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嬴政生于公元前259年,汉高祖刘邦生于公元前256年,他们之间只有三岁的年龄差。秦始皇死于公元前210年,享年五十岁,汉高祖死于公元前195年,享年六十二岁。
他们曾经在同一片天空下生活了四十七年——以自然年龄论,嬴政和刘邦应该算同一代人。刘邦与秦始皇共存的四十七年间,历史经历了战国和秦帝国两个时代,七国争雄的余绪延续三十余年而被一统结束,秦帝国强暴专横十余年又濒临崩溃。
刘邦四十七岁起兵反秦时,人生已经过去了大半,他的前半生,都是在战国时代度过的;他的人格和思想,与他的同时代人一样,都是在战国末年,由当时的风土人情和时代精神抚育定型的。
今天看来,“秦”字很有讲究,取“春”和“秋”各半,本意是收获庄稼。实际上也成为后春秋战国时期最大的赢家。
入秦以来,受帝国时代世风变化的影响,人的生活环境和精神风貌有所改变。然而,秦末之乱爆发,保留在人们头脑中的战国时代的历史记忆复活,刘邦与同时代的英雄豪杰们一道,复兴王政,承前启后,复旧而又革新,一同开创了后战国时代的历史局面。
汉帝国的创建者,汉高祖刘邦的出生地,是楚国的沛县丰邑中阳里,也就是现在的江苏省丰县一带。沛县、丰邑、中阳里——这只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的地名。
站在历史长河,用长镜头看世间之事,无不是机缘巧合。
汉高祖刘邦像
上苍把刘邦安排在沛县,同样是“机缘巧合”。刘邦出生时,沛县属于楚国,刘邦是楚国的臣民。沛县地区,本来是宋国的领土,后几经反复易手,被并入楚国,直到公元前224年,秦军攻取淮北,沛县入秦,成为秦泗水郡的属县。
到“秦国沛县”的时候,刘邦已经三十二岁了。他的前半生,都是在“楚国沛县”,作为楚国子民度过的。其中,在楚考烈王治下度过了十八年,在楚幽王治下度过了十年,最后四年,是在楚王负刍治下度过的。刘邦出生的丰邑,是沛县所属的乡,为城镇型聚落。他的生地中阳里,是丰邑城镇内众多的居住区之一。丰邑在沛县的西北,是沛县内的大邑,有城墙环绕,能够设防自守。
之所以把刘邦的出生地介绍得如此详细,是想说明这片生育养育他的故土,对他一生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
刘邦在世时,从来不文饰自己的出身,言行质朴,每每提到何以成了真龙天子时,口口声声“老子提三尺剑取天下,这皇帝位子,是骑在马上打下来的”。刘邦本名刘季。青年时代的刘季,游荡厮混,不务正业,常常带领一帮狐朋狗友到大嫂家混饭寄食。
中国古来的贵族社会,从夏商周一直延续到春秋战国,到了刘邦时代应该算走到了尽头。
以泗水郡为中心的这一地区,古称淮泗地区,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黄淮平原一带。这一地区,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决定中国命运的大战,多次在这里进行,著名的有楚汉彭城之战、垓下之战,秦晋淝水之战,等等。
战场出英雄,英雄出帝王。秦末叛乱纷起,楚汉持续相争,其中心地区,就在淮泗一带,秦末汉初的风云人物,多出生于这里。一千六百多年后,在元末群雄中崛起的另一位英雄,建立明朝的朱元璋,他的祖籍在沛县,后来迁徙到濠州(今安徽凤阳),濠州也在这个地区,朱元璋算是刘邦的同乡。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楚国人,三十二年的楚国楚人生活,刘邦无缘仕途,没有从军打仗,没有出任过乡官小吏,也不曾致力于农耕商贩,不为父兄所喜爱,也不为乡里社会称道认可,完全游离于主流正道之外,被视为无赖。按照今天成功人士的标准,那是一无所成。
刘邦从沛县起步,以沛县为根基取得天下,他做了皇帝以后,将丰邑从沛县分离出来,设置了丰县。为了满足父亲刘太公思念故里的乡情,在首都长安东部,现在的西安市临潼区一带,另外修建了一个丰邑,完全如同旧丰邑的样子,称为“新丰”,并将旧丰邑的居民一齐迁徙到新丰,与刘太公重作邻居。
有如复制一座城——单从一个儿子的角度看,这样尽孝道真算得上大孝了。某种意义上讲,这样的孝道不仅仅是因为父亲,还是因为那片土地——那片滋养并助他取得天下的风水宝地。
正因为有这样的情结,刘邦将沛县作为自己的私人奉养地,世世代代免除沛县人的徭役租税,又将秦时沛县所属的泗水郡改名为沛郡。
所以,到了汉代,丰县、沛县,都成了沛郡的属县。
刘邦属于大器晚成的那类人才。相对于他人而言,刘邦的一切都显得太晚——出仕晚(三十四岁),结婚晩(三十七岁),生子晚(四十岁),起兵晚(四十七岁)、做皇帝晚(五十岁)。在常人眼里,看似步步慢半拍,而他,却步步踩在了节拍点上,终成帝业。
楚考烈王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前240年,刘邦十七岁时,告别了懵懵懂懂、无忧无虑的童年和少年。这一年,在秦国,是秦王政七年,秦始皇做秦王已经八年了。而已经成人的刘邦,变成了一个游手浪荡、聚众生事的问题青年,为亲人所不喜,受乡里近邻白眼相看。用当时的话来说,进入成年期以后的刘邦,走上了“任侠”之路。
刘邦从成年以后到三十多岁的历史,就是一部任侠的历史。
刘邦的人生骤变,是迫于时局的变动。公元前224年,楚国的淮北之地全部被秦军占领,刘邦的家乡沛县也在其中。亡楚归秦,对于沛县地方丰邑乡里来说,算是一次重大的政治革命;对于游侠刘邦来说,也是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转折。
秦国法治的理论基础是法家思想。法家以游侠为流民之雄,视之为扰乱国家制度的害虫,明令取缔。沛县所在的楚魏交界地区,历来是吏治松弛、游侠盛行的老大难地区,新政权建立以后,对于管区内的游侠、不法之徒厉行镇压打击,自是必然的事情。刘邦跟从过的名侠张耳,就曾经长期活跃在魏国大梁外黄一带,秦军攻占魏国后,马上就成了秦政府通缉的对象,隐身逃亡,不知去向。
时局变迁之下,刘邦面临重大选择,要么纳入新的体制当中,固定居所职业,重新做人,要么逃亡流徙,成为帝国法外的亡命罪人。
孔老夫子云:“三十而立。”三十而立的刘邦别无出路,他选择了考试出仕。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诸种因素交错之下,刘邦参加了地方小吏的选考,考试合格,被任命为沛县下属的泗水亭亭长。
这一年,刘邦已经三十四岁。
亡楚属秦,对于楚国的贵族官僚来说,是国破家亡的不幸和耻辱。对于市井小民的刘邦而言,只是换了一种生计。由游侠到小吏,对于刘邦的人生来说,意义非同寻常,他由体制外进入到体制内,对于对抗和统治两方都有了切身的体验。
这种正反两面的体验,从他的未来来看,可谓是受益不尽的财富。
战国时始在邻接他国处设亭,置亭长,任防御之责。亭又是秦汉时代政府的末端组织之一,遍布全国,主要设置于交通要道处,在乡村每十里设一亭。亭有亭长,掌治安警卫,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我们今天看来,亭长就相当于派出所所长。
泗水亭在沛县的东部,地处县城东郊的要道。丰邑在沛县的西部,与泗水亭东西相隔百十里路。被任命为泗水亭长以后,刘邦要行进百余里外去上班。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入仕为吏以前的刘邦,是云游四方、广交朋友的游侠。如今做了官府小吏,四处浪荡是不行了,但喝酒交朋友那是自然,何况泗水亭地处交通要道之上,人来人往之间。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自从做了泗水亭长,大小算是一地之长,佩印着冠,披甲带剑,一手持竹简命令,一手持捆人绳索,手下还有两三下属丁卒使唤,自然是有些威风。刘邦的往来圈子,自然地由地痞流氓扩展到沛县政府的末端属吏。这些人际关系,成了他人生的一大财富——秦末随同刘邦起兵,后来成为汉帝国开国功臣的一大批人物,多是刘邦在泗水亭长任上结识的沛县中下级官吏。
沛县官吏中,与刘邦交往最早的,当数萧何。入秦以来,萧何出仕为吏,任沛县主吏掾,相当于县政府的办公室主任,与刘邦是直接的上下级关系。夏侯婴是刘邦在泗水亭长任上新结识的兄弟。夏侯婴也是沛县人,刘邦任泗水亭长时,他为沛县的厩司御,就是沛县政府马车队的车夫,经常驾驶马车接送使者客人、传递文书邮件经过泗水亭。
真是天作之合。就在刘邦在泗水亭长任上厮混着时,张良也迁居到了沛县附近。
刘邦建立汉室后手下的大臣,除了张良是韩国丞相之子,张苍是秦朝的御史,叔孙通是秦朝的博士,其余都是一介平民,即所谓布衣。萧何是沛县的小吏,曹参是沛县的牢头禁子,王陵、陆贾是所谓“白徒”(平民),等而下之,樊哙是杀狗的屠夫,周勃是为人操办丧事的吹鼓手,灌婴是一个丝织品小贩,娄敬是一个车夫,彭越、黥布则是盗贼出身。这些人在开国以后,都当上了将军、丞相级别的官僚,所以被称为“布衣将相”。这种“庶民皇帝,布衣将相”格局,对汉朝的政治产生了巨大影响。
泗水亭长任上,刘邦不仅收获了患难之交的朋友,还收获了美人。完成了他一生中的一件大事,就是结婚。嫁给刘邦,成为刘邦正妻的女性,姓吕名雉,史称吕后,后来成了中国历史上事实上的第一位女皇。
著名历史学者张宏杰曾如是概括,光辉灿烂的数千年历史中,那些丰功峻德的历代开国皇帝,除了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和北魏、隋、唐等有少数民族血统的开国皇帝外,其余几乎都是出身江湖。当然,刘邦更不例外。
如果熟读史书的话,中国历史会经常给人这种出乎意料的结论。王学泰在其《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一书中举了这样几个例子——
汉高祖是个不折不扣的流氓,从小游手好闲,不事家人生产作业。成年后,做了小吏,成天和那些衙役勾肩搭背,“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又没钱,便跑到酒铺赖酒钱。
刘邦的本家刘备是个织席小贩,没什么文化。“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其素质作为颇类当今黑社会小头目,故能结识关张,共同起事。
南朝的第一个开国皇帝刘裕,家本寒微,住在京口,一直以卖鞋为业。为人剽悍,仅识文字,因好赌而破家,落魄至极。
五代时五个开国皇帝均为流氓兵痞出身。十国的开国之君也大半如此,比如前蜀皇帝王建“少无赖,以屠牛、盗驴、贩私盐为事,里人谓之贼王八”;吴越王钱缪“及壮,无赖,不喜事生业,以贩盐为业”。
正史对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出身多有掩饰,其实他亦出身游民,其父流浪于杜家庄,做了当时谁都瞧不起的倒插门女婿。匡胤少而流浪四方,从军后才渐渐发迹。
……
始皇帝三十五年(前212年),秦始皇嫌咸阳人口多,宫殿小,于是大兴土木,在首都咸阳南郊修建阿房宫。阿房宫工程巨大,秦政府大规模征调帝国各地民工,到咸阳地区服徭役做工。依照秦政府的规定,年满十七岁的成年男子,都有为政府服劳役和兵役的义务。
始皇帝三十五年,身为泗水亭长的刘邦同样派上了到咸阳修建阿房宫的徭役,为期一年。这次咸阳之行,虽然是差事徭役,对刘邦来说,也是大开了眼界。沛县东去咸阳二千余里,走三川东海大道,出泗水入砀郡,横穿三川郡,由荥阳-成皋-洛阳一线西去,进入新安、渑池,过崤、函山间,由函谷关进入关中。
这次旅行,以战国旧国论,由楚国出发,经过魏国、韩国到秦国,堪称是一次“国际大旅行”,沿途山川景色壮丽,各地风俗民情不同,处处使人感铭。帝国法制严密,交通整备,管理高效,也是令人印象深刻。特别是进入关中秦国本土以后,地势之形胜和经济之富庶,宫室建筑之辉煌壮丽,民风吏治之古朴清廉,更让小民刘邦感到耳目一新。
刘邦在关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咸阳郊外的工地上度过的,虽然辛苦,却也兴趣盎然。也就在此期间,刘邦遭遇了对他一生有重大影响的一次事件——目睹了秦始皇的风采。
关于未来的汉高祖与在位的秦始皇的这次相遇,司马迁在《史记·高祖本纪》里如此写道,当时,秦始皇出行,允许百姓道旁观瞻,刘邦有幸挤进观瞻的行列当中,目睹了盛大的车马仪仗、精锐的步骑警卫,远远地仰望到了秦始皇的身影。对于咸阳徭夫、沛县乡佬的泗水亭长刘季来说,秦始皇宛若天上的太阳,灿烂辉煌,感光受彩之下,刘邦身心受到极大的震动,他久久迈不动脚步,感慨至于极点:“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反反复复,只有这一句话。就是这一句话所传送的感慨,几乎概括了刘邦一生的政治走向。
在秦末战国复活的大潮中,刘邦之所以不甘于为王,一心一意要做皇帝,其中的因素之一,就是因为秦始皇是早就建树于他心中的偶像,他要像秦始皇一样君临天下,在被万人观瞻的车马出行中体验人生的满足。
刘邦起兵以后,其组织的基础,就是沛县吏民;未来汉帝国的组织核心,也是沛县吏民。沛县是楚国和魏国间的边界县,丰邑中,多有魏国的移民,甚至有传闻,说刘邦的祖先就是从魏国首都大梁迁徙过来的。刘邦向着魏国,西望的是魏都大梁,景仰的是信陵君;刘邦向着秦国,西望的是秦都咸阳,景仰的是秦始皇。
刘邦在咸阳观望秦始皇车马出行时,感叹如此辉煌的人生才是男子汉大丈夫的追求;对于游侠少年刘邦来说,信陵君是身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偶像,自己则是归心低首的追随者。秦始皇对刘邦的影响,是在他起兵以后的政治生涯中;信陵君对于刘邦的影响,是从少年开始,贯穿终生的。刘邦做了皇帝以后,每每经过大梁,一定要祭祀信陵君。
公元前195年,他最后一次来到大梁,祭祀以后,为信陵君设置守墓专户五家,世世奉祀公子无忌,将游侠少年以来的慕从和景仰,做了辞世前最后的寄托。同样,刘邦打下江山后“汉承秦制”,全面继承并维护了秦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的帝国体制。或许是一个游侠对偶像崇拜的最好方式。
在著名先秦历史学家李开元眼里,刘邦加入沛县小吏组织以前,长期是江湖上的游侠。游侠虽说是没有严密的组织,却有广泛的联系网络,他由此在民间社会,早早地建立起了人际关系网。刘邦率领部分服役徭夫到芒砀山落草,成为政府通缉的盗贼集团,人生首次建立起了反秦的组织。著名的秦史专家马非百先生对刘邦集团早年的活动感慨非常。他以为,砀泗之间,丰沛一带,对于起兵前的刘邦集团来说,宛若《水浒传》中的梁山泊,还在泗水亭长的时代,造反的形迹就已经明显,以沛县小吏为成员的组织雏形就已经出现。(来源|《徘徊:公元前的庙堂与江湖》 作者|章夫 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