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者是至交好友:文征明和唐寅年纪相差无几,又同在苏州(苏州城基本是相当于吴县范围,古代的一个城池并不如现在的城市这么大,占地面积也并不大,明代苏州城大约也就是14.2平方公里),天时地得使得两者年轻时交往甚密,互相交流学习,风格互相影响,因为两者的书画风格也有相近之处,所以他们之间有些作品都能看到风格互相影响的痕迹。
做为吴门画派的的主要活动地:苏州来说,两者相距不远,而苏州当时的文人之间交流也是非常频繁,也形成了固定的时间相聚。所以唐寅和文征明,两者文风和画风会有互相影响,唐寅受过文征明沈周点拔也不足为奇,文征明受唐寅老师周臣点拔也应该会存在的。但是这却不能认为两者是师兄弟关系 。
两者友谊曾经出现裂痕:文征明在唐寅科场失意后,做为知己及诤友、挚友写信劝他性格收敛些也是一个正常的选择。唐伯虎当年性格也确实很有个性,年少轻浮,居然大为恼怒回信给文征明绝交,在绝交达10几年之后后唐寅才主动又写信与文征明重修于好。
唐寅虽然到了中晚年性格收敛,但是他年少轻浮付出的代价是很昂贵,比如交友不慎,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其后半生的穷困潦倒,有些人生之路走错了,一步错就是步步错。
明四家的之间巧合:四大家,却存在很奇妙的巧合,比如沈周和文征明都是活到80多岁,在古代这是高寿了,文征明的性格和其老师沈周的性格是很相似的,而且沈周很接地气,也非常宽厚,史料记载“贩夫牧竖”向他求画,从不拒绝,而且对于诸多好友和弟子,对年轻的后辈人才也是尽提携指点之力。而唐伯虎和仇英却只活了50多岁,50多数做为书画家来说,正是创作的最高峰时间,两个天才却在这个岁数去世,不得不说是非常的遗憾也是中国书画界的损失。
沈周 盆菊幽赏图
文征明和唐寅两者的家庭背景:至于家族背景文征明和唐伯虎少时均是中产阶层,文征明父亲最高做到知府的中层官员,唐伯父亲则是在苏州经商按照现代意义来说应该属于中产阶级。
所以两者的起点都是差不多,可惜的是唐伯虎应该称为豪爽过度,挥霍过度,从他《与文征明书》可以看出,他原来自比鲁仲连(战国末期说客,助田单复兴齐国义不帝秦,说赵、魏两国联合抗秦)和朱家(秦汉时期游侠)。
他却没有鲁仲连那种施展舞台的机会,虽因侠义心肠而效仿朱家超过自己能力去救济他人,可谓道德高尚的楷模,但是我却认为这并不值得提倡,人首先要保证自己的衣食无忧,家人同样也需要生活和生存的,保证家人自己生活所需再去尽最大能力去救济,才是两全其美的之举!
论到生活的坎坷和命运轨迹,明四家的:文征明和唐寅两者命运则是对比非常明显,也许正好佐证了性格决定命运的观点吧。在唐寅《与文征明书》中可以看出其描述:
文征明科举七次不中,唐寅第一次乡试就是第一名,所以称为唐解元。一个是科举不得志,一个是科场春风得意。文征明屡败屡战,唐伯虎年轻时性格轻狂轻浮,他的天赋确实非常高,非常有才华,恃才傲物确实是正常的,但他就错在:轻浮轻狂谁年轻都有过,物极必反,如果不加节制和收敛最终就会毁了自己。唐伯虎这个性格这也是导致他的后半生的贫困潦倒的必然性吧。子嗣除了一女和过继嗣子外,后代也基本无存了,其后代对比文征明来说属于稀松平常之辈。
明 文征明 吴中胜概图
除了客观原因,他一年之内尽失父母、妻子、儿子、妹妹的也着实悲凉,备受打击,从其《与文征明书》中可以看出其自述:“计仆少年,居身屠酤,鼓刀涤血。获奉吾卿周旋。颉颃婆娑,皆欲以功名名世。不幸多故,哀乱相寻,父母妻子,蹑踵而没,丧车屡驾,黄口嗷嗷,加仆之跌宕无羁,不问生产,何有何亡,付之谈笑。鸣琴在室,坐客常满,而亦能慷慨然诺,周人之急。尝自谓布衣之侠,私甚厚鲁连先生与朱家二人,为其言足以抗世,而惠足以庇人,愿赉门下一卒,而悼世之不尝此士也。”
唐寅 行书七律传
意思是:回忆我年少时,在屠夫和酒家那些人中间厮混,在刀和血中长大 。后来得到我友您的提携,人世间上下求索,都是想以功名命世。然而人生不幸频生变故,哀事祸乱不请自来,父母妻子,接连去世,丢下幼儿,嗷嗷待哺。再加上我一贯自由懒散,不善理家,家中有什么缺什么,只当是玩笑。虽然如此,我家里还是天天鼓乐不断,坐客常满,我还是能慷慨允诺,周济别人的危难。曾处称是百姓中的豪侠,背地里佩服鲁仲连和朱家这样的豪杰,以为他们说一句话足以扭转乾坤,施舍一点好处足以庇护人。我宁愿送出门下一奴仆,来纪念这世上不曾出现过这样的人士。
唐寅 秋菊图题字
生活潦倒之困顿之极,同样在《与文征明书》写道:”嗟乎吾卿!仆幸同心于执事者,于兹十五年矣!锦带县髦,迨于今日,沥胆濯肝,明何尝负朋友?又何尝畏鬼神?兹所经由,惨毒万状。眉目改观,愧色满面。衣焦不可伸,履缺不可纳;僮奴据案;夫妻反目;旧有狞狗,当户而噬。反视室中,甂瓯破缺;衣履之外,靡有长物。西风鸣枯,萧然羁客;嗟嗟咄咄,计无所出。将春掇桑椹,秋有橡实,余者不迨,则寄口浮屠,日愿一餐,盖不谋其夕也。“
文征明 品茶图
意思是:唉,我的好友!你我一同共事,至今十五年了!当个小官到今日,肝胆相照,在明处那有负过朋友?在暗中何尝怕过鬼神?这次的经历,惨毒万状。弄的我面目全非,愧色满面。衣裳破得不敢扯一下,鞋子缺一只也是不能穿的了;坐在书案前的是奴仆书僮;夫妻反目成了仇人;旧时养的凶猛的狗,见我归来竟然守着门要咬我。回看室中,坛坛罐罐破烂一地;除了几件衣服鞋子之外,再没有什么多余家伙。西风吹枯叶,一派萧瑟中勉强留客;心慌意乱,一点办法也没有。只好打算春天捡点桑椹,秋来采点橡实用来充饥了,实在还不够,就到寺院去化点吃的。一日但愿有一餐,实在不敢去想晚上吃什么呀。
文征明 狂草 《草书诗卷》
而反观文征明,性格宽厚,8岁还不能开口说话,天赋比起唐寅却是差强人意的,但是其却是后天非常努力,属于大器晚成型,当然也有个好父亲,其父亲在其这种情况却有”他日必成大器“的信心。他的性格宽厚耿介,即使别人有错,他也是温和的指出,而不是以声色俱厉的方式批评指责。其一生传授的弟子桃李满天下,实际他在同时期是不如唐寅的人气高的,正是他有众多弟子,同时为人处世也相对忠厚宽容,而且著书也相对很多,影响比唐寅更为深远,所以后来文征明的人气则是超越了唐寅。
唐寅《杏花茅屋图》
文征明不但高寿,教育子孙也有一套的,他的两个儿子和侄子都是在书画界占据一席之地的,包括他的孙子、曾孙同样是同代中的佼佼者,尤其是他的玄孙女文椒是中国画史上少的女画家,其曾孙文震孟则是文采斐然,不但状元及第,最高官职是礼部左侍郎、东阁大学士。即使到了清初其子孙在画坛也出了两位名家!也许应了那句对联:“忠厚传家久 诗书继世长。”(语出苏轼的《三槐堂铭》),实际纵观历代传世很久的有底蕴的书香门第都是验证了这个对联的真理性。
文征明还同长子应挚友一同勾摹过《真赏斋帖》,穷家族全力及两个儿子,经过两代人努力历时二十四年制成12卷《停云馆帖》,名列明代私刻法帖之冠。艺术价值是非常巨大的。
两者命运如此不同,唐寅是才华横溢,天赋很高,却是穷困潦倒,唯有在去世之后其弟弟过继给唐寅的子嗣一个;文征明则是大器晚成,子孙满堂,其中不乏出色之辈,两者差异如此之大,不禁令人唏嘘不已!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