劓(汉语汉字)

 2023-09-23  阅读 133  评论 0

摘要:中国古代割掉鼻子的一种刑罚。《周礼·秋官·司刑》郑康成注:“劓,截其鼻也。”劓最早见于甲骨文,从刀从自,“自”是鼻的古字,象征用刀割鼻,也就是劓刑。劓刑重于墨刑,而轻于剕(刖)刑。yì刂THLJHLLNNLNK劓16222200U 5293汉字释义劓1.古代割掉鼻子的一种酷刑。2.割除。[1]简介劓

中国古代割掉鼻子的一种刑罚。《周礼·秋官·司刑》郑康成注:“劓,截其鼻也。”劓最早见于甲骨文,从刀从自,“自”是鼻的古字,象征用刀割鼻,也就是劓刑。劓刑重于墨刑,而轻于剕(刖)刑。

THLJ

HLLN

NLNK

16

2

22200

U 5293

汉字释义

1.古代割掉鼻子的一种酷刑。

2.割除。[1]

简介

中国古代割掉鼻子的一种刑罚。《周礼·秋官·司刑》郑康成注:“劓,截其鼻也。”劓最早见于甲骨文,作“”,从刀从自,“自”是鼻的古字,“”象征用刀割鼻,也就是劓刑。劓刑重于墨刑,而轻于剕(刖)刑。劓刑在周代适用的范围甚广,史称周初“劓罪五百”,至穆王时增至千条。春秋战国时期,劓刑仍被沿用。《左传·昭公十三年》记载,楚“公子比为王……使观從從师于乾谿,而遂告之,且曰:‘先归复所,后者劓’。”秦孝公时,商鞅之法,“行之四年,公子虔复犯约,劓之”(《史记·商君列传》)。劓刑在战国及秦也用作惩罚士兵的刑罚。

《商君书·境内》载,凡攻城之战,兵士如“不能死之,千人环,赌谏黥劓于城下。”劓刑有时与其他刑罚结合使用,如《秦简·法律答问》载:“不盈五人,盗过六百六十钱,黥劓以为城旦。”汉初亦沿用劓刑,文帝除肉刑,“当劓者,笞三百”,始以笞刑代替劓刑。但直至南北朝时,劓刑尚间或使用。隋以后不见于刑典,唯金国早期对于犯重罪的赎刑者,仍要割掉鼻子或耳朵,以别于一般平民(《金史·刑法志》)。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cn.tdroid.net/cefe6CD0EBAsMUg.html

标签:汉语汉字

发表评论:

管理员

  • 内容296739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ecms主程序为免费提供使用,使用者不得将本系统应用于任何形式的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风险,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与本站和开发者无关。一旦使用lecms,表示您即承认您已阅读、理解并同意受此条款的约束,并遵守所有相应法律和法规。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太卓开发网 Inc. 保留所有权利。 泰达科技网易库网

页面耗时0.0958秒, 内存占用1.32 MB, 访问数据库1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