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至今,艺术家们从未停止过对自身身体的探索。人体的任何一个部位都可以成为艺术表达的对象。“手”作为艺术家接触世界、探索世界的直接媒介,具有可模糊世间语言体系的直观表达效果。任何一个人在面对熟知的身体意向时,都会情不自禁地表达亲切感知。
最著名的“手指雕塑”要数法国现代雕塑家凯撒·巴达奇尼的“大拇指”系列雕塑。
凯撒·巴达奇尼生前在欧洲知名度并不高,直到去世之后才逐渐得到认可,成为法国新现实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
凯撒的第一件拇指作品创作于1965年,是一件粉色树脂的微雕模型,其后他通过缩放仪将其等比例放大到2米。
上世纪七十年代,“大拇指”在入驻巴黎拉德芳斯新区时被放大到了12米,同时也成为拉德芳斯的名片。
2017年蓬皮杜艺术中心举办了凯撒去世20周年回顾展,同时将6米高的金拇指伫立在了蓬皮杜广场上。
在写实主义艺术领域,手的意向能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隐喻,同时具有厚重的纪念意义。
“沙漠之手”是智利艺术家马里奥·伊拉扎贝尔为纪念智利军政府时期遭受暴力酷刑的受害者而创作,高达11米的混凝土结构厚重而充满力度,同时与沙漠环境融为一体,仿佛是沙漠深处伸出的上帝之手。
马里奥的另一件位于埃斯特角城的作品是乌拉圭最著名的地标之一。多年来雕塑被冠以不同的名称,如人的重生、手指纪念碑、溺水纪念碑等等。尽管它的创作者更愿意简单称其为“手”。
如果说“沙漠之手”令沙漠中的旅人心生畏惧。那么这幅作品的价值得益于与人亲切的互动。
“和谐之手”位于朝鲜半岛最东端的Homigot海滩上,由青铜和花岗岩制成。
这只仿佛从海底探出的巨手与波澜壮阔的海洋和时而飞过的水鸟构成了一幅旷谷而悠远的画卷。自然媒介亦成为雕塑语言的一部分。
美国俄亥俄州奥洛尔罗伯茨大学入口处的“祈祷之手”,高18米,重30吨,同样具有写实主义雕塑的凝重感,据说是美国最大的青铜雕塑。
建筑师肯尼斯·特雷斯特设计的美国迈阿密大屠杀纪念碑是一座高达12米的雕塑,其上一只张开的手掌伸向天空,数百个小人从下方紧紧攀援其上,互相拥抱。手臂上刻有奥斯维辛幸存者前臂上相似的纹身。这只仿佛瘦骨嶙峋的手掌成为苦难的象征。
2017年威尼斯双展上,意大利艺术家洛伦佐·奎因创作了名为“支撑”的巨型双手雕塑。雕塑高达3米,一双巨大的手臂从风景如画的威尼斯湖面上伸出,紧紧抓着房屋的一角,仿佛是在拯救抑或是毁灭。艺术家表示,在全球变暖问题越来越严峻的时期,用这个作品呼吁人们关注地球的生态。
巨手带来的视觉冲击力是毋庸置疑的。同时也带来争议——不少人认为水面上伸出的手臂破坏了百年威尼斯的美感。
除了“手”本身的造型意向,手部动作表达的内涵在当代流行文化的影响下变得更具有批判意义。
意大利艺术家莫瑞吉奧·卡特兰极具嘲讽意味的雕塑起了一个很有爱的名称:“LOVE”。
雕塑以大理石制成,高约4米,连基座总高度11米,一只右手除中间的手指外其余手指被连根切断。其名称“LOVE”是Liverta自由、Odio仇恨、Vendetta复仇和Eternital永恒的官方缩写。
莫瑞吉奧说“它的官方名称是L.O.V.E,代表了爱,然而每个人都能从字里行间读出他们所能理解的意思。”
雕塑创作于2008年意大利经济危机之后,面对金融界地标的Affari广场,可以想象这是艺术家对金融界独裁者的讽刺,但同样也是一种批判式的警示。
这样直观的表达,显然深受人们的欢迎。
2013年捷克内阁因受贿丑闻而下台之时,艺术家大卫·塞尔尼在10月大选的前几天将一尊巨大的紫色手型雕塑放置于布拉格城堡对面的伏尔塔瓦河上,隐隐指向城堡的方向。
类似这样的作品,虽说手势所象征的意义是热度同样也是争议,但艺术家对造型艺术的把控是人们对作品得以接受的原因。
2015年英国和墨西哥双年展上,墨西哥雕塑家里维利诺展示了两根手指构成的作品。尽管艺术家本人强调了作品的批判性,但大部分路人只想着合影留念。雕塑于是成为广场上一件有趣而充满娱乐性的装置。这也是当代雕塑功能性的体现。
在当代艺术领域,艺术家们热衷于形体的扭曲和抽象,手也是其中热门的创作元素。意大利雕塑家Alessandro Boezio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作品就像是恐怖电影里的畸形人体,所有的肢体都长错了位置。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