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供奉王母娘娘名单:蒙城七奶庙里供奉的是哪七位

 2025-09-20  阅读 92  评论 0

摘要:从蒙城沿蒙蚌公路向东出发,过双涧集后左转过涡河大桥后东北方向2公里多点,有一个七奶庙村为什么会以“七奶庙”命名呢?因为这里以前建有一个七贞祠,当地村民习惯地尊称其为“七奶庙”七奶庙离涡河约三里许,改革开放前还有一片房舍,雕梁画栋,现在已经毁坏殆尽,只留下一片高地,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山西供奉王母娘

从蒙城沿蒙蚌公路向东出发,过双涧集后左转过涡河大桥后东北方向2公里多点,有一个七奶庙村为什么会以“七奶庙”命名呢?因为这里以前建有一个七贞祠,当地村民习惯地尊称其为“七奶庙”七奶庙离涡河约三里许,改革开放前还有一片房舍,雕梁画栋,现在已经毁坏殆尽,只留下一片高地,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山西供奉王母娘娘名单:蒙城七奶庙里供奉的是哪七位?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山西供奉王母娘娘名单:蒙城七奶庙里供奉的是哪七位

山西供奉王母娘娘名单:蒙城七奶庙里供奉的是哪七位

从蒙城沿蒙蚌公路向东出发,过双涧集后左转过涡河大桥后东北方向2公里多点,有一个七奶庙村。为什么会以“七奶庙”命名呢?因为这里以前建有一个七贞祠,当地村民习惯地尊称其为“七奶庙”。七奶庙离涡河约三里许,改革开放前还有一片房舍,雕梁画栋,现在已经毁坏殆尽,只留下一片高地。

为什么这里建一个七贞祠呢?七贞祠里面供奉的是什么人?

蒙城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

元朝末年,河南荥阳潘公任江浙行省左丞。他有一妻七妾。七妾对潘公和夫人以礼相待,相互之间也相敬相爱,从来不争风吃醋,因而,妻妾群居一处,却能和睦有序。潘公常以贞节烈妇之事教育众妾。

后来义军起,战乱兴,潘公临战。一天,潘公对众妾说:“我身受国恩、担当重任,即将临战,生死难料,如有不幸,你们可各自逃生,切勿为人所辱。”一妾跪倒在地说:“妾受君厚待,必将以死报答。”潘公走后,她随即回到房间自缢而死。其他六妾见状,也相继自缢身亡。七妾死时是元至正末年(1341年)七月五日。人们思其贞烈,在潘公家乡荥阳建祠祀之,名曰“七贞祠”。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明太祖朱元璋闻知此事,钦命文学家张羽权撰写碑记,褒扬她们的“贞烈”。后来,其他地方也建起了七贞祠。蒙城双涧的七贞祠大概就建于此时。因为祠内供奉的是七个“奶奶”,人们便称之为“七奶奶庙”。

其实这都是以讹传讹,是好事者根据河南七贞祠的故事搬运过来的。河南省荥阳建的七贞祠,跟蒙城有什么关系?况且潘公也是在浙江行省任职,并不是在蒙城。蒙城人建祠纪念千里之外的几个传说中的“贞节烈女”,理由似乎有些牵强。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疑问呢?笔者翻阅蒙城旧志,找到了答案。

同治版《蒙城县志》“烈妇”栏有这样的记述:

江淮行省左丞荥阳潘公元绍妾段氏,至正间潘为江淮行省左丞。寇至城下,甚危。公泣谓七姬曰:“今日事急矣。吾受国恩,义不顾家。何以自处?”七姬中段氏最为少,跪而前曰:“妾请以死报!”遂投环而死。其六人亦相继而死。时至正丁未七月五日也。段氏十年十八岁。

按县旧志寺庙曰七贞祠,在城东南四十里。府志坛曰同别他。注邑痒生胡平施,往寺寻得康煕时邑痒生许桂芳所撰碑文,云:“七贞祠之祀于吾乡也,久已祀。典不载,碑碣无传。及阅明苏氏外史载冯羽权《七姬墓铭》云:“荥阳潘公为江淮行省左丞,元至正间,寇至城下,甚危。公泣谓七姬曰:‘今日事急矣,吾受国恩,义不顾家。当决以死战。脱有不虞。尔等何以自处?’七姬中段氏年最少,跪而前曰:‘妾请以死报。’投环死。其六人亦相继径死。时至正丁未七月五间。权埋于圃。潘公却贼,还,择高敞而迁焉。嘱羽权为志。

程氏,蜀都人,年三十岁,生女一名生奴;翟氏,广陵人,年二十三岁,徐氏,黄冈人,年二十岁,生女一,名不惜。罗氏,濮州人,卞氏,彭氏,海宁人。年俱与徐氏同。段氏大宁人,年十八岁。其先死者也。公讳元绍,字仲昭,宋魏王廷美之裔。其先以避祸,始易今姓。未复云今以墓铭,所志及格古要观,合之钟罄所记年号姓氏不异。惟钟所记文翟作瞿字少异耳。墓志及《格古要观》出自学士实录,不诬其少异者,匠氏之误也。然则七贞信为潘公之七姬也,无疑。兹因墙宇摧残,邑人损赀修葺公置一则地十六亩,五分永奉香火云云。

按:潘公却贼,史传无证。未知七姬何以祀蒙要之建祀?初断非无因,况有碑文可据引苏氏外史《格古要观》及钟磬所记犹彰彰者,与故事而表彰,惟碑云至正十年寇临城下,又曰至正十年丁未七月五日也。考顺帝改元者三:元统二年、至元六年、至正二十七年,起癸酉,尽丁未,乃至正二十七年。若十年,则庚寅也。盖有错误,故于十年字易以 字。

以上烈妇七口从七贞祠碑上摘出。

从志书上的记录可以看出,即便是当时的县志作者也对七贞祠的来历存疑。因此,可以断定,蒙城的七贞祠不是祭祀潘公的七个妻妾的。

而在随后的一条下面,则有这样一个描述:

明:魏瑶妻,孀居。年七十,遇贼。其媳王氏负而逃至河下,暂息。贼逼近,谢以身累尔幼,遂投水中。王氏即携其二姐亦赴水。时有贺铭妻丁氏与其女春儿童女等亦为贼逼,遂与丁氏母子相挽入水,不受贼污。后得死七人,手相挽联。人叹异之。知县吴一鸾建七节祠以祀之。

从同治年间《蒙城县志》的记述中可以看出,实际上,蒙城的七贞祠,就是记载当地七位女子投水寻死避免贼污的壮举,与荥阳的七贞祠半毛钱的关系都没有。这七个贞节烈女,是源于蒙城本乡本土的故事。

为了进一步查证这个故事的真伪,笔者又翻阅了其他的志书。终于在万历年间知县吴一鸾主持编修的《蒙城县志》里找到了故事的出处。这部县志是蒙城县最早的一部志书,应该是比较可信的。志书记载如下:

魏瑶妻,孀居。年七十六,遇贼,其媳王氏负而逃。之至河下暂息。贼逼近,谢曰:“勿为老身累,望顾幼命!”遂投水中。王氏与其女长女、二姐,丁氏贺铭妻,其女春儿、童女,俱相援入水,不受贼污。后得尸七人,挽手相连。人嗟异之。有司申请,未报,惜哉!万历十一年,和建七节祠于县之东南。

万历年间县志上没有荥阳潘元绍七妾的记载。

这样,我们就可以还原故事的本来面貌:

蒙城乡下,有一个人名叫魏瑶。魏瑶早逝,留下妻子孀居。魏瑶妻七十六岁那年,遇到了强盗袭击村庄。魏瑶的儿媳王氏背着婆婆逃难。逃到涡河边上时,王氏累得走不动了,就把婆婆放下来歇息。这个时候,强盗已经越来越近了。婆婆为了不连累亲人,起身拜谢儿媳说:“你不要为我所累了,盼望你能保护年幼的孩子就好了!”说罢,跳进涡河激流中溺水身亡。儿媳王氏看了十分悲痛,跟着投水而死。看到这样的情景,一同逃难的王氏两个女儿,一同逃难的乡邻丁贺铭的妻子,丁贺铭的女儿春儿、童女,也一同投水身亡,以免被强盗玷污。

后来,人们把投河的几个女子打捞上来。发现一共有七名女子手挽手死在一起。人们感叹七个女子的贞节,把这件事报告了蒙城县府。蒙城县府向朝廷申报旌表,未能得到批准。地方官员非常痛惜此事,于明万历十一年,在七个女子投河遇难的地方建七节祠,以供后人瞻仰。

万历年间《蒙城县志》记载的蒙城乡民逃难故事写得壮烈无比,七十六岁的老婆婆为了自己不拖累家人逃难,慷慨赴死,悲壮感人;儿媳和孙女及乡邻携手相随,彰显了威武不能屈的良好家风,淳朴的民风。与荥阳潘元绍的七个妾媵被丈夫逼死,明显高出几个档次。因此,还原历史原貌,教育后人,非常有必要。

七贞祠本来在涡河岸边修建的,怎么会越来越往北面移动,离涡河越来越远了呢?当地的村民说,不是七贞祠移动了,其实是涡河向南移动了,而涡河的移动完全是七奶奶“蹬”走的。 相传七贞祠建成后,香火旺盛。因为在涡河边上,每到夏天,总会有很多男女老少下河游泳。常言道:“有理的街道,无理的河道。”不少青年男子下河洗澡冲凉的时候,喜欢一丝不挂地在水里游玩。因为七个贞节女子都是投河而死的,对河里洗澡的男人很是厌恶。于是,你蹬一脚,她蹬一脚,把涡河蹬得离七贞祠越来越远。时间长了,涡河就渐渐地南移,过了七贞祠才向东北流去。流过后又觉得不合适,忽然掉头向东南方向,在七贞祠东南,形成了一个大弯。

,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cn.tdroid.net/ce03aCz0HCgsCUVc.html

发表评论:

管理员

  • 内容295565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ecms主程序为免费提供使用,使用者不得将本系统应用于任何形式的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风险,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与本站和开发者无关。一旦使用lecms,表示您即承认您已阅读、理解并同意受此条款的约束,并遵守所有相应法律和法规。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太卓开发网 Inc. 保留所有权利。 泰达科技网易库网

页面耗时0.2702秒, 内存占用1.36 MB, 访问数据库1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