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三大古庙之一,不仅拥有坚贞不渝,至死不离的爱情故事,也见证了历史上美国侵略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署,即《中美五口贸易章程》,又称《望厦条约》。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座创建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的古老寺院,去倾听它的故事,感受历史留下来的印记。
明崇祯五年,经创院祖师循智大师历经九年的努力筹建,普济禅院和普同塔终于一同落成,这座后来历经近390年的古刹第一次展现在世人面前,开启了它的传奇。
普济禅院是在原有观音庙的基础之上加以扩建的,据“香山县志”记载,普济禅院原名观音堂,位于望厦村东。其最初修建的原因很有意思。原来,在望厦村的西边最早是有一座观音庙的,规模虽然不大,但却是当地土著村民自己修建的,由于土著村民比较排外,所以不允许外地的信众过来礼拜观音菩萨,因此当时外来旅居澳门的福建人便发起众筹,在望厦村东建起了比原来更大更庄严的一座观音庙堂。后经循智大师修缮扩建,终发展为规模巨大,庄严宏伟的普济禅院。
“望厦村”是不是看着眼熟?对了,这就是当年不平等条约《望厦条约》的签署之地。道光二十二年 (1844年)七月三日,由于当时清朝廷的落后无能,美国专使顾盛强迫清朝廷的两广总督耆英在澳门望厦村签订了34款不平等条约,附有《海关税则》。规定美国享受协定关税、五口通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特权,还规定准许美国人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楼,设立教堂、医院,美国兵船可任意到中国沿海各港口巡查贸易。而当年签字的谈判桌,便是现如今普济禅院后花园里依然摆放的花岗岩石桌和4条长石凳。1944年,普济禅院为了让后人永远记住这一屈辱事件,于石桌后方立了一方碑,以记录此历史!
普济禅院为三进式建筑,一进为大雄宝殿,大雄宝殿正对禅院,供奉三世佛圣像,即佛祖释迦牟尼,以及过去佛燃灯古佛和未来佛弥勒佛,三尊佛像皆为丈八金身,魁梧雄伟。大殿旁悬有一个铜钟,古色斑驳,大铜钟上的款文注明此钟铸于明代崇祯五年,已有三百九十年的历史。大雄宝殿的东西两侧有天后殿、地藏殿、关帝殿、藏经楼等建筑。
二进为长寿佛殿, 供奉长寿佛,即“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其名号意为“有无量功德的觉悟者”,密宗称之为“甘露王”。净土宗的主要信仰对象称他能接引念佛人往生“西方净土”,所以又称“接引佛”。他还有其他13个名号,其中有一名号即“无量寿佛”,也就是长寿佛。佛教认为,信徒修持阿弥陀佛法门,就能够增长寿命。
但是“长寿佛”在藏传佛教中却是对“圣无量寿智决定光明王如来”的略称,亦简称为“无量寿智如来”。从其名号和佛土来看,无量寿决定光明王如来的佛土名“无量功德藏”世界,而阿弥陀佛的佛土是“西方极乐世界”,所以肯定的是两者并不是同一尊佛。
阿弥陀佛圣像
藏传佛教中的“长寿佛”圣像
三进为观音殿。也是整座普济禅院的主殿观,供奉观音大士莲台,樟木雕塑。十八罗汉分别列于主殿两旁,最为有趣的是在十八罗汉的塑像中,有一位罗汉面相较为特殊,卷发高鼻梁,眼睛浮突,这和其他罗汉差别很大,像极了外国人,据说这一位就是在中国曾经研学过佛理,并且很有名气的意大利——马可•波罗。
观音殿内的《福禄寿盆景树》,树高不到一米,但树龄已达120多岁。从正面看是个“福”字,从背面看是个“寿”字,树的顶部有一簇四季常青的绿叶,故被人们誉为“福禄寿树”,据说信众只要手能碰到“寿”字,便能长命百岁福寿康宁。
位于大雄宝殿东侧的普济禅院后花园,广植花草,茂林修竹,清荫幽寂,花园内还有一棵巨大的“连理树”,这是一棵有着数百年树龄的高大榕树,树的茎部四株相连,造型颇似长颈鹿。由于种种原因近年不幸枯萎,只余光秃的连理枝,但仍具吸引力。“连理树”的命名,取意于“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一看就是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传说当地有位吴姓人家,家底丰厚多金,家中有一女儿生的十分美丽,待到长大谈婚论嫁之时,却喜欢上了隔壁邻村的一位农家子,二人瞒着双方家长郎情妾意私定终身。但是好景不长女方父母知道了此事,嫌弃男方家穷而加以阻拦坚决反对,两人无力抗争见好梦难圆好事成空,便相约在村后山岗上的一棵大树下双双自缢殉情。女孩父母见到女儿的尸体追悔莫及,幡然悔悟后答应让两人合葬,后来两家人将他俩合葬一处。不久,墓地长出了“连理树”,并且还繁殖出小树来。
普济禅院花园后面的高丘上有一座古塔,塔内安放历代高僧的骨灰,这便是和普济禅院一同建成的普同塔。普同塔形如古墓,以石砌成。塔后立有碑志: “本山至天启三年由循智祖师斥衣钵资购下。整个庙宇巍峨壮观,古朴典雅,构筑精美,庭院广阔,香火旺盛,是港澳地区罕见的佛寺建筑群,寺院气氛相当浓郁。
所有的寺院从建造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它没有脱离红尘之外,更谈不上清净之地。它见证了历史的变迁,经历着人事沧桑,终归是一代新人换旧人,留下的只有背后的故事与传说留给后人欣赏。
如今在这些被信徒奉为圣地的庙堂里,有多少是真正出家人的修行之地,是随顺众生利益大众的传道场?又有多少是物欲横流三六九等的名利所?我分不清,也不想分清楚,也许都是为了生存吧!对待它的态度了就觉定了它是一个什么样的地位。
都说出世是修行,入世亦是修行,最后又有几人悟到了心中所寻找的“道”了呢?
文中所有图片皆来源于网络,如侵权必删除!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