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吉水鳌鱼灯(非遗广东五鲤五锣)

 2025-05-25  阅读 631  评论 0

摘要:鲤鱼灯舞最早兴起于梅州市大埔县百侯镇的侯南村,该村族人杨缵绪于清乾隆22年(1757年)任陕西按察使,据传是他从陕西传回大埔的,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鲤鱼灯舞的主要道具为一雄四雌5条鲤鱼,雄鲤为青色,雌鲤为红色或橙色,均为三尾锦鲤造型,以竹篾编扎,长约3尺,外糊纸或布加彩绘,头、尾两节能灵活摆动

鲤鱼灯舞最早兴起于梅州市大埔县百侯镇的侯南村,该村族人杨缵绪于清乾隆22年(1757年)任陕西按察使,据传是他从陕西传回大埔的,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非遗吉水鳌鱼灯(非遗广东五鲤五锣)(1)

鲤鱼灯舞的主要道具为一雄四雌5条鲤鱼,雄鲤为青色,雌鲤为红色或橙色,均为三尾锦鲤造型,以竹篾编扎,长约3尺,外糊纸或布加彩绘,头、尾两节能灵活摆动,因在鱼眼和鱼腹中都装点着大小不同的灯,故名鲤鱼灯。表演由1人舞雄鲤,4人舞雌鲤,俗称“五鲤五锣”。

非遗吉水鳌鱼灯(非遗广东五鲤五锣)(2)

主要情节是带有传统习俗特征的“五鲤跳龙门”,有“群鲤嬉春”、“比比交尾”和“鲤跳龙门”三个舞段。夜间表演时只用鲤鱼道具中的灯光照明,在朦胧隐约的氛围中,舞者挥舞道具,利用肩、肘、胯的多端变化,在各舞段中生动地模拟鲤鱼的平游、沉浮、戏水、嬉吻等动作,把群鲤出草、嬉戏、交尾、冲浪直至飞跃龙门的表情、神态和气势,表现得栩栩如生,优美抒情。

非遗吉水鳌鱼灯(非遗广东五鲤五锣)(3)

鲤鱼灯舞的音乐伴奏不拘一格,有只用锣鼓点伴奏,乐器为大鼓和马锣;也有用广东汉乐中的吹打乐伴奏,乐曲多为《庆元回》、《点绛唇》、《雁儿落》、《浪淘沙》等,舞蹈表演因汉乐的烘托而更显古朴、雅致。

非遗吉水鳌鱼灯(非遗广东五鲤五锣)(4)

在当地民间,鲤鱼被视为吉祥、丰年的象征,常用舞鲤鱼来迎新岁、贺新春、闹元宵,以寄托对未来的希望。改革开放以来,鲤鱼灯舞更从传统的5鲤小型舞蹈,发展为舞台表演的24鲤,以至多达80鲤的大型广场舞蹈。其传承历史,对研究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深厚渊源,是可贵的活例证。

非遗吉水鳌鱼灯(非遗广东五鲤五锣)(5)

目前鲤鱼舞(鲤鱼灯)已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cn.tdroid.net/ce276Cz0HBwgBX1w.html

发表评论:

管理员

  • 内容264788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ecms主程序为免费提供使用,使用者不得将本系统应用于任何形式的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风险,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与本站和开发者无关。一旦使用lecms,表示您即承认您已阅读、理解并同意受此条款的约束,并遵守所有相应法律和法规。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太卓开发网 Inc. 保留所有权利。 泰达科技网易库网

页面耗时0.1060秒, 内存占用1.33 MB, 访问数据库1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