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古诗 刘禹锡(阿皮读古诗望洞庭)

 2025-06-07  阅读 527  评论 0

摘要:,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望洞庭古诗 刘禹锡?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望洞庭古诗 刘禹锡猜谜语:像个小背包,本领可不小,平时能开山,战时打碉堡。 (打一武器)望洞庭唐 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译文:风静浪息,月光和水色交融在一起,湖面就像不用磨拭的

,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望洞庭古诗 刘禹锡?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望洞庭古诗 刘禹锡(阿皮读古诗望洞庭)

望洞庭古诗 刘禹锡

猜谜语:像个小背包,本领可不小,平时能开山,战时打碉堡。 (打一武器)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译文:风静浪息,月光和水色交融在一起,湖面就像不用磨拭的铜镜,平滑光亮。遥望洞庭,山青水绿,林木葱茏的洞庭山耸立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里,就像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

注释:

1.洞庭湖:湖名,今湖南省北部。

2.湖光:湖面的波光。

3.两:指湖光和秋月。

4.和(hé):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5.潭面:指湖面。

6.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7.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8.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洞庭山。

作品赏析:

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县)。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年)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授监察御史。曾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竹枝词》、《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有《刘梦得文集》。

生来一诺比黄金,那肯风尘负此心 。 ——顾炎武

译文:

我这个人生来就把承诺看得如同黄金一样贵重,哪能因为自身困顿而言而无信?

表达了自己坚守信用的处世态度和内在品格.可以说,中国人历来把守信作为为人处世,齐家治国的基本品质,言必行,行必果。

作者简介:

顾炎武(1613年7月15日—1682年2月15日),南直隶昆山(今江苏昆山)人,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字忠清、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顾炎武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 顾炎武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诗多伤时感事之作。

顾炎武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

,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cn.tdroid.net/ce1f1Cz0HBw4MVlQ.html

发表评论:

管理员

  • 内容264589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ecms主程序为免费提供使用,使用者不得将本系统应用于任何形式的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风险,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与本站和开发者无关。一旦使用lecms,表示您即承认您已阅读、理解并同意受此条款的约束,并遵守所有相应法律和法规。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太卓开发网 Inc. 保留所有权利。 泰达科技网易库网

页面耗时0.1001秒, 内存占用1.33 MB, 访问数据库1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