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论语治天下!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今天共读《论语》第二章为政篇10
原文:2.10: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译文:2.10 孔子说:“分析其动机,观察其行动,了解其态度;人能藏哪里去?人能藏哪里去?”
善于知人识人是我们生活和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但是又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你想想人心犹如海底针,人天生就会掩盖,多少笑容的内心都是邪恶?笑面虎在生活中太多太多,所谓知人知面不知心。但是是不是就代表没有方法去识人呢?
答案是当然有,就比如有些职业警察一眼就能看出谁是小偷,有些犯罪分子,一眼就看出谁是警察。这其实就是识人的能力。孟子曾经说过看人就看双眼,眼神不会骗人的,其实实际看眼神还是很难判断的。而孔子轻松的依据三条就能识人。
孔子说:“看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考察他处事的动机,了解他心安于什么事情。那么,这个人的内心怎能掩盖得了呢?
①视其所以:这个人平时是怎么办事的?习惯以什么样的方式处理问题,他处理问题的方法是否得当?②观其所由:他做事情的动机是什么?有没有什么理想或者使命感在激励着他?③察其所安:他的乐趣在哪儿?也就是他的价值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他是最舒适的?孔子认为,这三个角度可能是看透一个人的最好方式了!孔子的这套方法,可以概括为“视”“观”“察”识人三部曲。
第一步:视其所以
物有好坏,人有善恶。但是坏人不会自己说自己是坏人。如果我们只是简单的认为做好事的就是好人,做坏事的就是坏人。谁都知道这样很容易被坏人利用了你的善良。
所以视其所以就非常重要了,这个人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做事,来解决问题?就拿孔子来说,他自己时刻秉承仁德去教学,不会因为是自己的儿子而教的内容不一样。(后面的论语就会有具体讲到)
第二步:观其所由
每个人做一件事都有其背后的目的的!但是这个目的往往一般不会轻易表现出来的。孔子非常讨厌,巧言令色的人,这类人往往就是使用一些狡猾的伎俩,表面上阿谀奉承,让你觉得他都是为了你好。实际上心存恶念,只不过用一些善良的表面来伪装自己邪恶的内心。
很多女孩子抱怨在找对象上面总是容易遇上渣男,其实也就是没有辨别男人的真实目的。他对你好都是为了暂时的得到你,所以对你做出很多不可思议的举动,让你瞬间迷失在爱河里。等他目的得逞,这时真面目就出来,这时候女孩子就说这个人这么好怎么会这么做出这种事呢?
前段时间某明星吴某某的事件,就清楚的证明了这点。最初什么山盟海誓,海枯石烂,甜言蜜语,估计连他自己再说的时候都不信,到后面开始烦躁,使用冷暴力等等手段。
春秋时期的霸主齐桓公,虽然贵为霸主,但是身边阿谀奉承的人太多了,连他也未能幸免。
管仲在临死之前告诫齐桓公易牙、竖刁和开方三个人不能任用。一个连儿子都敢杀了做菜,一个敢自己阉割自己,一个父母死了都不闻不问,决没有善意对待君主。
管仲能看出这些人的真正目的,但是后来管仲死后,齐桓公重用这三个人导致他自己也被他们囚禁,死了2个月才被别人知道。同时齐国也开始内乱,失去了霸主的地位!
第三步:察其所安
安就是指让人安定的意思。也就是他做什么事情能让他安定,真正的乐趣是什么!要求我们要深入了解对方价值取向和志趣所在。若是以行善助人作为自己的价值观,这样的人就会真心喜欢行善,就不会有着过分的矫情,就是真君子。但若出于某种目的或形势不得不这样做,即便是行善,也非志趣所在,也不会乐于长期做下去,因为这样他自己内心得不到安定。这种人便不是真正的君子。倘若能够看透别人内心的善恶以及志趣所在,也就达到了知人识人的最高境界。
视是从表相上来看,观就看他的念头,察是观他的存心。也有的说,视是看他的当下,现在的表现,这容易观察;观是讲他的过去,他的为人;察是讲他心意的去向,安在哪里?
孔子识人法,是对一个人从外看到内做全面的了解和深入的考察。三个方面去考察这个人,那么他还能隐藏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吗?做领导的需要知人而善任,这方面的功夫不可少!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