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的所有故事是以何穗子的视角展开的,随着音乐《茉莉花》缓缓奏起,毛主席站在鲜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下的画像飘向银幕,萧穗子的自我介绍清楚地交代了《芳华》所展现的时代(上个世纪也就是1970-1980)、地点(大西南),讲的故事是他们服役的年轻舞蹈演员在文工团发生的故事。
还没进文工团之前,刘峰接何小萍这一段就表现出了他善良、细心、懂得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格,他好像是何小萍的进入文工团的一盏明灯,泛着光,有温暖,素昧平生,却帮助她保护好出身的隐私,免收烦扰。自这以后,何小萍的眼神透露着信任,敬佩,雨中寒冷潮湿早已被刘峰暖化,她憧憬着在文工团新的一切美好的生活。
电影以萧穗子的回忆视角切入故事主角刘峰接何小萍入伍的画面,随之进了文工团的舞蹈室,整个电影打开了,以一种平和的淡然的回忆的方式。
何小萍一身狼狈的进了部队,展现舞蹈的时候摔了跤、衣服臭了被人嘲笑看不起,没有军装敬礼不让敬,满怀憧憬的她还没有意识到她已经是文工团的一个笑话。
何小萍没问就拿了林丁丁军装拍照,林丁丁误场和男同事私会被何小萍撞到,这两人的矛盾算是解不开了。但当林丁丁质问何小萍:“说你是品质问题,不算过分吧”这句话的时候,她自己却意识自己才是品质问题的人的时候,对何小萍放宽容了起来。人善被人欺,舍友对何小萍的歧视和不满终于在海绵胸罩事件中爆发了,何小萍不会说话,不会辩解,而林丁丁借着舍长的威风跟着侮辱起了何小萍,每个人的青春年少时身边总会有那么几个霸道的和受欺负的,《芳华》也不例外。
到这里傻傻的小萍完全知道了自己的处境吧,部队没有那么好,战友情好像说的并不是她所拥有的,但这其中唯有刘峰还是像开始时那样对她,不卑不亢,温文尔雅。文革结束之后看到别人的爸爸别释放,何小萍在被窝里写的一封沾满泪水的信向观众揭开了她孤独,悲苦的内心世界,她在部队最大的希望就是他的爸爸了吧。
何小萍万万没想到别人的爸爸回来了自己的爸爸却永远的回不来了,爸爸在信中以为女儿在解放军部队不受欺负了,但恰恰相反,孤独的她依旧是那么孤独,如果没有这封信,她一定还期盼着希望,现在她知道世界上只有自己,除此之外,就是刘峰了,他在她心中并不是大家理所当然认为的,习以为常甚至是令人嫉妒或者是鄙视的雷锋,他在她心中就是真实温暖的,是值得挂念一生的人,在她被伴舞嫌弃,被舍友攻击的时候,在她父亲去世的时候,他依然站在她的身边,安慰她,照顾她,并不是出于恋人、亲人的情分,只是萍水相逢,他也可以秉持自己的本心给她温暖,我想只有受过最苦的磨难的人才懂得珍惜刘峰的温暖,而何小萍就是。
事实如此,刘峰就是那个时代熏陶下的活雷锋,不止是对何小萍,而记住他的恐怕就只有何小萍。送他的也只有何小萍。
刘峰被调离文工团临走前
而当何小萍掉包体温计故意欺骗被调离野战医院工作的时候,她的脸上反而展现了许久不见的笑容,对她来说那是一种释放,她早就不想待在那个冷冰冰的,不知道别人冷暖的集体了,她感到前所未有的放松。她带着刘峰的善良到中越战争的战场上了,血淋淋的战场上她自然感到反胃,但她的善良支持着她,越过了战争。
不论是生活中的刘峰,还是战场上的刘峰,都是甘于奉献的人,不假,但放在今天的二十一世纪,我可能不信。
何小萍在疯了之后才成为的英雄,这样的英雄模式一直在复制,今天、明天、以后......
时间飞逝,中越仗打完了接着就是转眼间革命结束不需要文工团来歌唱英雄鼓舞士气了,文艺在那个时代只是起到工具性的作用了,但却洗礼了一代人。
再见战友的时候何小萍已经住进精神病科。但深深地战友情唤醒了她,也许他就是这样好了的吧。这段让人泪目,内心汹涌澎湃,她还是她,喜欢独自舞蹈的她,她变得平凡而伟大。
这世上有谁能向他们一样活得坦然呢。多年以后他们相见,他们和战友相见,没有委屈、没有得意、平淡知足。这才是每个人心中最富足的安稳人生。文艺片就是这样,精神富足的让人忘了物质的束缚,聊以慰藉足矣。
最后,来整理下《芳华》中比较的经典句子假以时日再品一次。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