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河山水如画(一川清流秀龙城)

 2025-07-26  阅读 362  评论 0

摘要:汾河景色。贺子毅摄晋祠太原市新闻中心供图山西面食表演太原市新闻中心供图非遗技艺民间绣活。武笑摄山西博物院镇馆之宝——“鸟尊”。武笑摄白鹭在汾河公园嬉戏。张晓笛摄太原市汾河湿地公园。刘钢摄【聚焦城市治理 在水一方·太原】说起水,人们总是会想到“母亲河”,山西人的“母亲河”,就是汾河。汾者,大也,汾河就

汾河山水如画(一川清流秀龙城)(1)

汾河景色。贺子毅摄

汾河山水如画(一川清流秀龙城)(2)

晋祠太原市新闻中心供图

汾河山水如画(一川清流秀龙城)(3)

山西面食表演太原市新闻中心供图

汾河山水如画(一川清流秀龙城)(4)

非遗技艺民间绣活。武笑摄

汾河山水如画(一川清流秀龙城)(5)

山西博物院镇馆之宝——“鸟尊”。武笑摄

汾河山水如画(一川清流秀龙城)(6)

白鹭在汾河公园嬉戏。张晓笛摄

汾河山水如画(一川清流秀龙城)(7)

太原市汾河湿地公园。刘钢摄

【聚焦城市治理 在水一方·太原】

说起水,人们总是会想到“母亲河”,山西人的“母亲河”,就是汾河。

汾者,大也,汾河就是人们眼中的“大”河。这条发源于山西忻州宁武管涔山麓的大河,全长713公里,自北向南纵贯6市29县区,在运城万荣庙前村汇入黄河。

作为黄河第二大支流,流淌在历史悠长的三晋大地上,汾河充盈着厚重的“书卷气”。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2000多年前,汉武帝乘楼船溯游汾河,一曲缠绵清丽的《秋风辞》从此回荡。

从余音绕梁的《秋风辞》,到奔放铿锵的《人说山西好风光》,“哗啦啦”的汾河流水声传遍全国,无数英雄豪杰、文人墨客将壮志与诗意赋予汾河。

汾河水滋养了三晋大地,似乎更偏爱太原。“一水中分,九水环绕”。穿城而过的汾河以及源于东、西两山的九条边山支流,给这座2500年的古老太原城,注入了灵气和秀美。

只是这份灵秀,并没有成为汾河的“护身符”。由于历史原因,汾河水一度受到严重污染,有河无水、有水皆污,九条边山支流也成为黑臭水体。

不让母亲河“哭泣”,成为太原人民的共同心愿,一场声势浩大的治理行动就此展开,一干就是20多年。

“从1998年一期工程开建,到2019年三期工程完工,太原建成了长达33公里的汾河景观带,景观带上水清景美,成为一座贯穿城市南北的绿色大公园。”作为汾河景区建设的参与者,太原市汾河景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侯刚告诉记者。

汾河流经太原境内188公里,其中城区段43公里。太原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邵社教说,眼下10公里的四期工程正在抓紧推进,从而实现汾河太原城区段全流域生态治理。

在干流治理的基础上,太原又启动了“九河治理”工程,同步实现了蓄水调洪、雨污分流、河水复清、中水回用的全方位综合治理效果,曾经一条条“臭水沟”变身“景观河”,形成了汾河到东西山地区的数条生态景观长廊。

好水引得“稀客”至。今年初,正值隆冬,太原市民高秋生在汾河景区南内环桥附近,发现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尾海雕。

“这个体长快1米的家伙在汾河景区现身,在鸟友群里引起不小的轰动。”退休后的高秋生醉心摄影,尤其喜欢拍野生鸟类,这一发现让他惊喜不已,“能在这里见到它的身影,说明汾河水质在不断好转。”

经过持续治理,汾河太原城区段水域平均宽度300米,两岸景观绿地平均宽度150米,草坪、地被植物、水生植物达345万平方米,鸟类从最初常见的四五种增加至156种。

汾河两岸,桥梁一座连一座,景点一个接一个,到此处寻访雁丘的游人便不在少数。位于河水东岸,迎泽桥与南内环桥之间,两块岩石紧紧地靠在一起,“雁丘”二字正刻于上,仿佛向人们诉说着800多年前那心碎一幕。

1205年,年仅16岁的元好问赴试太原,途中遇到一位捕雁者。他告诉元好问,今天设网捕雁,捕得一只,另一只逃脱。脱网之雁并不远飞,而是在上空盘旋,久久不愿离去,最终投地而死。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元好问买下这对大雁,将其合葬在汾河岸边,以垒石为记,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山衔落日千林紫,渡口归来簇如蚁。中流轧轧橹声轻,沙际纷纷雁行起。”这是汾河最为经典的一幅画面。夕阳斜挂,余晖尽染,船只穿梭,桨橹作响,惊起片片飞雁,明代诗人张颐深深陶醉于汾河晚渡的美景。如今,祥云桥至汾河二坝26公里河道将实现游船通行,“汾河晚渡”胜景将重现龙城。

汾河一路向南,出太原城区西南25公里悬瓮山下,有晋祠泉汇入。

晋祠的山美,树美,建筑美。最令人陶醉的要数那甘醇清凉的晋祠泉水。当年李白游晋祠曾赞曰:“晋祠流水如碧玉,傲波龙鳞沙草绿。”

“瞧,就是这眼泉水,已经完全复流了,而且水质清冽甘甜。”最近来太原蒙山景区的市民发现已经干涸了30余年的寺依泉复流了。

仅一步之遥,晋祠周边的泉眼也已基本恢复流淌,其中晋祠三绝之一难老泉的水位,已累计回升26米多,断流26年后复流在望。

汾水长流欢歌响。在考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龙城儿女正在团结奋进,把“锦绣太原城”建设得更加美好。

(本报记者 杨珏 李建斌)

,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cn.tdroid.net/ce43fCz0HBAkCUlY.html

发表评论:

管理员

  • 内容270760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ecms主程序为免费提供使用,使用者不得将本系统应用于任何形式的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风险,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与本站和开发者无关。一旦使用lecms,表示您即承认您已阅读、理解并同意受此条款的约束,并遵守所有相应法律和法规。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太卓开发网 Inc. 保留所有权利。 泰达科技网易库网

页面耗时0.1072秒, 内存占用1.33 MB, 访问数据库1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