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儿时的山村(记忆中的乡愁说书匠)

 2024-06-30  阅读 835  评论 0

摘要:作者 马金江 说书匠,又叫说书人。说评书的、说大鼓书的、说弦子书的等。叫法不同代表着表演形式的差异。说书在古代叫说话。它是汉族口头语言艺术的一种表演形式,据说宋朝就开始流行了。也有的说它起源于东周周庄王(公元前696年至公元前682年,在位十五年)“击鼓化民”之说。当时国家乱,民风差,为治理国家,他

作者 马金江 

乡愁儿时的山村(记忆中的乡愁说书匠)(1)

说书匠,又叫说书人。说评书的、说大鼓书的、说弦子书的等。叫法不同代表着表演形式的差异。

说书在古代叫说话。它是汉族口头语言艺术的一种表演形式,据说宋朝就开始流行了。也有的说它起源于东周周庄王(公元前696年至公元前682年,在位十五年)“击鼓化民”之说。当时国家乱,民风差,为治理国家,他派了四名官员,各携红、黄、兰、白色鼓一面,到治安不好的四个地方,以击鼓说故事的方式,宣传政策法规。不久民风趋良,全国大治,到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程度。后来说书人就把周庄王奉为祖师爷,以说大鼓书为正宗。

当代说书人给人印象最深的是1980年代的袁阔成、刘兰芳、单田芳、田连元“四大评书艺术家”,及他们的代表作:《三国演义》《岳飞传》《隋唐演义》《杨家将》。评书以广播电视的形式传播, 一时风靡全国,形成了全民听书高峰。

乡愁儿时的山村(记忆中的乡愁说书匠)(2)

其实在早些时候(清末、民国、新中国成立前后),说书人大多分散在农村。那时农村没电灯、没电影、没收音机、更没电视。文化生活单调,听说书就成为农民的一种享乐型精神消费。冬闲季节,许多村都会请个说书匠来说书,一说就是半月二十天,包吃包住另说钱。说书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那时说书匠多为盲人,他们凭着超强的记忆力,拜师学艺,苦练表演功夫,用鼓、弦伴奏,用声音演绎历史故事,什么“三列国、东西汉、水浒、聊斋、济公传”,有的能说几十部,成为名扬一方的明星。他们除了串村说,庙会上也去撂场子。有的露天,有的搭个布棚、几根圆木坐凳,说一段收一次钱。说起书来,他们不仅口若悬河、声情并茂,而且很会把握听众情绪,关键时刻卖关子,来句“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使听上瘾的人欲罢不能。

任何艺术表现形式都会因时过境迁而式微。1980年代以后,随着评书艺术家在广播电视上的连续播送走红,那些曾一方扬名几十年的乡村说书匠,都悄然离去,而销声匿迹。

致敬啦!那些敲着大鼓的、弹着弦子的、拍着醒木的说书匠们,你们虽然远去,但历史将永远保留着对你们的记忆。

乡愁儿时的山村(记忆中的乡愁说书匠)(3)

,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cn.tdroid.net/cef90Cz0EAw4MVlI.html

发表评论:

管理员

  • 内容265628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ecms主程序为免费提供使用,使用者不得将本系统应用于任何形式的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风险,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与本站和开发者无关。一旦使用lecms,表示您即承认您已阅读、理解并同意受此条款的约束,并遵守所有相应法律和法规。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太卓开发网 Inc. 保留所有权利。 泰达科技网易库网

页面耗时0.1431秒, 内存占用1.33 MB, 访问数据库1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