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德之所在(仁不等于博施济众)

 2023-10-21  阅读 674  评论 0

摘要:在《论语》中,子贡对老师孔子有此一问:"如有博施于人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大意是,倘能做到对凡有困难、凡需帮助之人都能给予帮助、给予救济,能否说此即为"仁"。孔子的回答是:"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意思是博施济众的思想又何止为"仁",它已经超出"仁"而达于圣境。倘以此为据怕是连尧、

在《论语》中,子贡对老师孔子有此一问:"如有博施于人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大意是,倘能做到对凡有困难、凡需帮助之人都能给予帮助、给予救济,能否说此即为"仁"。孔子的回答是:"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德之所在(仁不等于博施济众)(1)

意思是博施济众的思想又何止为"仁",它已经超出"仁"而达于圣境。

倘以此为据怕是连尧、舜那样的英明之主也难做到。显然,孔子认为子贡提出的"博施济众"思想不是"仁"的正确答案。

他认为"仁"其实没那么高的要求。用今天的话说,子贡对"仁"的理解境界偏高。从这里可以明白,后人将"仁"讲得很高并不合孔子原意。

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德之所在(仁不等于博施济众)(2)

孔子给"仁"下了这样的定义:"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明确标示出两个主体即"己"与"人"。

由此可这样说,"仁"最基本的含义乃为应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一个人如果想自己事业有成,就应先为别人考虑,如果想自己事业发达,就应先帮别人发达起来。

也就是先人后己。

人倘能如此当然很好。

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德之所在(仁不等于博施济众)(3)

孔子所讲之"仁"并非先人后己而是由己及人。

其真实含义应是,每个人都在想自己如何安身立命并朝着此一目标不断努力,但自己这一步走好了也应为别人想一想,帮别人有所立。

每个人都想使自己"达",当经过努力之后成功了也应帮别人出把力,帮别人走向"达"。

事实上也只能是如此,因为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事都办不好,自己都无所立,又如何能给人以帮助?

孔子所讲"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其义究竟是先人后己还是推己及人,不是境界问题,而是现实问题。

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德之所在(仁不等于博施济众)(4)

一个人只有自己"立"了、"达"了,才有资格去帮别人"立"、帮别人"达",不然,就只能是空谈、大话。

"仁"之定位为何在长时间中都偏高,大概是先人后己这话比推己及人说出来更漂亮,更显有境界。

可人心并非如此。

且不说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生活的那个年代不是这样,就是到了今天,人心也不是这样。实在地说,人能由己及人已经不错,一些人连这一点也做不到,心里装的全是自己,这才是基本的事实。

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德之所在(仁不等于博施济众)(5)

将"仁"解为先人后己之人将忘记了这一点,这一忘,就不合常情了,这一不合常情,思想引导就失效了,这一失效,不但先人后己做不到,连由己及人也没有了,"仁"也就因此而被束之高阁。"仁"的这样一种命运,是历史的教训,今人应当吸取这个教训,在思想文化建设中不该说大话,唱高调。

将孔子的这两句话解为推己及人,可以表明孔子是对人心作了前进方向的现实合理的引导,而不是脱离实际的空想。

这样解"仁","仁"就有了现实性和可行性,就可得到实施。但无论如何,将"仁"定位于由己及人,毕竟也比一般的人心境高,这种高境界需要人们经过努力所能做到的,也是人们所能接受的道德高度。

彩蛋一枚:如果遇到下图(北京崇文门地铁口附近实拍于2017年)这种情况,你的“仁”会如何表现?

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德之所在(仁不等于博施济众)(6)

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德之所在(仁不等于博施济众)(7)

,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cn.tdroid.net/ce3d7Cz0HBwkAXw.html

发表评论:

管理员

  • 内容264902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ecms主程序为免费提供使用,使用者不得将本系统应用于任何形式的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风险,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与本站和开发者无关。一旦使用lecms,表示您即承认您已阅读、理解并同意受此条款的约束,并遵守所有相应法律和法规。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太卓开发网 Inc. 保留所有权利。 泰达科技网易库网

页面耗时0.1019秒, 内存占用1.33 MB, 访问数据库1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