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不止粽子分咸甜党
端午起源也分伍屈党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到了,对于端午节的来源,似乎全国很多地方都有一套自己的说辞,但流传最广的版本都与屈原有关:
2000年前,楚国诗人屈原因国都被秦军攻陷,于农历五月五日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以身殉国。
闻着无不惋惜。当地百姓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喂食江鱼。延伸至今,民间逐渐形成龙舟竞渡、吃粽子、饮雄黄的风俗。
所以,在大多数人眼中
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屈原。
可在苏州
端午纪念的却不是屈原,而是伍子胥。
于是便有了以下
▼▼▼
全国各地:“端午节到了,让我们一起纪念一下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吧!”
苏州:“又是一年端午季,嗯,大家一起来缅怀一下伍子胥。”
那么,苏州人为啥要纪念伍子胥?
这就不得不说一说伍子胥与苏州的渊源。伍子胥原为楚国人,后因父亲被奸臣所害而投奔吴国,助吴灭楚。伍子胥相土尝水筑造的阖闾大城,其位置就在如今的古城区。在苏州人的心目中,苏州的八座古城门都由伍子胥营建,伍子胥是苏州城的规划鼻祖,是苏州的功臣。
伍子胥与苏州的渊源
可就是这样一位功臣,也难逃被奸佞所害的下场。吴王夫差听信谗言,认为伍子胥有反吴之心,便将其赐死。伍子胥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我要亲眼看着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拔剑自刎。夫差闻言大怒,遂命人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入皮革,于五月五日抛入外城河中,让其“死无葬生之地”。
于是,民间盛传“子胥死,水仙生”。从此,"祭伍子,迎水仙"就成了吴地端午的重要内容。伍氏后人会在端午聚集苏州,祭祀仪式后,伍氏后人和百姓争相往河中抛扔粽子,放生泥鳅和河蚌,场面蔚为壮观。
苏州龙舟比赛
而在伍子胥死后的206年,楚地汨罗江畔的屈原抱石投江。
端午这天,除了龙舟竞渡、吃粽子、饮雄黄这些习俗,苏州地区还有着挂菖蒲、戴香囊、挂钟馗像驱鬼等特色习俗。
纪念伍子胥的端午节,作为苏州一年一度最为盛大的民间节日之一,背后彰显着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其细节也体现着苏州特有的水乡风情。
2006年,苏州端午习俗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苏州端午习俗作为中国端午节的四处重要传承地之一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端午,也许只是一个文化符号
真正让我们怀念的
应当是伍子胥“至忠至孝”的人文秉性
以及屈原“上下求索”的家国情怀
—END—
编辑/排版/后期 | 陈钰莉
封图制作 | 陈钰莉
本文所有图片均来源网络
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关注苏州南腔北调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