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字家训
是孩子一生为人的基础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位居第一阵列的大哲,在中国哲学史、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无需多言。以“致良知”“知行合一”为代表的阳明学说,不仅在国内广为人知,还远播日本、朝鲜,对近五百年的东亚历史影响深远。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断言:“21世纪是王阳明世纪。”
近年来,主席在不同场合曾多次提到王阳明及其心学思想的当代启示。他指出:“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
让我们通过一篇家训,来了解王阳明的道德教育思想。正德十三年(1518),王阳明为启蒙继子王正宪有志于学而作《示宪儿》诗,诗文以歌谣的形式全面总结了从为人到处世的人生智慧,读之朗朗上口,思之回味无穷,更为为人父母、师长者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示宪儿
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悌;
学谦恭,循礼仪;节饮食,戒游戏;
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
毋责人,但自治。能下人,是有志;
能容人,是大器。凡做人,在心地;
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
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
吾教汝,全在是。汝谛听,勿轻弃。
第一课 孝顺父母
王阳明家训文开篇即说:“勤读书,要孝悌”。读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而孝顺父母、尊长爱幼,是做人的天性良知。
那什么是“孝”呢?
第一层次的“孝”
是指能在父母膝下承欢,承侍甘美。
第二层次的“孝”
是指继承父母的意愿,实现父母的志向。像岳母刺字“精忠报国”的岳飞,“三过其门而不入”治理水患的大禹,“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最大的“孝”
就是佛教所实践的探索真理,找到生死的根本,破除四魔,跳出三界;不仅自己出三界,还能够带领一切如母有情也出三界出轮回,都能够去极乐世界。
第二课 宽容谦下
学会为人处世,从古至今都是家庭幸福、事业成功的重要前提。对此,王阳明对孩子讲了一系列的道理:“学谦恭,循礼仪”,“毋责人,但自治”,“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总之,对人要宽容有礼,对自己要心地谦下、严于律己。
高拔的道德素养往往体现在人心的低下自处中。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世间的圣贤就像水一样,滋润万物而与物无争。人都爱往高处走,水却往低处流,甘居下劣,包容一切。水的这种善性,与道最接近最相应。
道善于一切却无形无迹,就如水,倒在方杯子里就是方的,倒在圆杯子里就是圆的。水不执着自己的形状,随圆入圆,随方入方,处众人之下,润物细无声,却从来没有一个“我”。
一个人如果能跟道在一起,无论何时何地都会处在善当中。住地会善,心态会善,身体会善,言语会善。又因为这种善是无为之善,远离有为之相,所以他不会有对立,不会有人来反对他,嫌弃他。
第三课 饮食有节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吃饭,对人的生存似乎是头等大事。现在许多人会以“快乐的吃货”自居而不觉有任何不妥之处。为什么王阳明却要求孩子“节饮食”呢?
中国古代医学圣典《黄帝内经》言:“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其中就主张饮食要有节制,不能暴饮暴食,有利于长寿健康。
近代高僧印光大师云:“吃饭不可过度。再好的饭,只可吃八九成。若吃十成,已不养人。吃十几成,脏腑必伤。常如此吃,必定短寿。饭一吃多,心昏神疲。”
除了饮食适度外,我们有句老话:“食而不化变成毒。”吃下去不消化反而是有毒的,营养越高的毒素也越多。吃荤的人肠道中长期积累大量的毒素和垃圾不容易消化,对肝脏肾脏造成很大的负担。而吃素的人肠胃垃圾少,血含氧量高,往往面色红润。
人是一种高级的生命,除了文化之外还应当有文明,文明的高度要靠规矩来形成。我们现在吃东西不守规矩:该吃的不吃,不该吃的乱吃。所谓病从口入,所以应该有选择的吃,有所吃,有所不吃。如果每个人都以高标准要求自己,社会的秩序就会更好,甚至连生病都会减少。
第四课 勿玩物丧志
玩乐是孩子的天性,但是王阳明却让孩子“戒游戏”,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玩物,必然丧志。不立志,何谈将来立德、立功、立言?
我们处在这个时代,经历了电影、电视、电脑,现在人手一个手机,大家变成手机迷、手机控、电脑控、游戏控。我们被现代科技侵略着,我们制造了它,它却“杀掉”了我们。
我们要常常回光返照,不要让这些成为我们堕落吃亏的一个工具,把它变成生命进步的一种增上缘。要思考怎样从手机负面的能量场里退出来,从电脑、游戏这种玩物丧志的东西里面退出来。生命经历是非常宝贵的,我们有太多好的东西没有学到。
第五课 诚信不贪
王阳明对孩子说:“毋说谎,毋贪利。”诚信,是做人的基础,更是孩子一生最大的财富。诚信就是不妄语,不妄语才会有信誉。
贪,看似得,实则失;得了当下,失了未来。我们这个时代,物质越来越丰富,每个人都拥有太多的东西。但实际上,我们生命真正需要的并不多,是我们的贪心让我们想得到更多。
有贪心,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无常观。好像觉得我会永远活着,盘算好自身,还要盘算好子孙,孜孜不倦追求物质的享受,根本没有概念和精力来承办自己的生死大事。
其实人生苦短,人要知道轻重缓急,要尽可能自由地安排自己,让自己走在“道”上。
安贫乐道,这是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一个人,当他远离道时,物质再丰富,也会不时体会到生命的单薄、孤独、没有安全感;而当他向道靠近时,温暖、光明、无畏、充实,坦荡荡屹立于天地之间,与古人齐肩,与贤者天涯若比邻,那才是在享受生命真正的的富足与快乐。
第六课 学会控制情绪
任何时候,斗气、赌气、意气用事,会让人失去理性,损人不利己。人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负面情绪。所以,王阳明对孩子说:“毋任情,毋斗气。”
控制自己的情绪就是学会忍耐。“忍”字是心字上面一把刀,虽然会很难受,但是我们要学会。训练这种克服逆境的精神,来驾御自我。佛告诫我们一个人不会忍的话,这个世界是呆不下去的。如果学会忍就开始有力量了,忍是第一大力量。
佛讲:“是人能忍,是乃大丈夫!”遇到逆境和不顺是很正常的,这些都是我们人生中的风景,保持内心的不动很重要,把负面情绪降到最低,把正面的力量提升,这就是修行。
念头不对的时候要赶快降伏它,《金刚经》里面一上来就是问如何降伏其心,如何安住其心。不好的赶快把它降伏住,营造出好的要把它安住,这就是好的状态。
第七课 善恶在于心地
王阳明曾经被刘瑾追杀,在龙场被乡民攻击。但他以德报怨,依然相信善良,帮助乡民建房、读书、耕种。他也是这么教育自己的孩子的:“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
王阳明用的比喻非常贴切。他说心就像果子的蒂一样,而人的行为就像果子一样,如果蒂不好,果子会受到影响;如果蒂坏了,果子也会尚未成熟就坠落,甚至烂掉。
要想获得快乐的果,就必须选择快乐的因;要想获得幸福、快乐的人生,就要选择幸福、快乐的轨道。努力营造自己的善业,你的善业就是你的天堂。努力地戒除自己的恶业,心灵当中不好的念头让它停下来。
已生的恶令停止,未生的恶勿令生;已生的善令增长,未生的善令生起。这就是修行。
家训,是一盏千年不灭的心灯。这篇《示宪儿》三字诗,收录在《王阳明全集·赣州诗》中,全文虽然只有96字,却浓缩了为人处世的大智慧,是孩子一生做人的基础。
“吾教汝,全在是。汝谛听,勿轻弃。”为人父母者也不妨常常以此观照自己,培育良好的家风家教,真正地成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图文 | 中国佛教报道网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