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斯坦·休·奥登(Wystan Hugh Auden,1907-1973)是继叶芝和艾略特之后20世纪最伟大的西方现代诗人,英国20世纪30年代“奥登一代”的领袖。
他先后获得博林根诗歌奖、美国图书奖和美国文学勋章,曾任牛津大学诗歌教授。他诗作丰厚,诗艺纯熟,在英美诗坛的地位显赫,受学院派批评家强烈推崇。
威斯坦·休·奥登
Wystan Hugh Auden
美国
《石灰石赞》《阿喀琉斯的盾牌》《向克里奥致敬》等
男
1907年
约克郡
英国新诗代表,左翼青年作家领袖
诗人
1907年1月21日,奥登出生在英格兰中北部临海的约克郡,在面积仅有13万平方公里的英格兰(共有44个郡),它也只占了很少的一部分。
可是,出生在这个郡的文化名人却不少,包括写出了《简·爱》和《呼啸山庄》的小说家勃朗特姐妹,大雕塑家亨利·摩尔,大批评家威廉·燕卜逊。
此外,还有著名的探险家库克船长,他是所有航海家中最有学问的,曾当选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笛福小说中的主人公鲁滨逊也出身于约克郡的一个中产阶级,而继奥登之后执英国诗坛牛耳的特德·休斯则来自约克郡一个山谷小村。
奥登的父亲祖上来自冰岛的一个医生世家,这恐怕是他终生对疾病和治疗感兴趣的主要原因。大学毕业后,奥登主要靠在中学教书维持生计,同时为电影公司工作,这使他有机会写作歌词和解说词。
1930年,奥登在艾略特(此前他在替一家出版社审稿时拒绝了奥登的诗集)编辑的诗刊《标准》上开始发表诗作,他也成为英国“三十年代诗人”中的领军人物。
这个时期的作品质量不均,有不少晦涩难懂之处,成名的作品有《双方付钱》和《诗集》(1930年)、《雄辩家》(1932年)等。
内容广泛,材料选自冰岛和英国古诗,英国公学故事,卡尔·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选集及其他心理学家,以及学生幽默,可以说成五光十色的大杂烩。
同时出道的还有路易斯·麦克尼斯、刘易斯、斯彭德等牛津才子。三十年代也是奥登的戏剧年代,这方面他力图向艾略特看齐,和他的诗歌一样,奥登的戏剧也表现出对当代社会和政治现实的浓厚兴趣。
他的第一部《诗集》(1930)给英国诗带来了新内容、新方向、新技巧。在马克思主义影响下,这些新诗在政治上是左倾的,反映了英国经济大萧条时期严重的政治和社会问题。
同时,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的影响下,他又分析了腐朽的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们的心理和道德问题。他用现代工业社会、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提供的形象,以堂皇的和不雅的字眼并列,用现代口语的节奏,创造了新风格和新意境。
《雄辩家》(1932)是一部交替用诗与散文写的政治讽刺作品,也是他在诗的形式和技巧方面进行长期实验的开始。
奥登这个时期他的诗歌具有鲜明的左翼政治观点,写了很多讽刺中产阶级价值观和批评纳粹和法西斯主义的杰出诗作。
主要作品有《看吧,陌生人》(1936,1937年在美国出版时改名为《在这座岛上》),《死之舞》(音乐宣传剧)以及衣修伍德合作的三部诗剧《皮下之狗》,《攀登F6》,《在边界上》。不过,他关注的重点依然是个人——特别是艺术家。
早期作品,如《纪念叶芝》(In Memory of W. B. Yeats)和《摇篮曲》(Lullaby),文笔简洁、令人感动。
1935年为了帮助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的女儿获得英国护照,他和她登记结婚,逃离纳粹德国,据说两人的第一次见面是在“成婚之日”。他们随后离婚。
1936年,奥登与同为牛津才子的路易斯·麦克尼斯结伴去冰岛寻根旅行,他们合作写下了《冰岛书简》,这是一本令人愉快的游记。可就在奥登在冰岛逗留期间,西班牙内战爆发,他从那里直接去了伊比利亚,当起了的救护车司机。
虽然奥登并未亲自参战,但却写下了最优秀的战争诗《西班牙》(1937),声援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诗中把军事冲突描绘成为在历史的倒退和正义的寻求之间的重大选择。
说到奥登的战争诗,我们还必须提到他的十四行组诗《战地行纪》(Journey to a War)。
从西班牙回来的第二年,即1938年,奥登便与伦敦预科学校时代的挚友兼伴侣—英国作家衣修伍德(Christopher Isherwood)一同前往中国。
两人之前已经共同创作了三部诗剧,如今则为了他们的第四本书辗转于中国,足迹遍布香港、广东、汉口、上海、黄河流域战区等,先后访问过周恩来、蒋介石、宋美龄、李宗仁、冯玉祥等重要历史人物,留下众多珍贵的一手资料。
这本书就是后来于一九三九年出版的《战地行纪》,一部集诗歌、散文、照片于一体的战地札记。此书出版时间正逢欧战爆发前夕,以其翔实的资料、幽默动人的文笔和坚定的反法西斯立场广受欢迎,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其中奥登创作的二十七首十四行诗更被誉为“奥登三十年代诗歌中最深刻、最有创新的篇章,也可以说是这十年间最伟大的英语诗之一”。
1939年是奥登写作生涯的转折点,那一年他和衣修伍德携手去了美国,这一行动受到包括他的仰慕者在内的许多同胞的指责,因为他是以战争诗歌、谴责法西斯主义闻名的,却在英国反法西斯战争前夕离去。
奥登本人早已厌倦并急于甩掉“左翼诗人”这顶帽子,但他内心未必能够心安理得,这或许是他不久便皈依宗教的一个动因。
在生活上,奥登也发生了变故,先是遇到了年轻的美国诗人切斯特·卡尔曼,接着母亲去世。
卡尔曼比奥登小14岁,他俩在纽约共同生活了20多年,并一起为伊戈尔·菲德洛维奇·斯特拉文斯基的多部歌剧撰写脚本(衣修伍德则在加州与年轻的美国画家大卫·霍克内共谱恋曲)。
在皈依基督教的同时,奥登也成为克尔恺郭尔式的存在主义信徒。结果是写出了一系列长诗,其中《双重人》是一首散漫的哲理诗,探究了人类的境况,并给予基督教的回答。
《暂时》(1945)是一首圣诞颂歌,表现了教徒和人文主义者的心理及所处的窘况。《海之镜》(1944)是对莎士比亚戏剧《暴风雨》的评论,其技巧之娴熟、理性的光芒无处不在,展示了奥登式的机智和才华。
奥登的长诗《焦虑的时代》(The Age of Anxiety,1947)1948年获得普利策奖,讲述的是四个人在酒吧中探讨人生、孤独和希望,并且还被改编成戏剧,搬上舞台。诗的标题成为战后的流行语。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奥登的诗歌创作进入了最后一个高峰,这个时期的主要诗作有《阿基琉斯的盾牌》(1955)、《向克莱奥女神致敬》(1960)、《在屋内》(1965)与《无墙的城市》(1969)。
其中《阿基里斯之盾》(1955)被认为是奥登战后最为感人的诗集,获国家图书奖。1967年,获国家文学奖。除了抒情诗和叙事诗,奥登还写过诗歌戏剧、短文和歌剧剧本,编辑过大量的诗集。
可惜这些作品大多没被翻译成汉语。1956-61年,任牛津大学教授,负责教授诗歌。
奥登生前共出版诗集35部,代表作有:
诗——《诗》(Poems,1930)、《雄辩家》(The Orators,1932)、《陌生人请看》(Look,Stranger!,1936,美国版《在这片土地上》(On This Island))、《暂时》(For the Time Being,1944)。
《向克里奥致敬》(Homage to Clio,1960)、《无墙的城市》(City Without Walls,1970)、《给教子的信》(Epistle to a Godson,1972)、《谢谢你,雾:最后的诗作》(Thank You,Fog: Last Poems,1975)。
戏剧——《死亡之舞》(The Dance of Death,1933)、与依修伍德合作的《皮下的狗》(The Dog Beneath the Skin,1935)、《F6的高升》(The Ascent of F6,1936)及《边境》(On the Frontier,1938)。
散文——《迷人的洪水:浪漫海像》(The Enchafèd Flood:the Romantic Iconography of the Sea,1950)、《染匠的手》(The Dyer's Hand,1962)、《前言与后记》(Forewords and Afterwords,1973)。
歌剧剧本——《保罗·班扬》(Paul Bunyan,1941)、《堕落之路》(The Rake's Progress,1951)——与切斯特·卡尔曼(Chester Kallman)合作。
其他——《奥登诗歌、散文和戏剧作品集:1927–1939年》。
1965年,奥登和保罗·萨特、米哈依尔·肖洛霍夫一起进入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最后一轮。与两位竞争者相比,奥登是那个世纪文学形式的创造者,他的散文写作也证实了自己非凡的敏锐和创新精神。
奥登的不利因素是他在战后加入了美国籍,而加利福尼亚出生的小说家斯坦倍克两年前刚刚获奖。果然最后一刻,奥登因为“创作高峰期早已经过去”被排斥掉了。
瑞典文学院也因此遭遇到尴尬,两个主要竞争对手的另一个——萨特获奖后拒绝了,肖洛霍夫次年也登上了飞往斯德哥尔摩的航班,奥登却从此失之交臂。
1973年秋天,奥登在维也纳的一次诗歌朗诵之后,因心脏病发作突然去世。所幸的是,奥登诗歌中的文雅、高贵、理性之光和爱的勇气使他立于不败之地。
奥登和艾略特是二十世纪英语诗歌的两位巨人,可以说是大西洋两岸最负盛名的英语诗人。两人都是大学里的才子,除了写诗还都是文章高手,都出自故国的最高学府,艾略特就读于哈佛大学,奥登则毕业于牛津大学。
有意思的是,奥登最初主修的是生物学,而艾略特一直主攻哲学。同样有趣的是,艾略特出生在美国,26岁移居伦敦,并加入了英国籍;奥登出生在英国,32岁移居纽约,并加入了美国籍。
还有一个对诗人来说并不常见的事实是,艾略特在英国皈依了天主教,而奥登则在美国皈依了新教。
代表作有《西班牙》、《新年书信》、《忧虑的时代》等。[1]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