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阳明对话的内容有点多,本来想做些删改,但是或许是自己能力不足,自己发现一删就会出现各种意思的曲解,所以为了保持阳明先生的对话全貌,我还是全然搬运过来,不过我对一些自认为的重点做了一些标注,如果标注不合适,还望请谅解,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阳明心学实践之悟?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阳明心学实践之悟
今天的阳明对话的内容有点多,本来想做些删改,但是或许是自己能力不足,自己发现一删就会出现各种意思的曲解,所以为了保持阳明先生的对话全貌,我还是全然搬运过来,不过我对一些自认为的重点做了一些标注,如果标注不合适,还望请谅解。
自古以来中国以孝治理天下,虽然当下的社会已经进入新时代,但“孝”的观念已经刻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骨子里。但如何谓之孝,孝之道理如何得,这个或许可以从阳明对话中找到一些答案。
======================================================
【原文】:
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
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爱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间有许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
先生叹曰:“此说之蔽久矣,岂一语所能悟!今姑就所问者言之。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爱曰:“闻先生如此说,爱已觉有省悟处。但旧说缠于胸中,尚有未脱然者。如事父一事,其间温清定省之类,有许多节目,不亦须讲求否?”
先生曰:如何不讲求?只是有个头脑,只是就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讲求。就如讲求冬温,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讲求夏清,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只是讲求得此心。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去求个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要去求个清的道理。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却是须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个条件发出来。譬之树木,这成孝的心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是枝叶,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礼记》言:’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须是有个深爱做根,便是自然如此。‘
【译文】:
徐爱问:只在心中探求至善,恐怕并不能穷尽天下万事万物的道理吧。
先生回答说:心就是天理,世界上哪还有存在于人心之外的事物和道理呢?
徐爱问:“像服侍父亲所体现的孝心,辅助君王所体现的忠心,结交朋友所体现的诚信,治理人民所表现的仁爱。在这些事中也蕴含了许多道理,恐怕也是我们不能不加以细心体察的吧?
先生感慨道:“这种错误的说法流传很久了,哪能一两句就说明白呢?现在只就你所问到的问题谈一谈。不能孝敬服侍父亲,就去父亲身上寻求孝的道理;不能忠诚辅佐君王,就到君王身上寻求忠的道理;不能诚信结交朋友,就到朋友身上寻求信的道理;不能仁慈治理人民,就到人民身上寻求仁的道理。这些做法完全是错的。这些道理、信念都在我们心中,人心就是天理。人心不被私欲蒙蔽,至纯至精,就是天理不需要从外面添加一丝一毫。这种饱含天理的纯洁心灵发挥开来,表现在服侍父亲上,就定为孝;表现在辅佐君王上,就是忠;表现在结交朋友、治理百姓上,就是信和仁。所以,要做到孝、忠、信、仁等,只要在心里下决心摒弃私欲、存养天理就行了。”
徐爱听了说:“听先生这么一说,我已经感到有所省悟。但是旧的观念还缠绕在心中,没有彻底解脱出来,因而心中还有疑问。如服侍父亲,使其冬暖夏凉、晨昏定省等许多细节,不也需要讲求吗?”
先生回答说:“怎么能不讲求呢?只是在探求时要有个根本,只在抛弃私欲、存养天理的前提下去讲求。像父母冬天保暖,仅是尽自己的孝心,唯恐心中夹杂丝毫的个人私欲。只是讲求有这份心,如果自己心里没有丝毫的个人杂念,纯为天理,是颗虔诚不二的心。寒冬自然会想到父亲的寒冷,自然会去探求使父母温暖的道理;炎夏自然会想到父母的炎热,自然会去探求使父母清凉的道理。这都是一颗成孝的心,才会有这样的结果。比如树木,虔诚的心是根,那许多具体的结果便是枝叶。必须先有根,然后才能有枝叶,而不是先寻求枝叶,然后才去种树根。《礼记》说:‘深爱父母的孝子,对待父母一定会很和气;有和气的态度,就一定有愉快的气色;有了愉快的气色,就一定有让父母高兴舒心的表情。’必须先有个深爱做根,然后一切都会自然地做出来。”
========================================================
【原文】:
郑朝朔问:“至善亦须有从事物上求者?
先生日:“至善只是此心纯乎天理之极便是,更于事物上怎生求?且试说几件看。”
朝朔日:“且如事亲,如何而为温清之节,如何而为奉养之宜,须求个是当方是至善。所以有学问思辨之功。”
先生日:“若只是温清之节、奉养之宜,可一日二日讲之而尽,用得甚学问思辨?惟于温清时,也只要此心纯乎天理之极;奉养时,也只要此心纯乎天理之极。此则非有学问思辨之功,将不免于毫厘千里之谬。所以虽在圣人,犹加‘精一’之训。若只是那些仪节求得是当,便谓至善,即如今扮戏子,扮得许多温清奉养的仪节是当,亦可谓之至善矣!
爱于是日又有省。
【译文】:
郑朝朔问先生:“至善也有能从具体事物上探求的吗?”
先生回答说:“至善只是使自己的心达到纯粹天理的境界,怎么能在外在的事物上探求呢?试举几个例子说说看。”
朝朔说:“例如服侍亲人,怎么做才算是防寒降暑适度、侍奉赡养适当呢?必须探求一个答案和标准。得到了这个标准,才算是得到了至善的境界,所以这样就有了学习、询问、思虑、辨别的功夫。”
先生回答说:“如果只是防寒降暑、奉养适宜的问题,一天、二天就可以讲完,哪里还用得着学习、询问、思考、辨别的功夫呢?在侍奉父母冬夏暖凉时,也只要自己的心至纯至精成为天理就行了。而要做到这一点,便非有学习、思考、辨别的功夫不可,否则就不免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了。所以,即使是圣人,也都要用“惟精惟一”的功夫。如果只是讲求那些仪礼的细节,以为做到这些,就可以称为至善了,那么像那些戏子,在舞台上扮演了许多对父母保暖防寒、侍奉赡养的礼节仪式,也可以称为至善了。
徐爱在这天又有所省悟。
聆听阳明教诲,希望我们一起进步。
感谢一路同行,与君共勉。
未完待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