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老家山东省莒南县的南部丘陵山地,曾经大年之后最重要的一个日子,不是正月十五,而是正月十六。
在很不富足的年代,在这片丘陵山地刨食的人们,拿不出更多好的吃食用在正月十五这天,留着的最后那点肉鱼面,是用来待客的。
那时的正月十六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叫闺女,也称叫亲、叫客(kei)。对尚还年轻的女人和她们的孩子来说,这一天意义尤其重大。
在那片丘陵山地,正月十六叫闺女,曾经像这座老院的老人一样,年久深远,充满温馨。
一
曾经,闺女出嫁后,除了有红白等大事,一年中回娘家的机会不多,孩子跟着娘去姥姥的次数,更是少得可怜。
不能经常回娘家,一个是因为成家立业了,一日三餐要做,孩子要照顾,猪鸡鹅鸭要喂,实在抽不出时间;一个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日子过得普遍艰辛,家有余粮的少之又少,闺女带着孩子回娘家哪怕只住几天,多出几张嘴,对娘家便是个不小的负担。
平日里,闺女回趟娘家,比如有事要回去说说,比如实在想爹娘了,往往是自己一个人回去,离家时家门口站着因不能跟着去姥姥家,而号啕大哭的孩子。到了娘家,坐上个把时辰,就匆匆回来。不在娘家吃饭,是不想让爹娘为招待自己而作难,还得赶回家做饭。
年前给爹娘送年礼,那时的风俗是,女婿去,闺女不去。
当地人给出嫁的女人,和她们的孩子,特意定了一个回娘家、走姥姥家的日子:正月十六。
之所以定在这天,从数字来说,十六是个好日子;对种地的人来说,不立春不算一年的真正开始。正月十六,已立完春,新的四季开始了。
虽已立春,离春忙还有些时日,有空闲接待闺女和外甥、外甥女。
走姥姥家,曾经是那片丘陵山地孩子们最大的渴望之一。
二
正月十六,闺女回娘家,不能自己主动去,要在家里等着娘家人来叫。
来叫亲的,主要是哥哥、弟弟、侄子们。闺女出嫁了,儿子还小,只能当爹的亲自去叫了。
叫闺女,不能背着两只手去,要有运输工具。丘陵山地,小路崎岖,虽然远的也往往不过十里地,但对当时裹了脚的女人和几岁的孩子来说,靠双脚走完,是件是累很苦的事。
大户之家,有轿有车,一大帮子人,抬着轿,赶着车,披红挂彩,风风光光走在路上去叫亲。
富裕之家,有驴有骡,牵着走在山路上,碰到同样叫亲的,停下打个招呼,脸上也有骄傲色。
大多数的人家,连头驴都没有,就推辆独轮车,爬山过水。车轮在山路上颠簸,发出吱呀声。
叫亲的人多少,除了为显示对出嫁闺女的重视程度之外,也要看外甥、外甥女多少。单独一个去叫亲的有,三四个一起去叫亲的也能看见。
走姥姥家,对于现在那片丘陵山地的农村孩子来说,就是一句话的事儿。爸爸妈妈开着车,他们很快就能迈进姥姥家的大门。
三
在家等着被叫的女人,一大早就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然后拿出最后的肉鱼等,准备做饭,招待娘家人。
最兴奋的,是孩子们。大着领着小的,来到村口,等着舅舅、姥爷的到来。孩子们知道来自家叫亲的人,会从那条路走进村子。
不管山村大小,不管有多少条进村路,每个路口都会有翘首以盼的孩子。大点的孩子,跑到附近的小山上,看着阳光下小路上的人影,想更早认出来自家叫亲的人。
叫亲的人,在孩子们亲切的称呼和满脸的兴奋中,在孩子们的开路中,走进村子,走进家门。
中午招待娘家叫亲的人,有肉有鱼有酒。这是一年中家家最丰盛的最后一顿饭了。再有这样的丰盛,是要等着忙完春夏秋,年关又至,送年礼的时候。
家里人口多的家庭,往往最大的儿子已当上姥爷,最小的闺女才出嫁没几年。这种情况下,家中的兄弟就要商量好如何分派人手,老大去叫闺女,老二去叫姐姐,老三在家等着招待来自家叫亲的人,诸如此类。
叫与被叫亲,在那片丘陵山地间,曾被人们很认真地对待。这是真正亲人间的一种形式,更是亲人间在年年忙碌中的一份亲情。
现在那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早已没有孙子(女)与外孙(子)之分。孩子们更是把奶奶家、姥姥家,都当成了自己的家。
四
吃饱喝足,叫亲人和被叫的女人、孩子,一起上路。男人不去,对于那一群走出家门的人来说,他是外人。
有些驴骡背上,放着驮子,那是种有着两个大筐的东西,平时马骡驮着,用来搬运粮食之类的。
有驮子的,在驮子里铺一床或两床被子;没有驮子的,在驴骡背上放床被子。被子是红色的最好。
驮子是用来放孩子的,里面铺上被子,既软和,又能为孩子遮挡寒风。女人要侧身坐在驴背上,驴背上的被子,让山路不再那么颠簸。
推车子叫亲的,会在车架子一边放上车筐,一边空着,都铺上被子。车筐里放孩子,另一边坐着被叫来的姐姐、妹妹或闺女。
有资格坐在驮子或车筐里的,都是七八岁以下的孩子。再大点的,就要跟在后面走了。
山路蜿蜒,晴好的阳光照着山照着水,一帮帮叫亲的人在路上相遇,客气地相互让道,阳光下红红的被面,让人心生喜悦。驮子、筐子里的孩子,看着对面而来的驮子、筐子里的孩子,双方脸上都写着同样一句话:走姥姥家啦。
五
有闺女的家庭,尤其闺女家孩子还小时,过年时,会尽最大可能留下点肉鱼面之类的,以招待叫来的闺女和外甥、外甥女。一年中,他们可能真正只来这一次,怎么得让他们吃得尽量好些。
为招待叫来的闺女及她的孩子们,家景不很好的,就要拼命从自己嘴里省了。这种省,不仅是为过年买来的好东西,除了待客,自家人尽量不动;还在于一年到头的每日节省一点,以便过年时能多买二条鱼、多买一斤肉。
闺女和孩子们住上三五天,叫亲的人再把他们送回去,叫闺女才算结束。此后不久,春风来了,新的一年忙碌开始了。
闺女岁数大了,外甥、外甥女都已不是七八岁的孩子,正月十六叫闺女就简单多了。只要娘家爹娘还在,这一天还是会年年叫闺女,只是往往是当爹的或者是当哥哥的,自己一个人到闺女或妹妹家一趟,双方高兴地喝上一场酒,再一个人回去,就走完了叫亲的程序。
这一风俗,到1970年代后,就越来越不被严格遵守了。改革开放后,几乎没人再把“正月十六以前不走娘家”的说法当回事了。谁家不缺米面,谁家都可以随时买得起肉鱼,想爹娘了就回娘家,想看看姥姥姥爷了抬腿就去。
现在太多的农民家中有了车,带着丈夫、孩子回娘家,一踩油门的事儿,大年初一回娘家都很正常,当地也便早就没有叫闺女一说了。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孙成民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