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币互换(Currency Swap)又可以称为货币掉期、货币互换,指在同一期限内,根据约定的汇率,将一定数额的货币和另一种货币进行互换,增加对方的外汇储备以应对不测之需。本币互换是国家出于提高两国的外汇储备,以平衡两种货币的供需,稳定汇率,防止出现外汇市场的混乱(特别在金融危机条件下)。
本币互换
经济学
本币互换就是以一定的汇率互换一定数量的双方的货币量,增加对方的外汇储备以应对不测之需。本币互换的目的是避免汇率变动造成损失、降低融资成本。
双边本币互换:指两国之间在同一期限内,根据约定的汇率,将一定数额的货币和另一种货币进行互换,是国家出于提高两国的外汇储备,以平衡两种货币的供需,稳定汇率,防止(特别在金融危机条件下)出现外汇市场的混乱。
货币互换协议:指互换双方签署协议,以本国货币为抵押换取等额对方货币,以便必要时向本国金融机构提供短期流动性支持。双方累计到一定额度时,由两国央行之间进行汇总清算。
新华网悉尼3月25日电(记者 傅云威)中国人民银行日前与澳大利亚央行签署本币互换协议,规模为2000亿人民币/300亿澳元。澳籍华人经济学家郭生祥25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中澳货币互换谈判持续时间并不长,这表明两国均渴望通过货币互换进一步深化双边经贸关系。[1]
郭生祥表示,对中澳双边贸易量达1100亿美元的经济体而言,开展货币互换是水到渠成的事。从长远看来,此举是迈开双边贸易自由化和产业一体化的第一步。
就本币互换对促进中澳两国经贸的意义,郭生祥说,首先,澳元是发达国家货币,总量较大,澳大利亚对华贸易是盈余国,澳煤、铁等矿业为中国制造业提供上游原材料,因此货币互换在贸易和投资中,对实现双边货币规避美元汇率风险具有重要作用,将促进双边贸易和投资,节约成本和提供便利。
其次,澳大利亚在金融自由化、金融创新方面具有优势。在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中,澳率先对华签订货币互换,有利于中西方深化金融交流、合作,建立互信,其示范意义不可小觑。
最后,中国制造业与澳大利亚能源资源产业是彼此高度依存的上下游关系。此次中澳本币互换,迈开了双边贸易自由化的第一步,对于中澳经贸良性互动并最终实现产业一体化具有深远意义。
在人民币国际化层面,郭生祥表示,作为一系列中外本币互换协议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澳本币互换有助于在世界范围内最终形成人民币互换货币资金池,有效推动人民币成为国际结算货币。
截至2011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已与韩国、香港、马来西亚、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阿根廷、冰岛、新加坡、新西兰、乌兹别克斯坦、蒙古国、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和地区货币当局签署了12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总金额已达8412亿元人民币。
2013年10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与欧洲中央银行签署了规模为3500亿元人民币/450亿欧元的中欧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互换协议有效期三年,经双方同意可以展期。
本币互换这种方式能够极大地激励对外贸易增长。双边贸易结算改用本国货币符合经济利益,这在贸易结算中降低对外部因素的依赖具有相当的意义。如果使用第三国货币,那就意味着要和他人分享部分收入。而结算业务的机制也非常简单。
双边本币互换协议的意义在于体现双方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危机的意愿,并以此增强市场信心、促进地区金融稳定。签署互换协议意味着双方承诺一定的互换额度,在危机深化的特定情况下随时启动。
体现双方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危机的意愿,并以此增强市场信心、促进地区金融稳定。签署互换协议意味着双方承诺一定的互换额度,在危机深化的特定情况下随时启动。具体而言,两国通过本币互换可相互提供短期流动性支持,为本国商业银行在对方分支机构提供融资便利,并可促进双边贸易发展。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