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轴线位移
外在现象:
1.墙体的实际轴线与设计轴线位置不在同一条 线上,超出规程规定。
原因分析:
1.放线位置不准确。
2.模板安装位置不准确。
3.振捣混凝土时造成模板位移。
处理措施:
1.位移尺寸在规范之内的应引以为戒,下次施工时注意纠正。
2.位移尺寸超过规范的应酌情进行剔凿或推倒凿除。
预防措施:
1.控制轴线放线定位的准确性。
2.安装大模板时严格按照放线位置就位。
3.加强大模板的拉结固定;模板下口尽量避免出现缝隙,以增加大模板与模板的摩阻力。
4.振捣混凝土时切勿触碰模板。
2.墙体烂根
外在现象:
墙体根部出现蜂窝麻面和漏浆。
原因分析:
1.模板底部封闭不严。
2.浇混凝土之前未浇灌5cm厚同强度等级砂浆。
3.混凝土振捣不及时或不密实。
4.第一步混凝土浇筑层过厚,不利于根部的振捣。
处理措施:
1.拆模厚如墙根出现轻微的蜂窝麻面应用同强度等级水泥砂浆抹实搓平。
2.对深层的蜂窝应剔凿,清理后灌以同强度等级豆石混凝土。
预防措施:
1.安装模板前设置止浆板。
2.在浇灌混凝土之前光铺一道5~10cm厚同强度等级砂浆。
3.第一步浇筑混凝土的厚度不得超过50cm,并及时振捣。
3.墙体粘连
外在现象:
拆模后混凝土墙面水泥浆皮成片被大模板粘掉,如同牛皮癣。
原因分析:
1.脱模时间早,混凝土强度偏低。在低温及负温施工时,由于混凝土强度增长较慢,更容易出现此现象。
2.混凝土用水量控制不严,拌和不均匀,强度不均衡。
3.模板清理不干净,留有浆皮残渣。
4.使用了失效的脱模剂,或脱模剂涂刷不均匀,局部露刷,或脱模剂被雨水冲刷。
处理措施:
1.局部粘连用水泥素浆刮平压光。
2.浅层的粘连应清理表面残渣,用聚合物水泥砂浆或素浆摸平压光。
预防措施:
1.坚持混凝土强度达到1MPa时方准拆模。
2.认真清理模板上的水泥残渣,脱模剂除涂刷要均匀,防止漏刷或被雨水冲刷。
3.控制好混凝土的拌和质量。
4.楼梯间墙错台和漏浆
外在现象:
在楼梯间上下两层墙体交界处墙面不平,出现错台见图。此部位还往往出现漏浆和麻面。
楼梯间墙错台
原因分析:
1.测量时轴线位置控制不准,使上下层轴线错位。
2.没有按模板位置线支模,或外模板支顶不牢固。
3.模板安装时没有控制好垂直度。
4.振捣混凝土时触动模板,造成模板位移。
5.模板下部封闭不严,造成漏浆。
处理措施:
1.出现小的错台在拆模后剔凿修补,凹陷处抹高强度等级水泥砂浆,达到上下层墙体之间能顺直平整。
2.如在某层出现错台,应在上一层放线时作好纠偏。
3.墙体出现大的错台,严重影响承载能力,应砸掉重新浇注混凝土。
5.阴阳角不方正、不顺直,漏浆
外在现象:
在现浇墙体的阴阳角部位墙面不平、不直、不呈90°。
原因分析:
1.角模的刚度不好,发生形变。
2.支模时角模与大模板连接固定不严密,缝隙处漏浆。
3.振捣时触动角模,造成位移变形。
做重检查梁柱接头拼缝处
做重检查梁柱接头拼缝处
处理措施:
拆模后如发现不正、不顺直,要进行剔凿,并抹灰找平、找直、找方。
预防措施:
1.改进角模设计,确保其刚度。
2.与大模板的连接一定要严实,若有缝隙要用泡沫条塞严,防止漏浆握裹角模,造成脱模困难。
3.拆模时严禁用大锤砸角模,并经常对角模进行维修,保证角模规整方正。
加海绵条防止漏浆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