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城区位于揭阳市中心城区,地处潮汕平原中部,榕江流域中段,背倚黄岐山,周环榕江,东接空港经济区,西连产业园区,南毗普宁市,北邻揭东区,是揭阳市的政治、文化中心。现辖仙桥、梅云、榕华、新兴、中山、西马、榕东、东升、东阳、东兴10个街道,共有111个社区,总面积113平方公里。
榕城区自然资源丰富,黄岐山、紫峰山风光秀美、物种繁多、终年常绿、景色迷人,名胜古迹、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众多,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是市区不可多得的“市肺”。榕城区文化底蕴深厚,人文鼎盛,素有“海滨邹鲁”和“水上莲花”之美誉,有当代“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国画之乡”“小戏之乡”称誉,区内有揭阳学宫、进贤门、丁日昌纪念馆等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多处,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辖区内农民公园、公共活动设施随处可见,群众体育、文化活动蓬勃开展。
自2005年起,榕城区连续三届获评“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2017年获全国综治最高荣誉“长安杯”,是广东省内唯一获此殊荣的县区。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榕城区常住人口为537212人。2020年,榕城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1.31亿元,年均增长3.64%。
榕城区
Rongcheng District
445202
市辖区
中国华南
揭阳市东北部
113
10个街道办事处
榕城区新兴街道
0663
522000
亚热带季风气候
揭阳楼、进贤门、黄岐山、揭阳学宫
揭阳潮汕国际机场
揭阳南站、揭阳北站
粤V
351.31亿元(2020年)
537212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常住人口)
揭阳市榕城区即是旧揭阳县的县治中心,是粤东古邑,历史悠久,见诸史载已有2200余年,得名于古五岭之一的揭阳岭,春秋战国时属百越地。秦始皇平越后,于33年(214年)设立揭阳戍守区,隶属南海郡。
汉武帝元鼎六年(111年)建制揭阳县,管辖现潮汕、兴梅和闽南的龙溪、漳浦等地方。
东晋成帝咸和六年(331年)揭阳析为海阳、潮阳、海宁、绥安4县,以后几经复废。
绍兴十年(1140年),建县治于玉滘村(今榕城区属地),隶属潮州。
明代揭阳属潮州府。清代揭阳属惠潮嘉道潮州府。
新中国成立后,揭阳县先后隶属潮汕专区、粤东行政区、汕头专区、汕头市。[2]
1965年7月19日,由汕头专区揭阳县划出西北部13个公社(镇),陆丰县划出2个公社,设立揭西县。
1991年12月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揭阳县建立揭阳市,原揭阳县分设为榕城区和揭东县、榕城区为揭阳市政府所在地。
截至2019年,榕城区现辖仙桥街道、梅云街道、榕华街道、新兴街道、中山街道、西马街道、榕东街道、东升街道、东阳街道、东兴街道10个街道及渔湖镇、炮台镇、地都镇、登岗镇4个镇,区人民政府驻新兴街道临江北路39号。
榕城区位于揭阳市东北部,地处潮汕平原中部,榕江流域中段,背倚黄岐山,周环榕江,中心位置位于北纬23°34′6.64″,东经116°24′26.65″;辖区总面积113平方千米。
榕城区地形略似倒三角,北宽南狭,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中心地面为珠江基标高2.356米。西南部的紫峰山石峰,海拔329.2米,为区境最高峰。地貌基本分为丘陵、平原二大类型,丘陵占全区总面积的23%,平原占全区总面积的77%。本区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滨临南海,河网纵横,水域广阔。
榕城区属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终年无雪少霜。年平均气温21.4C,平均降水量1723毫米。夏秋间常受强热带风暴袭击,有时因季风活动反常或寒潮侵袭,会出现冬春干旱或早春低温阴雨天气。
榕城区地处榕江流域中游,河网密布,沟渠纵横。主要河流有榕江干流南河和主要支流北河。
榕城区盛产稻谷、果蔬等,水果有荔枝、香蕉、生柑、龙眼、橄榄等岭南佳果。东南部沿海海岸线长82千米,水域泛阔,宜于发展海洋捕捞及水产养殖。主要有罗非鱼、对虾、青蟹、甲鱼、鲍鱼、淡水白鲳等20个养殖品种。
榕城区属多水地带,局部属丰水带,境内集中分布着凤内、南陇、莲叶等三座水库,榕江南北河流经境内全境。
榕城区主要有铅、锌、锡、钨、锂等矿,以及稀土、高岭土、花岗石、绿柱石、独居石。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榕城区总人口633570人,其中(5个街道、4个镇):新兴街道50545人、榕华街道54654人、中山街道23086人、西马街道39375人、榕东街道33304人、仙桥镇103543人、梅云镇59440人、渔湖镇29884人、磐东镇65806人、溪南虚拟街道24275人、凤美虚拟街道22172人、京岗虚拟街道25779人、东兴虚拟街道44505人、东升虚拟街道32017人、东阳虚拟街道25185人。
截至2018年末,榕城区户籍人口为62万人。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榕城区常住人口为537212人。
2019年,榕城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3.9亿元,比上年增长(下同)2.6%;固定资产投资163.8亿元,增长15.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7亿元,下降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3.1亿元,增长6.4%;外贸进出口总额106.5亿元,下降12.9%;实际利用外资8万美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96亿元,下降4.5%;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3.9亿元,增长1.9%;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742元,增长1.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28%的较低水平。
2020年,榕城区生产总值351.31亿元,“十三五”期间(下同)年均增长3.64%;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7亿元,年均增长7.5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5亿元,年均增长0.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6亿元,年均增长5.1%;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万元,年均增长3.9%;外贸进出口总额46.66亿美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86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为0.56:42.3:57.1,基本形成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文化旅游业协同发展产业体系。[3]
2019年,榕城区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1.8亿元,比降1.8%。
2019年,榕城区第二产业增加值134.1亿元,比降0.6%,完成工业投资额41.9亿元。完成工业技改投资额26.2亿元,占工业投资比重62.5%。
2019年,榕城区第三产业增加值208亿元,比增5.4%。
截至2019年,榕城区以“融湾建带”为抓手,推进“九路一河一桥”建设,望江北路东段、西环城路、天福东路榕城段、榕东路、滨江北路建成通车。市区市政道路提升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望江南路西段改造工程、美阳路西段及周边市政道路工程进展顺利。榕华大桥北侧交叉口等交通节点升级改造工程全面完工。揭惠高速公路市区连接线实现贯通。
榕城区距揭阳潮汕机场20千米。有国道G206线、省道S234、S236线和广梅汕铁路横贯区境,揭阳南站坐落榕城。榕华大桥、南河大桥、北河大桥、梅东大桥横跨榕江,连接市区,形成纵横交错的陆上交通网络。榕江南河、北河两河穿境而过,5000吨级货轮可由市区直航国内各大港口和港澳地区。
截至2019年,榕城区高新技术企业入库培育12家,总量达31家。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家。9家企业建立了省级技术研发中心,26家企业建立了市级技术研究中心。全年共新增专利申请量1791件,专利授权量1447件。
截至2019年,榕城区全面完成“三河六岸”清拆,共拆除建筑物581宗14.8万平方米。共清拆建筑物10291宗,面积超45万平方米。整合涉农资金3076.74万元,建设“四好农村路”4.5千米。因地制宜建设小公园小绿地16处约7.3万平方米,新增城市公益宣传景观小品108座。新建农村卫生公厕25座,社区升级改造公厕67座。新建改造垃圾压缩站7座、垃圾转运站点85座。全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8%。
截至2019年,榕城区现有中小学校92所(含公办学校79所,民办学校13所),其中普通高中4所,完全中学1所,职业高中1所,初级中学13所,九年制学校9所,小学64所。全区现有中小学生92618人,其中普通高中在校生12217人,中职在校生2395人,初中在校生22080人,小学在校生55926人。全区在编教职工5416人。公办、集体、民办幼儿园161所,在园幼儿23206人。全区公办义务教育阶段标准化学校覆盖率已达100%,民办义务教育阶段标准化学校覆盖率已达64%。
2019年,,榕城区投入资金3310万元,完成区特殊教育学校教学楼、仙桥山前幼儿园主体工程建设。整合资金5200万元,启动捷和实验学校、仙桥桂南小学建设。整合专项资金7572万元,推进教育“三通二平台”建设。打造邱金元纪念中学、思贤中学等首批11所特色学校培育单位。2019年全区师生获国家级奖项12人次、省级奖项159人次、市级奖项402人次。设立“榕城杏坛百花奖”,表彰参加国级、省级各类竞赛获奖教师31人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全民国防意识教育,评审命名了“梅云竹林红色根据地”“中基影城革命历史影视展播馆”2个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截至2019年,榕城区推动区中心医院升级为市第四人民医院,全面启动市级专科医院建设。投入资金863.5万元,完成区妇幼保健院产前诊断中心建设。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启动77家村卫生站公建规范化建设,已完成22家。推进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全面铺开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完成签约23万人。
截至2019年,榕城区推进96个脱贫攻坚项目录入国家库,到位资金4702.35万元。全区“三保障”“一相当”各项指标、社会兜底指标和养老保障率落实率均达到100%。全区分散贫困户1314户、贫困人口3521人实现脱贫。
榕城区境内通行潮汕方言。
赛龙舟习俗在岭南水乡地区广泛流行,是各地端午民俗活动的重要内容。揭阳赛龙舟的历史悠久,据清雍正《惠来县志》载:端午于溪港池塘集舟竞赛,夺取旗标。当地传说丁日昌晚年定居揭阳曾广邀龙舟竞赛,并授予揭阳棉树村红龙“钦差大臣丁赏”锦旗。揭阳榕江南北二江、练江、龙江等江河水深流长,适宜龙舟竞渡,是故赛龙舟在揭阳广泛分布于榕城、揭东、普宁、惠来、渔湖等地。
破门楼位于揭阳市榕城区进贤门北侧,建于明洪武年间,因堪舆属“离”位,八卦中属火,故中厅不盖顶,由此而得名。破门楼郑翁仔灯习俗由揭东棉洋郑氏花灯衍化而来。清康熙年间,棉洋郑氏十三世郑文信创破门楼郑族,并延续家族先例,每年生育男孩的家庭于次岁正月十一至十五元宵夜在族内大厅摆设泥塑戏出人物一屏,以祈财丁兴旺。[4]
揭阳狮舞主要流传于揭阳市榕城区,是融武术、舞蹈、技巧于一体的综合性传统艺术。据清雍正《揭阳县志》记载:“上元张灯树,放烟花,扮八景,舞狮子,坊间表谜,士民集而猜之,中者有赏”,表明揭阳在清朝初期便已有舞狮子的习俗。作为南狮之一的潮汕地区狮舞,具有人员少,灵活机动等特点。揭阳狮舞表演,精简之余又极其讲究,一要摆香宴拜狮爷、行狮礼,以求出狮平安、吉祥;二是出狮过程逢遇神庙、山门、大桥需行三拜礼;三需回狮拜狮爷、行师礼,以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黄岐山风景区位于揭阳市榕城区东北4千米,市区晓翠路一直延伸到公园大门前,榕江北河从山下缓缓流过,主峰海拔293.1米,总面积1180公顷。黄岐山是揭阳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个象征,自古以“黄歧晚翠”列为揭阳八景之一。
古榕武庙(关帝庙)位于揭阳市榕城区天福路,占地面积1400平方米,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关帝庙木雕藻井是省内乃至国内罕见的精致木雕藻井,前檐、拜亭、梁架木雕,具有鲜明的时代和地域特色。
始建于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明正德、嘉靖、万历,清雍正、乾隆年间,屡有重修与扩建。现庙宇面积2500平方米,是广东省现存的建筑保存完好的规模最大、建筑工艺最精的城隍庙。500年来,香火之旺、游客之众,冠于粤东所有神庙。
该建筑组群平面呈三进重院格局,从南至北依次为牌坊、将军亭、山门、东西廊、钟鼓楼、拜亭、大殿、放生池和夫人厅。门口两侧安置一对已有500多年历史的石鼓,古朴浑厚;夫人厅前放生池中两株树龄已逾300年的水棉树,苍老而挺拔。“城隍水棉双峰(寺名)竹”,是粤东地区久负盛名的奇树。[5]
西湖公园建于1958年,在榕城西南,傍依榕江南河,园内西湖岸柳垂荫,碧波荡漾。湖中有两层湖心亭,九曲桥由亭向左右伸展,如龙卧波,桥下游艇穿梭,锦鳞来去,令人神怡。依栏远眺,一湖景致尽收眼底。桥头的“双象戏水”大型雕塑,高6.6米,大象长鼻高扬,仰天喷水,小象则天真嬉戏,依偎在旁。园中并有少年宫、游泳池、儿童乐园等,并辟有百花圃,群卉竞放,姹紫嫣红。
2020年2月,入选2020中国美食百佳县市。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