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晨夕
2002年7月11日,在北京,有一位百岁老夫人走完了她风雨坎坷的一生,消息传出后,多位国家领导人和社会各界人士,对老人的离去,纷纷表达的了沉痛的哀悼。
这位老人,身份极其特殊,在革命年代,她长期从事地下工作,她还是毛主席的“双重亲家”,其大女儿刘思齐嫁予毛岸英,其二女儿邵华嫁予毛岸青。
她是一位优秀的党员,在浴血腥风的岁月里,她为了党和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她的两位丈夫、两个兄弟和一个女婿都为中国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可以说是“满门皆烈士”。
晚年的张文秋老人,和女儿邵华一家生活在一起,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但她天性乐观,还和女儿邵华学起了摄影。
百年风霜,无数的灾难都没有击垮她,她就像松柏一般,经历暴风骤雨后,依然屹立不倒,回首百年岁月,虽然步步是血泪,但她依然相信,人生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老人家传奇式的一生,可以在岁月的长河里留下精彩的一笔,她的故事值得一品再品。
1:1903年2月1日,张文秋出生在湖北省京山县孙桥镇青树岭村张家湾一个大户人家,她是官僚兼大地主家的千金小姐。
在那个大裂变的时代,有些人的人生依然被封建制度所左右,譬如女子生来就是为嫁人,她们没有选择自己未来的权利,只能任由家人规划着过日子。
但还有一些人,已经开始接受新思想启蒙教育,她们视封建制度为毒瘤,拼尽全力也要争取人生的自主权。
张文秋就是这样的人,虽然出生在封建大家庭,但和那些任由人摆布的女子不同,她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她要求学,投身革命
1917年,14岁的张文秋,如愿考入湖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师从陈潭秋和董必武。
学生时期的张文秋,就比同龄人成熟稳重,她知道国难当头,每个人都要为祖国出一份力,只有全国人民团结一致,才能改写国家的命运。
在这种信念的驱使下,张文秋积极参加各种爱国运动,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当时国内革命斗争相继爆发,外加两位老师的启蒙,张文秋决定告别安稳的生活,投身革命。
1919年,张晚秋参加了恽代英、李求实、林育南等在武汉领导的“五四”运动。经过这次运动,她的革命思想更加成熟了。
在之后的国内大革命浪潮中,张文秋表现得异常勇敢,她先是从事工人运动和妇女运动工作,不顾个人安危,带头组织学生声援汉阳兵工厂的罢工和汉口纱厂棉花厂及汉口黄包车工人的罢工斗争,随后,她有参加了武昌粤汉铁路的罢工斗争及京汉铁路的“二七”罢工斗争。
在这些革命浪潮中,张晚秋始终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她带领着工人和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大罢工和武装起中,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1925年,23岁的张文秋因为表现突出,被组织上委以重任,开始从事党的秘密工作,也成为了一名职业革命者。
1926年1月,经过多方考验后,张文秋获得组织批准,正式入党。
在随处都充斥着死亡气息的年代,张文秋本可以过得不那么拼命,她完全可以当一个普通老百姓,过安生日子,但她却放弃了那条最简单的路途,选择了一条可能会献出生命的路。
2:入党后的张文秋,因为革命的需要,身份不断变换,担任湖北京山县委妇女部部长、组织部部长、县总工会秘书及党支部书记。
不管在什么职位,张文秋都出色地完成组织上交代下来的任务,深受组织上的信任。
在工作期间,张文秋经过人介绍,结识了北伐军第11军政治部宣传科社会股股长刘谦初,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后,二人确定恋人关系,并结为夫妻。
婚后的他们,来不及过二人世界,就开始回到各自的岗位,那个年代,每一次分别都有永别的可能,很快张文秋就遇到了入党后的第一次风险。
1927年7月15日,国共两党正式分裂,一时之间京山县城被白色恐怖笼罩着,许多爱国之士因为身份暴露惨死在了敌人手下。
一直很活跃的张文秋也遇到了危险,为了逃开敌人的魔爪,她躺在棺材里假扮成为死者,才被顺利抬过敌人封锁线,也算是有惊无险。
1929年,刘谦初被调任山东省委书记,张文秋化名陈孟君,任省委妇女部长兼省委机要秘书。
长期分离的夫妻二人,终于有了相聚的机会,但这样的日子,也仅仅过了两个月。
1929年中旬,因为叛徒出卖,刘谦初的身份不幸暴露,夫妻双双被捕入狱,分别关押在不同的牢房。
过了两个月,张文秋终于见到了丈夫,此刻的他戴着手铐脚镣,整个人也消瘦的不成样子,张文秋望着丈夫心如刀绞,滚烫的泪水顺着脸颊往下流。
看着妻子,刘谦初也心痛万分,但他依然打起精神,鼓励妻子:“不要哭。在敌人面前,我们只能流血,不能流泪!”
张文秋擦干泪水,坚定地说说:“我也准备牺牲。”
刘谦初安慰妻子:“对你,敌人尚无证据,而且,你腹中还怀着咱俩的爱情结晶,一定要活着出去!”
张文秋摸着下腹,是啊,为了孩子她也要坚强,此后面对铁窗岁月,她多了几分勇气和魄力。转眼到了冬季,在组织上的努力营救下,张文秋作为“怀孕的嫌疑犯”获释出狱。
离开监狱前,她再三请求,典狱长才答应让她和刘谦初见一面。
夫妻都明白,这一别可能后会无期了,张文秋哭着说:“谦初,你给咱们未出世的孩子起个名吧。”
有孩子就有希望,刘谦初那张苍白的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孩子的小名叫牢生,大名就叫“思齐。思念齐鲁,思念父母……”
尚在腹中的思齐哪里知道,她将永远见不到自己的亲生父亲,在那个年代,很多人和小思齐一样,父母为了革命献出了生命,他们都成了遗孤,等他们出生后,都继承了父母的遗愿,成为了万千战士中的一员。
3:出狱后的张文秋,在组织的安排下,回到了上海,继续从事地下工作。
1930年,她生下了女儿刘思齐,孩子刚刚满月,张文秋来不及休息,也来不及照顾幼子,就几次向组织报告,请求分配工作。
在组织的安排下,张文秋先后和四位同志“假伴”夫妻,从事机密工作,这四次她都是化名的,先后叫张一萍李丽娟、陈孟君、羡飞等等。
每一次执行任务,都有不同的风险,万一身份暴露,基本没有退路,虽然张文秋顺利地躲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劫难,但是她的那些搭档,要么牺牲、要么下落不明。
1937年,在组织的安排下,张文秋带着女儿刘思齐,踏上了开往你延安的列车,列车上的她,心情异常沉重,她想起自己一个又一个“家”,一个又一个比亲人还亲的战友和同志,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流,脑海中不断地浮现着他们的身影。
到了延安后,张文秋先后在最高人民法院、抗属学校和鲁迅小学工作。在这里她还遇到了自己的第二任丈夫陈振亚。
婚后一年,张文秋生下了二女儿张少华(后改名为张邵华),可是让她没想到的是,女儿出生后一年,他们又经历了一次牢狱之灾。
因陈振亚的左腿由于长征途中负伤时弹片和碎骨没有取出来,经常发炎、肿痛,组织决定让他去苏联治疗,并让张文秋一同前往,不料,飞机途经新疆迪化(乌鲁木齐)时,被反动军阀盛世才扣留。
这是张文秋第二次入狱,这一次他们在被关押了三年之久,铁窗生涯虽然苦,但张文秋从没有向敌人屈服,她用钢铁般的意志,坚守着自己的信仰。
然而,熬过了牢狱之灾,她和第二任丈夫还是阴阳两隔了。
1941年5月21日,陈振亚在一次意外中,不幸去世,陈振亚死后半年,张文秋生下了第三个女儿张少林。
艰苦的革命时代,两人任丈夫先后去世,她一个人抚养三个女儿,日子过得无比艰辛,但张文秋始终是乐观的,她相信只要自己不放弃,生命就有盼头。
4:在战争年代,张文秋经受住了考验,哪怕是多年牢狱之灾也没有击垮她的意志。
建国后,张文秋作为老革命,依然活跃在政治舞台上,历任中国银行总行人事室副主任兼全国金融工会办公厅主任等职务。
在此期间,张文秋多次出访,先后到过苏联、波兰、捷克等国,为党和人民做了巨大的贡献。为祖国争的了无数的荣誉。
邵华在回忆母亲时,说道:
“从我说事起,很少看见妈妈有空闲的时候,白天她在办公室忙于工作,晚上回来总是在灯下加班到很晚很晚。妈妈教诲我们三姐妹的一句口头禅是:“家里的事再大也是小事,工作上的事再小也是大事。”
除此外,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张文秋一家和毛主席一家,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而她的大女儿和二女儿,都成为了毛主席的儿媳妇。
刘思齐和毛岸英是在延安时相识的,那时毛主席就非常喜欢刘思齐,还认她为“干女儿”。很长一段时间,刘思齐和毛岸英都以兄妹相称,不知不觉中,爱情的种子在他们心里生根发芽了。
这一切都被毛主席看在眼里,有一次,毛主席派人把张文秋接到他的住所,起初他们只是聊些家常,后来毛主席把话题转到毛岸英和刘思齐的婚事上来,他说:
“听岸英讲,他和你的大女儿思齐很要好。他说,他很爱思齐,他们要求订婚,我很同意,现在就看你对这个女婿满不满意。”
张文秋开心地说:“他们通了很久的信,我是知道的,现在他们要求订婚,主席既然同意了,我非常高兴。不过,我担心思齐年轻幼稚,配不上岸英。”
毛主席则笑言:“我看思齐比较懂事,她年纪虽轻,但待人接物很有分寸。她是烈士的后代,是我的干女儿,我很同情她,也很喜欢她。”
张文秋对毛岸英也是非常地喜欢,她答道:“将来思齐和岸英能结合在一起,做主席的儿媳妇,经常在主席身边受教育,会非常幸福的。”
1949年10月15日,毛岸英和刘思齐举行了婚礼,毛主席对儿媳妇无比满意,他主动敬酒张文秋,笑着说 “谢谢你教育了思齐这个好孩子。为岸英和思齐的幸福,为你的健康干杯!”
刘思齐和毛岸英因爱而结合,他们都是自己苦寻的伴侣,只可惜这段婚姻太短暂,短暂到来不及孕育一个孩子,毛岸英就牺牲在了朝鲜战场上。
毛岸英的去世,是毛主席和刘思齐一生的痛,张文秋听到毛岸英去世的消息,几乎哭到晕厥,她的好岸英,就这么走了。
无论是毛主席一家,还是张文秋一家,都为革命胜利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他们的亲人,他们最大的孩子,都成为了地下孤魂。
太平本由将军定,不见将军享太平,这是人间最大的悲凉。
5:毛岸英的去世,没有留下后代,张文秋的心里一直很难过,她也有意再次和毛主席结为儿女亲家。
天随人愿,毛岸青从苏联养病回来后,张文秋的二女儿邵华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冥冥之中,一段缘分悄然降临。
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后,毛岸青和邵华也对彼此倾心了,作为父亲,毛泽东为了小儿子的终身大事又一次征询张文秋的意见。
张文秋说:“只要孩子们幸福,我没意见。”
毛泽东握着张文秋的手,笑着说:“你同意就太好了。从前,我们是老亲家。现在,我们是新亲家。老亲家加新亲家,我们是亲上加亲,双重亲家。”
1960年,毛岸青和邵华结为夫妻,并在十年后生下了儿子毛新宇,毛主席家的血脉终于得以延续,这其中张文秋功不可没。
晚年是张文秋,走过岁月的沧海桑田后,她依然没有当闲人,先后撰写了36万字的革命回忆录《踏遍青山》,出版《张文秋文集》、《毛泽东的亲家——张文秋回忆录》等书籍。
张文秋堪称世纪老人,她几乎经历了中国革命的全过程,而且也参与其中,她自己付出了青春、健康,她的两任丈夫也都为革命付出了生命。
在极其困苦的景况下,张文秋一人抚养三个女儿,并将她们培养成才,这背后流过多少汗水和泪水,想必也只有老人家自己懂了。
有一次,外孙女好奇地问张文秋:“您坐在牢里有什么感想?”
张文秋用手指着天说:“你看那乌云再厚,总也遮挡不住太阳。我们坐在牢里面,想着总有一天会出来的!”
正是这种乐观的精神,支撑着张文秋走过了所有苦难的岁月,在百年人生历程中,她不但是一位成功的革命者,更是一位成功的母亲,也是一曲永恒的青春赞歌
(本文原创首发,抄者必究!!!)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