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也叫楹联、楹帖、对子等,是独立于诗词曲赋等之外的一种传统文学样式。
有关对联的一个小故事
1932年清华大学招生考试,著名史学家陈寅格出的一道文科试题,要求学生对出“孙行者”的下联。学生所对五花八门,还有对“猪八戒”的,令人啼笑皆非。“胡适之、祖冲之、韩退之、王引之”这四个算是比较好的答案,其中考生周祖谟对的“胡适之”得了满分,这个下联与上联“孙行者”不仅形式上对应得好,内容上也关联得巧。以“胡”对“孙”(表姓氏的名词对名词,还有谐“猢狲”之妙),“适”对“行”(动词对动词,“适”有“到……去”的意思,与“行”意思相近),“之”对“者”(虚词对虚词)。
对联的起源
清代大学者纪晓岚认为对联起源于五代时蜀主孟昶的桃符题词。当时有在门口挂桃符板压邪驱妖的风气,孟昶就在一年除夕把“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两句诗题写在桃符上,被称为“题桃符”,因为是春节所题,后来又叫做“春联”。
对联的发展
对联是从诗歌特别是在唐代格律诗发展演变出来的,较为广泛的运用在宋代,真正鼎盛时期则是在明清两代。唐代格律诗的四联八句(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中,特别是颔联和颈联,就相当于对称工整的两副对联。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