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以东数十公里有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名叫水洞沟,正好位于银川平原和鄂尔多斯台地的边缘地带。这里在明代是边防屯兵之地——红山堡西南的一段道路区域。这段道路东西长约5公里,很有特色,道路处于断崖之中,路旁的沟中常年有水,遇有山洪,整个道路便成了泄洪沟。而从断崖之上远望,则是一马平川,只是被这条沟壑所阻断,而沟中的洪水仿佛从洞中涌出。这大概就是水洞沟地名的来历。
水洞沟
德日进(1881-1955),本名泰亚尔·德·夏尔丹,德日进是其中文名字。他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和思想家是进化论的积极拥护者。德日进之所以来中国,是因为他在自己的国家被剥夺了公开讲学和发表文章的权利,他作为一个流亡学者在中国生活了23年。是他在中国最早发现了人类化石,是他研究鉴定并确认北京猿人头盖骨为猿人颅骨。他是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奠基者和领路人。中国考古界泰斗贾兰坡先生就是德日进的学生。
德日进
桑志华桑志华(1876-1952),法国著名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考古学家。1914年以法国天主教耶稣会神父的身份来到中国,他还是“法国古生物考察团”的重要成员。从事田野考察和考古调查工作25年,足迹遍及中国北方各省,行程50000多公里,采集地质、古生物标本达几十万件。
桑志华
发掘过程德日进、桑志华从包头沿着黄河西行,穿过今天内蒙古后套地区的乌拉山和狼山,在磴口附近东渡黄河,沿着黄河到达今天灵武市的水洞沟。当时的水洞沟方圆五里以内没有人烟。由于这是陕北到银川一带的商业通道,偶尔可以见到收购皮毛、药材的商队经过。为了给来往的商队提供住宿方便,在这片荒野里,一家小小的客栈应运而生,为这片荒凉的土地带来一丝生气。店主名叫张梓,因为在家中排行老三,人们都叫他张三,他的店也被称为“张三小店”。
1923年6月的一天,德日进一行来到了水洞沟,住进了张三小店。店主张三热情的招待了这两位来自异国他乡的客人,为他们的考察提供尽可能周到的服务。
张三小店
根据水洞沟发掘的大量实物,德日进、桑志华和步日耶一起,开始了细致入微的研究工作。1928年,三人共同发表了长达数十页的《中国的旧石器》报告指出:“在水洞沟采集的材料中,至少有三分之一,是可以和欧洲、西亚、北非已演变的莫斯特人类栖居地的材料相提并论。”这份研究报告表明中国是古人类在东亚的重要活动地区。水洞沟遗址的发现与研究开启了我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先河,具有重要的划时代意义,水洞沟也成为中国最早发现旧石器时代的重要遗址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以贾兰坡、裴文中为首的中国顶尖考古学家先后带队到水洞沟发掘考察。他们在桑志华和德日进发掘坑位的旁边挖了长宽各6米、深11米的探坑,挖出约2000件石制品。挖掘队司机王振海无意中在水洞沟西北的一处沙滩上捡到许多石片。当他带着这些石片回来时,考古人员看到其中有许多两端尖、两面经过修琢的类似“莫斯特尖状器”。尽管对这类石器的年代尚无结论,但这类石器却不同于水洞沟遗址中的石器,是时代相对较晚的另一类文化遗存。
1963年8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联合,开始第三次系统的挖掘。领队者是北京猿人头盖骨的发现者裴文中。经过一个多月的研究发现,水洞沟遗址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旧石器遗址,还有新石器的迹象,充分证明在上次挖掘中,王师傅所找回的石片就是水洞沟新石器时期的一个佐证。
1980年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宁夏博物馆组成发掘队,对水洞沟遗址进行了第四次较大规模的发掘。此次挖掘工作由宁夏博物馆馆长钟侃带队,历时一个多月。这次发掘第一是测定出水洞沟上下层是不同时代遗存;第二是通过采集的土壤标本,鉴定出三万多年前水洞沟地区的植物种类;第三是新发现了两件扁平的圆形磨石,进一步证明水洞沟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中,已孕出磨制工具的雏形。
2003年8月,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国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所联合对水洞沟进行第五次发掘。历时4年之久,考古人员共发掘石制品和动物化石三万多件。石制品类型多样,包括石核、石片、刮削器,砍砸器、尖装器等。考古遗物的大量发现,为我们了解数万年前水洞沟的自然环境和生活在这里的古人类生产、生活状况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今天的水洞沟遗址正是位于河流冲刷形成的断崖上。时光如梭,水洞沟由于古人类的遗迹而闻名世界,附近的明长城、兵沟、藏兵洞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前来寻古探秘的游客。今天的水洞沟仍然留给人们许多未解之谜。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