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6年1月1日夜半,南唐都城江宁(今江苏南京),在被曹彬统帅的北宋大军围攻10个月后,势孤、无援、城破,后主李煜奉表出降,南唐灭亡,立国38年。
两年后,身处汴梁的“囚虏”李煜心伤感怀,写下《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
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
垂泪对宫娥。
作为君王,李煜无疑是失败的。
第一,政治大势不明。在周世宗柴荣、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两朝三代雄主的统一大业攻伐下,没有任何割据政权能够独存,即便李煜在南唐局部施行“善政”,也无法阻挡中华一统的历史大趋势。相比之下,吴越王钱俶[chù]明智可赞,先助宋太祖攻南唐,后于978年献土归降,因第一代吴越王钱镠[liú]曾订立治家“八训”、“十诫”,“十诫”第三条:“要度德量力而识事务,如遇真君主,宜速归附。圣人云顺天者存。又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免动干戈,即所以爱民。如违吾语,立见消亡。依我训言,世代可受光荣。”钱俶被封为淮海国王,后改封邓王,988年去世,谥号“忠懿”[11]。而李煜则被封为违命侯,978年8月13日(七夕)生日当天,被宋太宗毒杀,年仅42岁,追封吴王。
第二,军事准备不足。一是自知与北宋军力悬殊,仍抱侥幸心理,疏于整军备战。二是中了宋太祖反间计,毒杀大将林仁肇。三是视战争为儿戏。974年12月底,宋军将石牌镇(今安徽钟祥市怀宁县石牌镇)的浮梁转移到采石矶(今安徽马鞍山市长江南岸),紧缆三日而成,如履平地渡过长江。宋军初绑浮梁时,有人报之李煜,清辉殿学士张洎[jì]说:“载籍以来,无有此事,此必不成。”李煜说:“吾亦谓此儿戏耳。”[8]
第三,土地改革失败。其父中主李璟连年征战,加上土地兼并严重,国库空虚。李煜任命李平掌管“司农”,恢复“井田制”,创设民籍和牛籍,使民有田耕,使国有兵源、税收,但因触犯贵族豪强利益,以及规划有缺陷、执行过于燥进,遭到激烈反对和构陷,李平被缢死狱中,推荐和支持李平的潘佑自杀。
第四,贪恋荣华,贪生怕死。不惜挟南唐几十万军民为其卖命血战,大言赫赫,一旦城破,必“聚室自焚,终不作他国之鬼”。结果,城破国亡而不死,被囚受辱而不死,小周后被赵光义强行临幸而不死,若非赵光义一杯毒酒,他不知要活多久。有些人写文章为他“洗白”,说他“知耻守志”,胡扯![8]
第五,焚烧书画图籍。南唐历三代38年,收藏图书、绘画、法帖数万卷,法帖如三国魏钟繇、东晋王羲之真迹甚多。北宋邵博曾得到南唐建业文房藏书《阁中集》,是李煜收集五代以前的画迹编纂而成,内收上品99种、中品33种、下品139种,名画如:盛唐李思训《江乡春夏景山水》,李昭道《山行摘瓜图》、《明皇游猎图》、《卢思道朔方行》,韩干《奚人习马图》,中唐周昉《杨妃架雪衣女乱双陆局图》(雪衣女即白鹦鹉)等[9]。金陵将陷时,李煜对保仪(妃嫔的一种)黄氏说:“此皆吾宝,城若不守,尔等可焚之。”城破,黄氏依旨将宫藏书画图籍付之一炬,尽管焚余尚存6万多卷,但业已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又一次浩劫。仅此一点,李煜自可“诗词传千古”,却不妨人们看他“焚书臭万年”。[3]
殊为可笑的是,不久前,他还写诗指责420年前博览群书、著作等身的南朝梁元帝萧绎,不该在西魏军攻陷都城江陵(今湖北武昌)时(555年)纵火焚书14万卷,酿成中国文化史上的大浩劫之一“江陵焚书”[11]。萧绎是中国历史上著作第一丰富的帝王,也是唯一进入诸子百家的皇帝,与其父梁武帝萧衍、大哥萧统、三哥萧纲合称“四萧”,堪比“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与这两个“文人皇帝”形成天壤之别的,是三国时期汉中之主张鲁,西汉开国功臣张良十世孙,道教第三代张天师。曹操攻打汉中,张鲁不敌,逃往巴中前,其弟张卫劝他烧掉带不走的财宝,张鲁说:“宝货仓库,国家之有。”(《三国志·张鲁传》)尽封锁财宝于南郑仓库,引家小开南门杀出。曹操攻入南郑后,“见鲁封闭库藏,心甚怜之。”遂派人招降张鲁,封镇南将军、食万户,封其五个儿子为列侯,爵位世袭。张鲁死后,其子张盛成为第四代张天师,迁回江西鹰潭龙虎山,子孙世代传其业。北宋灭南唐时,正值第二十一代张天师张秉一。[3]
作为文学家,李煜却名留青史,被称为“千古词帝”。
李煜有三十余首词存世,几乎每首都脍炙人口。他的词摆脱了花间词的浮糜,语言自然精炼,词境优美,感情纯真,富有表现力和概括力,善用一些常见的意象,点染成词,关照自己的政治际遇,抒发人生感怀。亡国后更是题材广泛、含意深沉,超过晚唐五代的词,成为宋初婉约派的开山祖师。王国维《人间词话》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李煜擅长行书,多以颤笔行文,线条遒劲,有如寒松霜竹,世称“金错刀”。又喜写大字,以卷帛为笔,挥洒如意,世称“撮襟书”。[8]
李煜擅长绘画,山水、人物、花鸟、翎毛无不涉猎。尤精于墨竹,以书入画,行笔如写“金错刀”字体,遒劲与颤曲交融,从根到梢,一一勾勒,老干霜皮,烟稍露叶,偃仰披离,宛若古木,笔锋凌厉,状如削玉,神韵清爽不凡,被后世称为“铁钩锁”,可惜未有画作存世。
其父李璟效仿西蜀孟昶[chǎng],于943年设立翰林图画院。经过李煜的大力发展,人才济济,名家辈出。山水画家有董源(《潇湘图》)、巨然(《万壑松风图》)、赵干(《江行初雪图》)等,人物画家有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周文矩(《重屏会棋图》)、王齐翰(《勘书图》)等,花鸟画家有徐熙(《玉堂富贵图》)、徐崇嗣(《没骨牡丹图》)等。[3]
976年1月2日,李煜举族冒雨乘舟北上汴梁。图画院画家被要求一并随行,后纳入北宋图画院。其中一人,画僧巨然,被安置在汴梁开宝寺,继续为北宋宫廷作画。[4]
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巨然《万壑松风图》。
【巨然何许人?】巨然(十世纪中期—约1000年),钟陵(今江西南昌进贤县)人,五代南唐画家,僧人。早年在江宁(今江苏南京)开元寺出家,后因画艺出众,被招入南唐画院,成为一名画僧。976年,宋太祖赵匡胤攻灭南唐,巨然随后主李煜来到汴梁(今河南开封),居于开宝寺(今河南大学北边夷山上,仅存“铁塔”,为开封著名景观)。[2]
巨然师从董源,师徒并称“董巨”,为南派山水宗师,并与荆浩、关仝并称山水“五代四大家”。擅长画草木繁茂、烟岚旷远的江南山水。早年着力刻画形象,山石用淡墨长披麻皴,山峦拔地而起,山顶多作矾头,以破笔焦墨点苔,林麓间多用卵石;晚年渐趋平淡,落笔浑然天成,岚气清润,布局天真。归宋后,为谋求在北方的艺术地位,巨然效法北方山水画派,如关仝的高山巨峰、李成的寒林秋水,变横式构图的“平远”山水为竖式构图的“高远”山水,笔墨也更加粗放、鲜明、疏朗、老辣,但画中潺湲水气、烟雨芳泽仍是江南韵味、意趣。
存世画作有:《万壑松风图》(上海博物馆藏);《秋山问道图》(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萧翼赚兰亭图》(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层岩丛树图》(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山居图》(日本大阪斋藤氏董藏)。[11]
【画名与递藏】清代书画鉴藏家李佐贤在《书画鉴影》中评价:“此幅笔墨之雄浑,气象之深厚,临摹家纵能形似,焉能神似? 断为真迹,又不独宣和双龙诸玺堪为左证也。巨师画流传已少,况此卷千岩万壑,令人应接不暇,而气浑沦,笔墨之痕俱化,尤希世之宝也。”认定此画正是《宣和画谱》中所著录巨然的《万壑松风图》。
《万壑松风图》无巨然的款印。钤有鉴藏印11枚。有记载的最早收藏者为宋徽宗赵佶,依据是钤有“宣和”玺印。此后递藏不明。明代,被大鉴藏家项元汴收藏。[2]
【画作概要】
巨然《万壑松风图》
《万壑松风图》,绢本,设色,纵200.1厘米,横77.6厘米,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描绘的是夏季江南,人们在深山幽静之处隐居、修行的场景。
《万壑松风图》采用全景式立轴构图,纵向布局,用水墨画出,以山水为主,树木、瀑布、楼阁、古寺、草庐、小桥、高士等为辅。画中,一条巨大山脉从右下角呈“S”状蜿蜒向上。峰首高昂,直冲云霄;千山万壑,层峦叠嶂;云雾蒸腾,松林稠密;泉瀑飞泻,溪流湍急;楼宇阁桥,古刹寺院;临溪草庐,高士童子;山径隐没,深谷幽远;小桥飞架,老树遒劲。[6]
整幅画面,犹如一条巨龙从水中飞跃而出,腾上九霄。千山万壑,群松如涛,山似乎在飞舞,松似乎在奔驰,松风呼啸夹杂着泉涧喧湍,大有撼天动地的浩荡之势,而深山古寺、小桥流水,又将人带入幽静深远、澄澈空明的禅意之境。
【构图布局】总览全图,一条巨大山脉从左上方呈“S”状向右下方竖亘绵延,宛如一条巨龙,几乎占据整幅画面三分之二的面积,使周围景物显得低矮、渺小。由远及近,大体可分为三段景观:远景峰首群山、中景山脊楼阁、近景山脚水榭。
远景。主山脉之首奇峰突起、高耸入云,如龙头高昂,两侧群峰竞立,如众星拱月;云雾蒸腾缭绕,远山时隐时现,天高旷远宛若仙境。左侧山间,一束山泉飞瀑隐现。
中景。主山脉蜿蜒绵亘,两侧深谷巨壑、云雾缭绕,显得龙身拱起,作腾飞之状;背脊之上,松林茂密葱郁,似龙鳞战甲。山脊左侧两山之间、谷涧之上,有一座巨大楼阁,周围层岩丛树,阁后烟岚弥漫,高山泉瀑从楼阁下方流出,沿山石涧道跌宕而下又成瀑布,隐没于山谷、云雾之中。山脊右侧山坳中坐落着一处寺院,古塔高耸,楼阁精致严整,寺后高山深谷、云蒸雾霭,愈显古刹幽深。再向下,左侧山腰伸出几块石台,石台下方松林瀑布、深谷云雾。[4]
近景。主山脉蜿蜒而降,直至右下角溪潭之中,岸上老树丛生、虬曲挺劲,如龙尾出水。左侧两山溪谷之间,架起一座两层楼阁,阁中两人盘坐赏景,其中一人袒胸露腹,另一人白衣黑帽,楼阁前方还有一座廊桥,既可通行两山,又可避雨赏景。阁桥之下,泉水湍流,冲击着涧道中密密麻麻散布的卵石,最终汇入右下角的溪潭之中。
山涧右侧,石壁高耸陡峭,底部开凿出一条石径小路,蜿蜒而下,经过山脚处一间结岸依水而筑的草庐,支撑草庐的圆木深深扎入水下岩石之中,庐中一白衣高士面水凭栏盘坐,头转向左侧,似在倾听千山万壑间的松风,别室内一朱衣童子捧物走来。石径从草庐下方的巨石老树右侧出现,穿过一条横跨溪潭之上的简易小桥,抵达左岸。左岸的乱石滩上生长着三株松树,最前面一株向右侧倾斜生长,树冠垂于水面之上,与对岸巨石上的三株松树相呼应,使水面不显空旷。
【技法风格】1、构图高远,兼具南北画风
《万壑松风图》中,山如巨龙,雄浑高旷,笔墨深沉厚朴,体现出鲜明的北派山水风格;描绘却又是江南山峦,没有特别高大雄奇的山峰,山体圆浑,以披麻皴法皴擦而成,山上以浓墨破笔点苔,矾头重叠,烟岚松涛,腴润秀雅、天然盎趣,透露着江南山水的温润气象。这种南北兼具的绘画风格,得益于巨然从南入北的人生历程。[6]
巨然与其师董源是南派山水的开山宗师,并称“董巨”,所画皆是草木繁茂、烟岚旷远的江南山水。归宋后,为融入北方主流艺术圈,巨然开始效法北派山水,如关仝的高山巨峰、李成的寒林秋水,构图上,变董源横式“平远”山水为竖式“高远”山水,以高山大岭、层峦叠嶂为主,表现出北派山水的雄伟、阔远,同时描画潺湲水气、烟雨芳泽,表现出南派山水的平淡、温润。清代恽寿平在《南田画跋》中评价:“南宗首出,惟推北苑,北苑嫡派,独推巨然。北苑骨法,至巨公而赅背,故董巨并称焉。巨公又小变师法,行笔取势渐入阔远,以阔远通其沉厚,故巨公不为师法所掩,而定后世之宗。”
至北宋中期,米芾、米友仁父子大力推崇“董巨”,但仍未打破关仝、李成、范宽等北派山水一统画坛的局面。直到元初,文人画登上历史舞台,在赵孟頫及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大力倡导下,“董巨”代表的南派山水才成为最高典范。清初王原祁《麓台题画稿》说:“画之有董巨,犹吾儒之有孔颜也。”董源、巨然在画坛的地位,相当于孔子、颜回在儒学中的地位,至高无上。
2、第一画僧,禅宗意境
巨然是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山水画僧人大画家。其绘画多注重禅意,融入了禅家对大自然的深厚体验和独特体会。你看,画中大山绵延、深谷巨壑,云雾缥缈、似无尽处,深山古寺、小桥流水,仿佛进入李白“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的意境之中,展现出平和、肃穆、意蕴幽远、空灵寂静的独特艺术魅力。[0]
3、开创长披麻皴
巨然将董源的短披麻皴演进为长披麻皴。短披麻皴适于表现“平淡天真”、“一片江南”,长披麻皴则适于表现“古峰峭拔”、“山川高旷”,这是巨然对山水画的一大贡献。明代学者王世贞有一个概括性总结:山水至李思训、李昭道一变,荆、关一变,董、巨一变,“元四家”又一变。后人认为,最彻底的是董、巨之变,是一次开创性的山水画皴法大革命。董、巨身处江南,草木葱茏的南方山体,荆浩的技法显然难以表现,于是董源独创一种短笔披麻似的皴法,来表现南方山体,曰披麻皴;后经巨然改进,从董源的圆笔短皴扩展为尖笔长皴,形成长短皆可的皴法定式,曰长披麻皴。经两宋、“元四家”后,成为明清山水画家的主要表现形式,备受尊崇,因此被奉为南派山水画的宗师。
4、创点苔法
点苔法是指,将点子简约集中,用浓墨或焦墨,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三五一簇或连贯走逐。巨然点苔多用破笔焦墨,显得刚健、恣意且多变化,而董源则是漫山遍野打点,显得简单、温润。巨然点苔法被南派山水画家所沿用,如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中的山头点苔,直接借用了巨然点子。[2]
5、山顶多矾头
矾头是江南地区独有的一种地貌,山峦顶上聚集的成片的垒叠巨石,形如矾石顶部的结晶体,故名矾头。由董源开创,黄公望《写山水诀》说︰“董源小山石,谓之矾头。”北宋米芾《画史》说︰“巨然明润郁葱,最有爽气,矾头太多。”巨然喜用圆润、四面峻厚的结顶方式描绘山峰,在他另一幅《秋山问道图》中,山顶几乎布满了矾头。
另外,画树时,近树多曲,远树皆直,善作介字点叶。画中,山脚草庐旁石坡上有几株大树,树干双勾画出,然后内加皴线以体现结构和质感;树枝采用鹿角法或蟹爪法;树叶采用个字点或介字点,墨浓叶密,繁茂苍润;树型旁逸斜出,姿态多变化,有一种山风吹来、随风舞动的韵律感。山上树枝皆横向伸展,远观如“丰”字形。此时的山水画仍处于逐步探索时期,巨然的树法尚不完全成熟,此处的树枝皆左右延伸变化,还未有前后关系,所谓“石分三面,树分四枝”,“四枝”指的是前后左右。
【今迹】2014年12月26日—2015年3月,南京博物馆曾举办“藏·天下——庞莱臣虚斋名画合璧展”,《万壑松风图》是其中展品之一。
【参考文献】[1]吴鸿昌(平顶山学院);北宋僧人巨然绘画考;兰台世界;2015年5月。
[2]吴慧玲;淡墨轻岚松下听风——浅析巨然《万壑松风图》;《神州》;2013年第15期。
[3]魏庆春、谢华文(绵阳师范学院);论巨然的山水画风格及其影响;名作欣赏;2012年10月。
[4]李焘(南宋);续资治通鉴长编。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