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天明(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医科大学教授)

 2023-08-17  阅读 245  评论 0

摘要:高天明,男,1960年10月出生,毕业于广州第一军医大学,曾任南方医科大学副校长。202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高天明1960年10月日广州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科大学教授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1项、202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男个人简介现任南方医科大学副校长,基础医学院神经

高天明,男,1960年10月出生,毕业于广州第一军医大学,曾任南方医科大学副校长。

202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高天明

1960年10月日

广州第一军医大学

南方医科大学教授

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1项、202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个人简介

现任南方医科大学副校长,基础医学院神经生物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第五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国家一级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突触可塑性分会(国家二级学会)主任委员。中国生理学会理事,广东省生理学会副理事长,全军生理、病生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神经科学学会理事,美国科学促进会、美国神经科学会、国际脑血流代谢学会及国际脑研究组织会员。国际著名杂志《Stroke》特约审稿人。

高天明教授1998年回国后,对脑缺血神经元死亡的机制及其保护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先后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基金委-广东省政府联合资助基金重点项目、973计划等多项基金的资助,总金额500多万元。

以通讯作者在Neuron, J.Neurosci.等SCI国际著名刊物全文发表20馀篇研究论文,影响因子总计90,据SCI统计发表的研究论文已被Nature、Science、Cell等多种国际权威杂志他人引证230馀次。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2009年,一作),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1项(2009年,一作),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2009年,一作),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00年,一作)。

2000年当选总后科技新星,2004年获总后优秀教师称号,2007年获南粤优秀教师及丁颖科技奖,2009年中国神经科学学会赛诺菲-安万特优秀学者奖(1人/年)。

主编编译参编着作共4部,主编教材1部、副主编教材4部。应邀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做大会或专题报告20馀次,应邀在国际和国内大学和研究所做学术报告10馀次。担任《Neuroscience Bulletin》等6家杂志编委,《Stroke》《Eur J Neurosci》等10馀家杂志的审稿人。

在所指导的研究生中,1人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人被评为广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人被评为全军首届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人获第九届复旦大学谈家桢基金九源奖学金二等奖,1人获德国林岛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奖学金(全国25名),1人获美国神经科学学会2003年度优秀青年学者奖学金(全球24个名额),2人获国际脑研究组织青年学者奖学金(亚太地区20个名额)。

人物经历

1980.8-1985.7广州第一军医大学军医系医疗专业学生,获医学学士学位;

1985.8–1988.7广州第一军医大学生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获医学硕士学位;

1991.8–1994.7广州中山医科大学生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获医学博士学位;

1995.9–1997.12美国田纳西大学医学院神经病学系,博士后;

1998.1–1998.8美国印第安那大学医学院解剖学系,博士后;

2021年4月23日,经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审议,确定2021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577位,根据《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予公布。高天明获中国科协提名;

2021年6月,入选中国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选进入第二轮评审候选人名单。

研究方向

1)脑损伤与修复机制及其应用研究;

2)突触发育和可塑性分子机制研究;

3)离子通道结构与功能及其调控的研究。

4)脑损伤神经保护新靶点的研究

5)神经可塑性与精神疾病

代表着作

《神经科学进展(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06

获奖情况

1.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2.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3.南粤百杰;

4.“全国优博指导教师;

5.缺血性脑卒中神经保护新靶点的研究”获201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6.“抗抑郁新靶点和新手段的研究”获2016年度广东省科技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7.“抗焦虑新靶点的基础研究”获2018年度广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8.“缺血性脑卒中神经保护新靶点的研究”获广东省科技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1]

研究课题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广东省人民政府联合基金“缺血性脑损伤中caspase非依赖性神经元调亡机制的研究”,课题编号U0632007,资助金额125万元,2007.01~2010.12。

2、973项目“高原低氧等环境因素损伤适应机制与干预措施”的分题“低氧信号的感知”,课题编号2006CB504101,资助金额为70万元,2006.01~2010.12,分题负责人。

3、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研究团队项目“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新策略的基础研究”,课题编号9351051501000003,资助金额160万元,2009.10~2013.09。

目前可支配总经费:571.76万元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cn.tdroid.net/ce739CD0CAA8F.html

发表评论:

管理员

  • 内容269425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ecms主程序为免费提供使用,使用者不得将本系统应用于任何形式的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风险,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与本站和开发者无关。一旦使用lecms,表示您即承认您已阅读、理解并同意受此条款的约束,并遵守所有相应法律和法规。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太卓开发网 Inc. 保留所有权利。 泰达科技网易库网

页面耗时0.0988秒, 内存占用1.33 MB, 访问数据库1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