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岭区(山西省太原市辖区)

 2023-06-17  阅读 852  评论 0

摘要:杏花岭区是在1998年原北城区的基础上建立的城乡一体化城区,位于太原市东北部,总面积170.2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32.2平方公里,农村面积138平方公里。下辖10个街道办事处、2个乡,有113个社区居委会、35个行政村。杏花岭区位于太原市区的东北部,居汾河之畔,是太原市的中心城区。辖区矿产资源

杏花岭区是在1998年原北城区的基础上建立的城乡一体化城区,位于太原市东北部,总面积170.2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32.2平方公里,农村面积138平方公里。下辖10个街道办事处、2个乡,有113个社区居委会、35个行政村。

杏花岭区位于太原市区的东北部,居汾河之畔,是太原市的中心城区。辖区矿产资源较为丰富,有煤炭、石膏、耐火粘土、铝钒土等多种矿产。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杏花岭区常住人口为779479人。

2020年,杏花岭区地区生产总值749.69亿元,同比增长0.3%。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6.3%、2.3%和-0.2%。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0.1︰20.5︰79.4。2020中国医疗服务百佳县市。

杏花岭区

Xinghualing District

140107

市辖区

中国山西太原

太原市区东北部

10街道、1镇

巨轮街道胜利街99号

0351

030000

温带季风性气候

牛驼寨烈士陵园

太原武宿国际机场

太原站

晋A

749.69亿元(2020年)

77.95万(2020年七普常住人口)

170.2km²

历史沿革

杏花岭

中华民国十六年(1927年)太原建市后地属太原市、阳曲县。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全市划为16个行政区,统称“内八区,外八区”,当时内八区的四、五、六、七区和外八区的六、七、八3个区大部为北城境域。

太原解放后,太原市人民政府将16个区合并为8个区,内三区(区政府驻五福庵)、内四区(区政府驻精营东边街)和外四区(区政府驻上北关)部分境域属北城区管辖范围。

1950年2月,8个区又合并为4个区,第二区(区政府驻典膳所)及第三区(区政府驻上北关)部分境域属北城区管辖范围。

1954年6月,第二区更名为北城区。

1956年,区政府改为区人民委员会。

1960年8月,撤区改置人民公社,北城区划分为向阳、尖草坪、巨轮三个人民公社。

1961年5月,撤销三个人民公社恢复北城区人民委员会建置。

1969年9月易名为北城区革命委员会。1981年终止北城区革命委员会职权,成立北城区人民政府。

1976年,区政府机关由五一路迁至解放路358号今址。

1996年,北城区辖巨轮、三桥、鼓楼、杏花岭、坝陵桥、大东关、尖草坪、敦化坊、职工新街、光社、古城、南寨、涧河、上兰、迎新街等15个街道,461个居民委员会。

1997年5月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太原市南城区、北城区、河西区、南郊区、北郊区,设立太原市小店区、迎泽区、杏花岭区、尖草坪区、万柏林区、晋源区。杏花岭区辖原北城区的涧河、三桥、鼓楼、坝陵桥、大东关、职工新村、敦化坊、巨轮9个街道,原南郊区的杨家峪乡及原北郊区的中涧河、小返2个乡。区人民政府驻解放路。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98年底,杏花岭区辖9个街道、3个乡,364个社区,51个行政村。

2001年,杨家峪乡改设为杨家峪街道。

2021年3月,中涧河乡、小返乡合并为中涧河镇,镇政府驻中涧河社区。同时调整中涧河镇、涧河街道、杨家峪街道的行政区域:将涧河街道的东山、长沟、新店3个社区划归中涧河镇管辖;将中涧河镇的七府坟社区划归涧河街道管辖;将中涧河镇的瓦窑头、瓜地沟2个行政村划归杨家峪街道管辖。

杏花岭区

区划详情

截至2021年8月6日,杏花岭区辖三桥、巨轮、鼓楼、杏花岭、坝陵桥、大东关、职工新街、敦化坊、涧河、杨家峪10个街道及中涧河1个镇,120个社区、20个行政村。[2]

太原市杏花岭区行政区划一览

街道镇

下辖社区、行政村

巨轮街道

胜利西街社区┃大北门东社区┃大北门西社区┃营坊街社区┃北大街东社区┃北大街中社区┃北大街西社区┃沙河堡社区┃小北关社区┃上北关社区┃程家村东社区┃程家村西社区┃胜利桥东社区┃西苑社区┃富力华庭社区

三桥街道

黑龙潭社区┃胜利桥社区┃新建北路社区┃金刚堰西社区┃金刚堰东社区┃柳溪街社区┃金刚里社区┃旱西关西社区┃旱西关东社区┃桃园北路西社区┃桃园北路东社区┃三桥街社区┃桃园二巷西社区┃桃园二巷北社区┃桃园二巷南社区

鼓楼街道

东缉虎营社区┃西缉虎营社区┃府东街社区┃东仓巷社区┃奶生堂社区┃半坡东街社区┃半坡西街社区┃西羊市社区

杏花岭街道

西华门社区┃山医大二院社区┃省军区社区┃东华门社区┃精营东边街社区┃杏花岭社区┃天地坛社区┃国师街社区

坝陵桥街道

新民北街社区┃教场巷社区┃小东门社区┃新开巷社区┃坝陵南街社区┃五一路北社区┃坝陵北街社区┃绿苑社区

大东关街道

新源里北社区┃新源里南社区┃大东关南社区┃大东关北社区┃建设北路北社区┃五龙口社区┃白龙庙社区┃白龙花园社区┃红沟路社区┃建设北路南社区

职工新街街道

迎春社区┃响水湾社区┃洋灰桥社区┃太行路社区┃新村社区┃赛马场社区┃赛马场西社区┃北沙河社区┃小东关社区

敦化坊街道

胜利东街社区┃河北里社区┃敦化坊社区┃太铁一社区┃太铁二社区┃七一社区┃机床东社区┃卧虎山社区┃背圪洞社区┃机车社区┃机床西社区┃矿机社区┃晋安西街社区┃富力城社区

涧河街道

同乐苑社区┃东岗社区┃七府园社区┃锦绣苑社区┃柏杨树社区┃同煦苑社区┃迎春苑社区┃柏桦苑社区┃涧河社区┃花南社区┃耐火西巷社区┃七府坟社区

杨家峪街道

东华苑社区┃城东社区┃剪子湾社区┃道场沟社区┃享堂社区┃小枣沟社区┃五龙湾社区┃杨家峪社区┃淖马社区┃伞儿树社区┃耙儿沟社区┃长江社区┃敦化坊社区┃大窑头村┃小窑头村┃东沟村┃山河村┃瓜地沟村┃瓦窑头村

中涧河镇

中涧河社区┃东涧河社区┃柏杨树社区┃南窊社区┃谷旦社区┃长沟社区┃新店社区┃东山社区┃牛驼村┃丈子头村┃枣沟村┃耿家庄村┃长沟村┃王家岭村┃小返村┃榆林坪村┃李家庄村┃窑庄村┃水沟村┃麦坪村┃东坪村┃后沟村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杏花岭区位于太原市区东北部,地理位置为东经112°38'~112°47',北纬37°52'~37°59',西北部与尖草坪区新城街道、阳曲镇、尖草坪街道为邻,北部与阳曲县的侯村乡交界,东部与寿阳县平头镇毗邻,南部与迎泽区的郝庄镇以及市内的柳巷街道、庙前街道相毗,西部以汾河为界与万柏林区隔河相望。总面积170.2平方千米。

地质地貌

杏花岭区地形北、东部高,西南部低,海拔在800米--1670米之间。东部丘陵较多,属太行山支脉系舟山延续,山势缓和,基本属于黄土丘陵,山坡和山间谷地被黄土层覆盖,构成黄土沟谷、洪积盆地、冲积扇等多种地貌特征。区内有东山前的城关断裂和汾河西侧的新城断裂。

气候特征

全区气候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严寒干燥,全年日照2808小时,无霜霜期120-180天,结冰期年均155天,年平均气温9.8C。全境春冬季风日较多,多为西北风和偏北风,风力一般为5-6级,有时可达8级,6级以上大风年均47天,由于气候干燥,大风出现往往伴着风沙。秋季风日很少,秋高气爽,云淡风轻。[3]

自然资源

杏花岭区辖区矿产资源有煤炭、石膏、耐火粘土、铝钒土等多种矿产。煤炭资源瓦斯含量低,含煤地层及煤层稳定,埋藏较浅。耐火粘土已探明储量1058.8万吨。其中上表产地4处(中型矿床1处,小型矿床3处),保有储量1044.9万吨,工业储量649.4万吨。

人口

根据太原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太原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taiyuan.gov.cn)显示杏花岭区常住人口为779479人。[4]

政治

职务

姓名

中国共产党太原市杏花岭区委员会

书记

侯森

区委副书记

李福贵、荣杰峰

太原市杏花岭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主任

程有录

副主任

白亮、连有银、张荣义、安江锋

太原市杏花岭区人民政府

区长

潘侠

副区长

卫向东、张青贵、张 喆、张玉和、冯立君、魏鲁培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太原市杏花岭区委员会

主席

王富强

副主席

白亮、张荣义、薛萍萍、周徽

秘书长

杨成智

参考资料:[8]

经济

综述

2018年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72.84亿元,增长9.0%;服务业增加值535.70亿元,增长9.1%;固定资产投资87.33亿元,增长25.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04亿元,下降6.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6.78亿元,增长10.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67亿元,增长2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6万元,同比增长7.0%。

2020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749.69亿元,同比增长0.3%,总量位居全市第三。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6.3%、2.3%和-0.2%。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0.1:20.5:79.4。[5]

杏花岭区

第一产业

截至2010年,杏花岭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7477万元,同比增长48.9%。全年粮食总产量642吨,同上年持平;蔬菜产量1509吨,同比下降5.6%。肉类总产量1547吨,比上年增长21.4%;禽蛋产量582吨,比上年增长8.8%;牛奶产量54吨,比上年下降46.5%。农村用电量3192万千瓦小时,化肥施用量为(折纯)27.1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787元,同比增长10.1%。

第二产业

2010年,杏花岭区工业总产值735297万元,比2009年增长37.4%。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增加值182180万元,比2009年增长29.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539782万元,比2009年增长38.2%,销售率为98.4%,同比下降1.1个百分点。建筑业完成产值2010420万元,比2009年增长35.0%。

第三产业

2010年,杏花岭区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总额共完成552.5亿元,比2009年增长42.0%,餐饮业完成20.2亿元,比2009年增长9.4%,服务业营业额完成38.6亿元,比2009年增长20.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6.6亿元,比2009年增长18.3%。

社会事业

城市建设

杏花岭区引进开发了万达广场现代商务区、富力城住宅服务区、城北新型住宅服务区及太原市城北市民文体活动中心四个城市功能片区。

教育科研

2010年,杏花岭区投入教育经费31366万元,比2009年增长45%。41所学校50栋校舍加固项目全部完工,6所新建项目积极推进。实施了中小学生安全饮水工程和全区中小学生免费体检。

杏花岭区

2010年,杏花岭区投入科技研发经费1436万元,比2009年增长30%,其中,农业科技项目2项经费500万元;社会发展科技项目18项经费800万元。专利申请量以每年30%~40%的速度递增,全年专利申请量达到551件。研发投入75320万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8%。

文化体育

2010年,杏花岭区在春节、元宵节开展了“创宜居环境建和谐城区”系列文化活动、举办2010中国太原晋商文化艺术周活动、第七届全民健身体育节。

医疗卫生

截至2010年,杏花岭区区属医疗机构1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个,社区卫生站59个,农村卫生所40个。全区区属医疗机构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78人。其中:高级医卫人员38人、中级医卫人员173人、初级医卫人员267人。投入卫生经费6482万元,比2009年增长15%。

交通

杏花岭区境内贯穿南北的干道有建设北路、五一路、解放路、解放北路、恒山路、新建路、桃园北路、金刚堰路、大同路;沟通东西的干道有府东街、府西街、北大街、胜利街。东部边缘有东山过境高速公路。108国道经解放路、恒山路接208国道。

杏花岭区有同蒲铁路穿境而过。太原东站、太原北站、汾河站均设在区内。

公共汽车线路有2路、3路、4路、9路、10路、14路、15路、19路、25路、26路、27路、36路、37路、38路,无轨电车线路有1路、2路、4路、5路,通往市区东南西北。

民俗风情

寒衣节

寒衣节为农历十月初一为寒衣节,意为死去的亲属亡灵送冬天的衣物的日子。至时家人用五色纸(常用的黄、蓝、绿、白、青)剪成象征性的衣物,中间夹絮棉花,意指供亡者冬天穿用,有的还用各色纸做成阴宅院舍,到墓地烧祭。如不去墓地烧祭,也有当日入夜时分在街巷十字路口烧化的。

冬至

冬至俗称“过冬”。冬至阳生,开始日长。从这天起开始数九,严寒开始。按习俗这一天要改善生活,有的人家吃饺子,有的吃油炸糕。

添仓节

添仓节又称“天仓节”,其时在农历正月二十日和二十五日,是农历正月中的最后一个节日,如果说腊八节是春节的序幕,那么,添仓节则可算作春节的尾声了。

筵席

逢婚丧大事或贵客临门,均摆筵席待客。传统筵席分浇头席、整菜席两类。浇头席以白菜、粉条、豆腐作为铺垫,上面加一层肉食,诸如红烧肉、小稣肉、丸子等。整菜席是表里如一,不加铺垫。

风景名胜

明太原城垣遗迹

明扩太原城后,直到太原解放时,城池基本未变。解放后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垣陆续拆除,至1996年尚存有位于新建路与北大街交界处、动物园围墙处的西北角城垣遗迹和数百米北城垣基,位于五一路与北大街交汇处西南侧的拱极门。拱极门,俗称“小北门”。门为拱形券门,石基砖砌,高4.5米~5.5米,宽7米,过门深22米,上设城楼已毁,1995年北大街扩建时予以保留,并辟作街心公园。

督军府

督军府位于府东街,占地4万余平方米。自省堂即今会议厅,建于民国八年(1919年),西式结构,中式装饰。日军入侵太原之前,周恩来曾多次在此与阎锡山洽谈抗日事宜。1987年定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唱经楼

唱经楼位于鼓楼街与北司街交汇处,始建于唐。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重修。清康熙年间续建春秋阁。有楼阁和殿宇14间,占地500平方米。现存殿堂9间,清碑一通。为太原市文物保护单位。

梅山

梅山位于山西省人民政府后院。据碑石记载,清初积土垒石为山,名“梅山”。民国八年(1919年)改成园林建筑,占地1.7万平方米。梅山高20米,东西宽约35米,南北宽100余米。属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傅公祠

傅公祠位于东缉虎营街山西省政协院内。民国七年(1918年)为纪念傅山先生而建。园林式建筑,由楼阁、祠堂、园林三部分组成,占地面积16500平方米。民国十四年(1925年)1月5日,九世班禅曾下榻于此。1937年9月周恩来曾下榻于此。现为山西省政协文化活动中心,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国民师范旧址

位于五一路原245号。国民师范建于民国八年(1919年)。原校占地20余万平方米,有校舍890间,为当时太原最大的学校。在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师范为中共山西省地方党组织的重要活动地,中共许多领导人曾在此从事革命活动。太原沦陷后被迫停办。1986年,投资200万元恢复部分建筑并辟为纪念馆,确定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

所获荣誉

2020中国医疗服务百佳县市。[7]

2020中国百佳富氧县市。

2020年7月,入选山西省2018、2019年度省级平安县(市、区)名单。

2020年11月25日,入选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

2021年1月,入选2020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区)名单。

2021年9月8日,入选国家能源局综合司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名单。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cn.tdroid.net/ce4f5CD0MAgw.html

发表评论:

管理员

  • 内容264367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ecms主程序为免费提供使用,使用者不得将本系统应用于任何形式的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风险,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与本站和开发者无关。一旦使用lecms,表示您即承认您已阅读、理解并同意受此条款的约束,并遵守所有相应法律和法规。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太卓开发网 Inc. 保留所有权利。 泰达科技网易库网

页面耗时0.0973秒, 内存占用1.36 MB, 访问数据库1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