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作弼大夫简介(讲堂实录功比神农)

 2024-08-06  阅读 412  评论 0

摘要:主讲人张学勤讲堂时间2022年9月2日杭州的金衙庄建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为浙江钱塘人(一说浙江仁和人)金学曾所建。金学曾,字子鲁,他在湖广学政任上因抵制内阁首辅张居正的新政而遭人弹劾,只得辞官回乡。闲居杭州期间,金学曾为自己的父母建起了这座规模颇大的庄园。由于他曾是衙门大官,所以,

王作弼大夫简介(讲堂实录功比神农)(1)

主讲人

张学勤

讲堂时间

2022年9月2日

杭州的金衙庄建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为浙江钱塘人(一说浙江仁和人)金学曾所建。金学曾,字子鲁,他在湖广学政任上因抵制内阁首辅张居正的新政而遭人弹劾,只得辞官回乡。闲居杭州期间,金学曾为自己的父母建起了这座规模颇大的庄园。由于他曾是衙门大官,所以,杭州百姓称此庄园为金衙庄。

杭州金衙庄公园

王作弼大夫简介(讲堂实录功比神农)(2)

张居正死后,朝廷重新起用金学曾。金告别金衙庄前往南方,后来,他曾担任福建巡抚一职,并在任上做了一件在我国农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

功勋当得比神农

巡抚堪称封疆大吏,后世官修的家乡方志上都会有重点记载。《康熙钱塘志》《乾隆杭州府志》都说:金学曾在福建抗击倭寇“有井子湾、澎湖之捷”;实施的屯、盐二法“闽人至今赖之”。《乾隆杭州府志》更赞扬说:“学曾功在八闽”。

但是,作为浙江杭州人的金学曾,在闽还有一项大功绩,那就是在福建引进并大力推广番薯的种植。此事被称为中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却不被家乡的方志所记载。

新中国成立后,福建省图书馆从民间征集到一本完整的古籍——《金薯传习录》,后来知道它已是世上“孤本”(另有两个残本,均只有下卷没有上卷)。该书发现之前,学界虽然知道番薯是明朝万历年间引入中国大陆的,并有多条途径,但是,对番薯引进的具体路径和推广途径等历史细节则知之甚少。此书则详细记载了明朝万历二十一年(1593),福建长乐的陈振龙、陈经纶父子与杭州金衙庄主人金学曾一起推动番薯引进、推广的生动故事,并附有相关的原始档案。

郭沫若先生获知此事后,曾于1962年冬前往福建省图书馆查阅此书。次年,他为此书填了一首词——《满江红·纪念番薯传入中国三百七十周年》:

我爱红苕,小时候,曾充粮食。

明代末,经由吕宋,输入中国。

三七〇年一转瞬,十多亿担总产额。

一季收,可抵半年粮,超黍稷。

原产地,南美北。

输入者,华侨力。

陈振龙,本是福建省籍。

挟入藤篮试密航,归来闽海勤耕植。

此功勋,当得比神农,人谁识?

1982年10月,在农学专家吴德铎先生的推荐下,农业出版社将《金薯传习录》列入“中国农学珍本丛刊”出版(印了2800册)。此后,该书便成了农学界学者的重要研究对象。

不过,可能是由于金学曾的朝廷官僚身份缘故,今人往往把“堪比神农”的赞词送给陈振龙、陈经纶父子,但是,细读《金薯传习录》一书,笔者发现:在引进番薯尤其是在推广番薯的种植上,金学曾所起作用不容小觑。

番薯改名为金薯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因耕地稀少,粮食产量无法满足全省需求,所以,早在明代,就有不少福建人出洋谋生,陈振龙就是其中一员。他在吕宋(今菲律宾)经商时,发现当地的丘陵、山间都种有一种叫朱薯(也叫红薯)的作物,当地人告诉说:“朱薯可以替代米粮,而且产量很高。”陈振龙想到家乡山多,正可以引进这样的作物,便详细打听了朱薯的种植方法。不过,当地人又告诉他说:“这是吕宋国的国宝,严禁带出国境。”

明朝万历二十一年五月,陈振龙在吕宋私下买了朱薯藤苗,将其编织进篮筐中,冒着很大的风险带回福建。当时,福建巡抚金学曾正在向知识界征求赈济粮荒的良策。当年六月初一日,陈振龙的儿子陈经纶(时为县学生员,即俗称的秀才),便向巡抚递交了一份推广种朱薯的建议书。《金薯传习录》全文记载了这份建议书:

具禀长邑生员陈经纶为敬陈种薯之利益,并呈法则,以济民食事。切纶父振龙历年贸易吕宋,久驻东夷,目睹彼地土产,朱薯被野,生熟可茹。询之夷人,咸称:“薯有六益八利,功同五谷,乃伊国之宝,民生所赖,但此种禁入中国,未得栽培。”纶父时思闽省隘山阨海,土瘠民贫,旸雨少愆,饥馑洊至。偶遭歉岁,待食嗷嗷。致廑宪辕,急切民瘼,多方救济情殷。纶父目击朱薯可济民食,捐资阴买,并得岛民传种法则,带归闽地,不揣冒昧,将薯藤、苗种及法则匍献宪辕俯察。薯堪与谷并济民食,行知各属效法栽种,功成食足,永垂宪德于不朽矣。切禀

计粘法则一纸见后

万历二十一年六月初一日具禀长乐县生员陈经纶

巡抚金学曾阅看此建议书后,当即作如下批示:

据禀,夷国之薯,气味甘平,可补谷食之不逮。该生涉险带种而归,事属义举。诚恐土性不合,所献薯藤是否可种,可传尔父:既为民食计,速即觅地试栽。俟收成之日果有成效,将薯呈验,另行通饬。

可见,金学曾当时很谨慎,担心福建的土壤是否适合朱薯的生长,因此要陈振龙父子先去试种一下,成功了再向各县推广。

看了批示后,陈振龙父子即在自家屋后“纱帽池边隙地”种上了朱薯。4个月后,从地里挖出不少朱薯,大的圆的像拳头,小的长的像手臂。陈经纶于当年十一月向金学曾提交了书面报告,告知成功喜讯,并送来了新收获的朱薯。金学曾生平第一次品尝煮熟的朱薯,口感甚好,马上在陈经纶的书面报告上写下如下批示:

所呈地瓜剖煮而食,味果甘平,可佐谷食。该生沥陈“六益八利”,洵不虚也。如禀,准饬各属依法栽种。

为了指导各属依法栽种,金学曾后来又将陈振龙父子提供的朱薯种植方法总结成一篇长文《海外新传七则》,详细介绍了朱薯的育种、栽培、贮存等具体做法。文中还提到:“薯传外番,因名番薯”。看来,“番薯”的大名还是杭州人金学曾所取!

次年(1594),福建各地开始试种番薯,以中丞署名的《海外新传七则》则作为农技指导书,也下发到各地。这年,福建各地遭遇大旱,由于番薯属耐旱作物,“秋收大获,远近食裕,荒年不为害”。大灾之年凭借番薯活下来的闽人,出于感恩将番薯改称为“金薯”。《金薯传习录》收录有多首来自民间的《金薯歌》,以下摘录两首诗歌(部分),也可见民间对金薯的感激之情。

其一

抚闽使者著循良,得兹嘉植于海洋。

割藤剪蔓储筥筐,治畦布种依高岗。

秋收不用斗石量,牛车前后遥相望。

珊瑚累寔孕天浆,饔飧佐食熙春阳。

酿随椒醑荐馨香,民思功德久不忘。

……

其二

朱薯种本吕宋地,前明贾客驾航至。

吾闽得薯胜得金,亦越金公法始备。

相资五谷可寿人,遍植四隅昭美利。

岁丰收薯亩栖粮,岁歉收薯饥可饲。

燥湿刚柔土异宜,秋成掘取同拳臂。

水耕火耨惰农愁,起町插苗随布置。

恫瘝在抱金公心,力省功多泽永被。

……

唯有金薯处处播

闽地金薯流出福建的第一站是浙江,清康熙元年(1662),陈振龙、陈经纶的后代陈以柱,委托一位叫徐瑗的乡人将金薯种苗和金学曾所撰《海外新传七则》带到浙江鄞县,指导当地人在贫瘠土地上广种番薯。起初,鄞县人颇有怀疑,认为这样贫瘠的土地种不出这么大的果实。不料,到了秋收时,挖出的番薯比闽地所产还要大。浙江丘陵、山坡种植番薯的历史就此开启。

乾隆十四年(1749),陈以柱的儿子陈世元(也是《金薯传习录》一书的编著者)客居山东胶州,目睹了当地接连遭遇旱涝灾害和蝗灾的惨象,他联想到金学曾所撰《海外传习录》中有这样一句话“薯苗入地即活。东西南北,无地不宜”,便邀约同伴余瑞元、刘曦,“于次年捐资运种,及应用犁锄、铁耙等器,复募习惯种薯数人同往胶州之古镇,依法试栽。”这个“依法”,依得就是金学曾的《海外新传七则》。古镇之人都不相信他们的举动,由于胶州沙土很适合种番薯,加上土地肥沃,秋收时,挖出的番薯特别巨大,惊呆了当地的人。

然而,由于北方的山东入冬较早,番薯怕冷,留种的番薯百分之八十烂掉了。不得已陈世元又于乾隆十五、十六年(1750-1751)先后雇人回福建赶运种苗,并“刊金公《海外新传七则》旧本,教(当地人)以藏种之法”。

乾隆十七年(1752),时任山东布政使的李渭,目睹“薯利有益民生”,便在金学曾《海外新传七则》的基础上,根据山东气候环境,又补充为《种植红薯法则十二条》。文章开篇的介绍语是:“红薯,一名番薯,又名金薯”。李渭《种植红薯法则十二条》刊印下发后,山东各地也掀起了种植番薯的热潮。

此后,陈世元的儿子陈云、陈燮等,又将金薯和《海外新传七则》先后带到了河南朱仙镇、河北通州以及北京齐化门外。各地试种的成功,大大推升了当地人种金薯的热情。《海外新传七则》所说“薯苗入地即活,东西南北,无地不宜”的话,也在南北多地得到了验证。

随着番薯种植在各地推广,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了番薯的好处,金薯颂歌的传唱范围也开始扩展到福建之外,请看下面几句歌词:

一旦岁荒来佐食,朱薯活命万民恩。

洞桃虽熟几人仙,茯苓虽献几人沾?

唯有金薯处处播,闽南冀北济无边。

清朝乾隆年间,中国人口史无前例地突破了1亿,达到了1.4亿人;道光年间人口更是超过了4亿。这表明曾长期制约我国人口增长的粮食瓶颈,此时已被有效突破。当然,这与明朝晚期引入番薯、玉蜀黍(尤其是番薯)等高产作物有着密切的关系。

明朝晚期,番薯引入中国大陆有多条路径:有从缅甸引入云南的,有从越南引入广东的。不过,学界公认的是:陈振龙、陈经纶父子从吕宋引入福建的这条路径影响最大,传播最广。

陈氏父子这条引进路径,之所以影响大、传播广,就是因为得到了地方高官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广。如果当初没有省城第一高官金学曾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广,陈氏父子的番薯种植也可能与其他两条途径一样,都局限在自己的家乡,影响甚微。当然,陈氏家族一代又一代人持续接力推广番薯种植,也是这条路径的一大特点,也起了很大的作用。不过,我们还应该注意到的是:他们去各地推广番薯种植,总是带着金学曾的《海外新传七则》,毕竟在那个时代,只有带有官方色彩的科普文本才能更使人信服。

应有专祠另位置

福建是中国首个在全省推广番薯种植的省份,改朝换代进入清朝后,福建各地几乎处处都能见到番薯地。番薯的优势得以充分彰显:一是耕地大大增加。丘陵、山地、房前屋后,以前不种庄稼的土地如今都能成为番薯种植地。二是产量大大增加。当时种植水稻、小麦的上好耕地,年亩产(两季)一般不会超过700斤;而一亩番薯地的年产量(两季)接近7000斤。三是收获有保障。番薯的生命力极强,种下后几乎不用田间管理。又是耐旱作物不怕旱灾,即使遭遇水灾、蝗灾,也有一定的收获。

“丰年有余粮,荒年有保障”,感恩的闽人除了将番薯称之为“金薯”外,更是怀念金学曾这位曾大力推广番薯种植的浙江人。

据《乾隆杭州府志》记载,金学曾后因小事得罪了朝廷派来的“直指使者”,后者竟向朝廷提交了核查金学曾“冒饷”的奏折。此事经御史张应扬核对无误给予平息后,金一连打了五次退休报告。获准后,回到杭州金衙庄养老,金逝世于明朝天启年间(1621-1627),享年79岁。

百年之后,闽人开始酝酿为金学曾这位浙江钱塘人氏建造一座专祠。《金薯传习录》一书收集的民间诗歌中,就有这样的民意表达。如林龙友所著《金薯咏》有“何时崇庙祀,伏腊荐鸡豚”的诗句。吴肇深所著《咏金薯》也有“名官乡贤未称勋,应有专祠另位置”的诗句。

纪念金学曾的第一座祠堂——报功祠,是建造在福建福清,该祠今已不存,但在《金薯传习录》一书中保存着有关该祠的一篇祠记,全文如下:

明都御史金学曾保功祠记——陈文炅

昔厉山之有天下也,其子名柱,能种五谷,为农官。厥后,周弃继之粒。我烝民祀以为稷。《记》曰:“法施于民则祀之。”盖食其德者不忘其报也。吾融山海之区,东南土瘠而燥,不蕃禾稻。雨泽稍愆,田苗立槁。万历间,旱魃为虐,野草无青。都御史金勘灾至止,相厥土宜,将外国所传曰“地瓜”者,教民种之。是物喜沙土,得其地则繁藤茂叶,气下注累,结如蹲鸱。所收视禾稻有加,即逢旱亦可收其半数。百年来,民资以不困者,公之功也。迩来,传益远且作上方之贡。天子嘉纳召融人赴北地教民,树艺法利并及四宇矣。揆厥自始公之功不在后稷下,如之何,其可忘耶?邑士民议建祠祀公,以志不朽。因鸠工庀材,卜地于涵阁,临海依山,左傍玉湾之麓,右起东林之坡,于兹,奉俎豆,荐馨香。藉公之灵,岁其大有;饱公之德,其永无穷。于祠之成而为之记。

(笔者注:明朝晚期,巡抚挂衔都御史已成为一项制度。因此,巡抚也被称为“巡抚都御史”或“都御史”)

该文中出现的“吾融”“融人”,翻译成现代白话分别是“我们福清”和“福清人”,因为“融”是福清的简称,雅称为“玉融”。所以,可以认定 :第一座纪念金学曾的报功祠是建造在福建福清。文中又说:“于祠之成而为之记”,据此可以推定该祠建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之前,因为收录该祠记的《金薯传习录》成书于乾隆三十三年。

这篇祠记表明:当时,福清士民之所以“议建祠祀公”,是因为金学曾教民种植外国来的地瓜后,“百年来,民资以不困者”,金学曾“功不在后稷下”。

清道光十四年(1834),福建福州的乌石山上也出现了一座与金学曾相关的祠堂——先薯祠,这是当时福州大藏书家何则贤牵头建造的。该祠祭祀的主要对象是:引进番薯和推广番薯的三位功臣陈振龙、陈经纶父子和金学曾巡抚。同样,该祠如今也已不存,不过,在原址附近如今已竖起一座先薯亭,该亭的柱子上挂有一副楹联:上联是“引薯乎遥迢德臻妈祖”;下联是“救民于饥馑功比神农”。赞扬的对象分别是:引薯的陈振龙和救民的金学曾。先薯亭旁还有巨石一方,上面刻有如下文字:

先薯亭记

有福之州,三山鼎立。百榕垂拱,古逢兵不乱,遇灾不荒,但有意外,必承贤人大德,挺身化之。明万历年间,闽中久旱,颗粒无收。幸得儒商陈振龙引进朱薯,巡抚金学曾倡植推广,灾情旋见缓解,官民皆喜,更著书传习,惠及江南半壁。论诸二君殊勋,当比神农。感恩之心,闽人诚且笃也。自清以降,州民累建祠亭于乌石山上,名之“先薯”,以志永念也。乌山不高,有亭翼然,其人文高度堪比旗鼓。今市府倡修先薯亭,冀后昆睹物怀人,有济世抚民之愿想,多多萦于胸次,并期于共享小康,勿忘灾时,留心绸缪于未雨。

公元二〇〇八年岁次戊子孟春

福州市鼓楼区人民政府谨立

位于福建福州的先薯亭

王作弼大夫简介(讲堂实录功比神农)(3)

福州乌石山上累毁累建的先薯(祠)亭,彰显的是一代又一代福建人民对“德臻妈祖”、“功比神农”大功臣的敬仰和感谢。

回头我们再来看看杭州的金衙庄,这座杭州的著名庄园,在清朝年间曾多次易手,庄名也被一改再改,但是,杭州市民却一直坚持称其为“金衙庄”。晚清诗人陈文述曾为此写下了“留得庄名万口传”的诗句。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城市建设需要,金衙庄被拆除,不过,在原址旁则建起了一座规模较大的公园,名称为“金衙庄公园”。“金衙庄”至今仍是杭州市民家喻户晓的一个地名。但是,许多杭州市民可能并不知道这座庄园的主人与番薯的故事,更不知道番薯曾经还有金薯的别称。那么,在杭州的金衙庄公园内是否也可以为这位“功比神农”的大功臣竖一块丰碑、造一座金薯亭呢?

,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cn.tdroid.net/ceffaCz0EAQwGX1I.html

发表评论:

管理员

  • 内容266462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ecms主程序为免费提供使用,使用者不得将本系统应用于任何形式的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风险,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与本站和开发者无关。一旦使用lecms,表示您即承认您已阅读、理解并同意受此条款的约束,并遵守所有相应法律和法规。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太卓开发网 Inc. 保留所有权利。 泰达科技网易库网

页面耗时0.2941秒, 内存占用1.36 MB, 访问数据库1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