肉、蛋、奶、鱼类。选用植物油,少进动物内脏类食物等。[1]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