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的艰辛历程和心得体悟(常识备考四季轮转)

 2024-07-15  阅读 299  评论 0

摘要:春天的雨,细腻而轻柔,给山野披上美丽的衣裳;夏天的雨,迅疾而猛烈,为生命敲响热烈的战鼓;秋天的雨,凉爽而惬意,为落叶送去温馨的问候;冬天的雨化做雪,慈祥而温厚,为庄稼带来多情的呵护。四季轮转,风雨时若,四季的变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美,也带来了新的希望。四季的变化在公基考试中是经常出现的知识点,今天我

春天的雨,细腻而轻柔,给山野披上美丽的衣裳;夏天的雨,迅疾而猛烈,为生命敲响热烈的战鼓;秋天的雨,凉爽而惬意,为落叶送去温馨的问候;冬天的雨化做雪,慈祥而温厚,为庄稼带来多情的呵护。

备考的艰辛历程和心得体悟(常识备考四季轮转)(1)

四季轮转,风雨时若,四季的变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美,也带来了新的希望。四季的变化在公基考试中是经常出现的知识点,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最常见的2大考点。

四季变化原因——地球的公转

备考的艰辛历程和心得体悟(常识备考四季轮转)(2)

(1)地球公转: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太阳转动。是一种周期性的椭圆周运动。

(2)黄赤交角:地球公转轨道面叫黄道面,地球自转轨道面叫赤道面,这两个平面的交角叫黄赤交角,为23度27分。即地球公转时地轴倾斜了23度26分。于是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太阳高度角变化)

(3)意义:太阳辐射在不同纬度分布不均→四季更替,南北半球四季相反.

(4)极昼与极夜:极昼和极夜是极圈内特有的自然现象。极昼即“日不落现象”

(5)北回归线,即北纬23°26′纬线。这是太阳直射在地球上最北的界线。南回归线,即南纬23°26′纬线。这是太阳直射在地球上最南的界线。

(6)南、北极圈:地球上南、北纬66°33′的两条纬线圈,在南半球的称南极圈,在北半球的称北极圈。南、北极圈是地球上中温带和寒带之间的分界线。

四季变化

备考的艰辛历程和心得体悟(常识备考四季轮转)(3)

春季,为3到5月。夏季,为6到8月。秋季,为9到11月。冬季,为12到2月。这种四季分类法,比较适用四季分明的温带地区。

【小贴士·四季节气】

春季(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夏季(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季(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季(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春分:太阳直射赤道。昼夜等长。春分之后,北半球各地昼渐长夜渐短,南半球各地夜渐长昼渐短。春分时,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春分之后,北极附近开始极昼,范围渐大;南极附近极昼结束,极夜开始。范围渐大。

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内极昼,南极圈内极夜。

备考的艰辛历程和心得体悟(常识备考四季轮转)(4)

(图片出自新浪微博@考拉Koala-J)

秋分:太阳直射赤道,昼夜等长。无极昼极夜。

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内极夜,南极圈内极昼。

【小贴士·地球上四季不等长的原因】

太阳由春分点经过夏至点到秋分点,地球公转速度较慢,需要186天多,长于全年的一半,此时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和南半球的冬半年;太阳由秋分点经过冬至点到春分点,地球公转速度较快,需要179天,短于全年的一半,此时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和南半球的夏半年。由此可见,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是造成地球上四季不等长的根本原因。

试题练习

1. (单选)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的是( )

A. 昼夜长短变化

B. 昼夜交替

C. 四季更替

D. 五带划分

点击空白查看答案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自然地理。地球公转是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太阳转动。是一种周期性的椭圆周运动。地球公转的意义包括: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变化,四季的更替,五带的划分。B项,昼夜更替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根据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将地球表面有共同特点的地区,按纬度划分为五个温度带,即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

,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cn.tdroid.net/ceb6bCz0EAgwGUFA.html

发表评论:

管理员

  • 内容265825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ecms主程序为免费提供使用,使用者不得将本系统应用于任何形式的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风险,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与本站和开发者无关。一旦使用lecms,表示您即承认您已阅读、理解并同意受此条款的约束,并遵守所有相应法律和法规。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太卓开发网 Inc. 保留所有权利。 泰达科技网易库网

页面耗时0.0987秒, 内存占用1.33 MB, 访问数据库1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