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状红斑是一种浸润性硬红斑,其边缘明显,略高于中心,中央色淡伴表皮萎缩和毛细血管扩张,上覆鳞屑,鳞屑与下面皮肤紧贴,揭掉鳞屑可见毛囊栓塞。属于一种界限清楚的圆形或不规则的慢性皮肤损害。常见于盘状红斑狼疮,无系统性损害。好发于日光暴露部位如前额、颧部、鼻和手背等。
盘状红斑
皮肤
风湿免疫科、皮肤科
免疫电泳,库姆斯氏试验
流行病学
好发人群
无特发人群
症状
皮损特点
一种界限清楚的圆形或不规则的慢性皮肤损害,边缘明显,略高于中心,中央色淡伴表皮萎缩和毛细血管扩张,上覆鳞屑,鳞屑与下面皮肤紧贴,揭掉鳞屑可见毛囊栓塞。
生长部位
好发于日光暴露部位如前额、颧部、鼻和手背等。也可出现在头皮,造成局部脱发。红斑可出现在口唇或舌部,呈灰白色片状糜烂,绕以紫红色晕。
原因
总述
盘状红斑发生机制尚不清楚,有真皮-表皮交界处免疫复合物介导的基膜损伤,可能是病理性免疫反应。多见于风湿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或盘状红斑狼疮。
常见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盘状红斑狼疮等。

盘状红斑
就医
门诊指征
- 面部出现多个不明原因的圆形红斑,附着鳞屑;
- 其它部位皮肤出现相似皮疹;
- 伴发热、疲倦、乏力、食欲缺乏、肌痛、体重下降等;
- 出现其它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诊科室
患者可到皮肤科或风湿免疫科就诊。
就医准备
- 患者在就诊时尽量清淡饮食,不要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同时避免饮酒、熬夜等情况。
- 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 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 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 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检查
预计检查
医生首先需要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初步了解病情,随后患者需要进行血常规、血清免疫学等检查,必要时可进行病变皮肤活检。
体格检查
医生会观察皮损的好发部位、颜色、形状等特点,可初步判断疾病类别。
实验室检查
尿常规
检查有无尿蛋白、红细胞、白细胞、结晶物、细菌等,有助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鉴别诊断。
血清免疫学检查
检查免疫球蛋白、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是否有变化,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盘状红斑狼疮提供诊断依据。[1]
病理检查
病变皮肤活检:检查细胞有无角化、萎缩、积液、水肿等,对疾病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诊断
诊断原则
根据患者病史、症状及体征,结合相关辅助检查,如血清免疫学检查、病变组织活检等,即可明确诊断。医生在诊断的同时常需要排查患者是否有盘状红斑狼疮或系统性红斑狼疮。
鉴别诊断
相似皮疹鉴别
- 扁平苔鲜:口腔内盘状红斑应与其鉴别,依靠组织活检。
- 不典型银屑病皮疹:有时可能与盘状红斑混淆,借助组织活检鉴别。
不同类型红斑狼疮
- 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以免疫性炎症为突出表现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男女之比为1∶7~10,发病年龄以20~40岁多见。多数病人最后都有多脏器损害,但在早期可仅有1个脏器受累的表现,临床症状多样,早期往往不典型。大多数疾病活动期病人出现各种热型的发热,尤以低、中度热为常见。可有疲倦、乏力、食欲缺乏、肌痛、体重下降等。80%的病人在病程中会出现皮疹,包括颧部呈蝶形分布的红斑、盘状红斑、指掌部和甲周红斑、指端缺血、面部及躯干皮疹,其中以鼻梁和双额颊部呈蝶形分布的红斑最具特征性。
- 盘状红斑狼疮:盘状红斑狼疮是皮肤黏膜慢性结缔组织疾病,目前多认为是自身免疫性疾病。以皮肤黏膜损害为主,是结缔组织病中的一种。好发于20~45岁的中青年女性,可分为局限型和播散型等。一般无全身症状,少数可伴低热、乏力、关节酸痛、消瘦,皮损呈持久性盘状红斑片样,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状,大小不等,边缘清楚,表面毛细血管扩张,皮损表面有灰褐色黏着性鳞屑覆盖,附着牢固,揭下后,内面有针刺状角质栓嵌塞于扩大的毛囊口,皮损可呈疣状增生,中央扁平边缘隆起形成环状改变。

盘状红斑
治疗
预计治疗
盘状红斑的治疗需要明确病因,然后针对性治疗原发病。如系统性的红斑狼疮,虽暂无根治方法,但可通过药物治疗、积极预防等措施,避免或延缓组织脏器发生不可逆性损害,有助于改善预后。
治疗方法
系统性红斑狼疮
- 一般治疗:包括心理及精神支持、避免日晒或紫外线照射、预防和治疗感染或其他合并症。依据病情选用适当的锻炼方式。
- 药物治疗:糖皮质激素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主要药物,尤其在其他药物疗效不佳或机体重要器官(如心、脑、肾等)受损的情况下更为首选。抗疟药如氯喹或羟氯唑,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引起的皮肤损害及肌肉关节症状十分有效,也是治疗盘状狼疮的主要药物之一。对于严重的血小板减少或重症狼疮合并感染的患者,可大剂量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
- 对症治疗:当肾脏受累发生高血压时,应给予适当降压或纠正继发于肾功能不全所致的水及电解质紊乱。出现尿毒症时应用血液透析疗法。
- 局部治疗:眼部病变除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进行全身治疗外,尚可用可的松眼药水局部使用,暂时控制症状。
盘状红斑狼疮
应早期治疗,以防永久性萎缩。必须尽量减少在阳光或紫外线下暴露,外出时应采用防紫外线措施。
- 局部治疗:应用激素软膏外涂以控制和消除病损。如氟轻松软膏、曲安西龙尿素软膏及含有倍他米松、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等含有激素的软膏或霜剂。皮损可外贴肤疾宁等。也可用二氧化碳干冰或液氮冷冻疗法治疗局部病损。
- 全身治疗:抗疟药如磷酸氯喹等,氯喹有防光和稳定溶酶体膜、抗血小板聚集以及黏附作用,病情好转后减量;雷公藤制剂等;口服糖皮质激素。[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