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旅游情况(东西方商贸与工艺交流的要冲)

 2024-09-23  阅读 383  评论 0

摘要:文/未几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至伊拉克东南部时,交汇在一起形成阿拉伯河,流入波斯湾,巴士拉即坐落在阿拉伯河的西岸。它南距波斯湾110公里,为伊拉克最大的港口城市和第二大城市,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港口之一。在阿拉伯语中,巴士拉有守卫者之意,暗指其建城初始为针对萨珊波斯的军事基地,由伊斯兰教史上第二任正

澳旅游情况(东西方商贸与工艺交流的要冲)(1)

文/未几

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至伊拉克东南部时,交汇在一起形成阿拉伯河,流入波斯湾,巴士拉即坐落在阿拉伯河的西岸。它南距波斯湾110公里,为伊拉克最大的港口城市和第二大城市,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港口之一。

在阿拉伯语中,巴士拉有守卫者之意,暗指其建城初始为针对萨珊波斯的军事基地,由伊斯兰教史上第二任正统哈里发欧麦尔(584-644年)于635年下令修建。欧麦尔执政期间,阿拉伯帝国扩张速度空前,灭萨珊波斯,征服美索不达米亚,从拜占庭手中夺取埃及、巴勒斯坦、北非和亚美尼亚。至倭马亚王朝(661-750年)后期,阿拉伯帝国版图西临大西洋,东至印度河,地跨亚、非、欧三大洲。

“阿拉伯旋风”所及之处,一类为寻找新的商业航路的探险家出现了。如英国著名地理学家托拉斯·霍尔迪奇所言,“在海上主人翁甚至陆上主人翁中,所有曾经指挥各民族命运的海陆军优势,再也没有像阿拉伯人的优势那样,在地理探险领域中,如此遍布着的。全世界就是他们所探险的全世界。他们的船只远涉重洋来寻找新航路,甚至像他们的哈里发在陆上开辟新通路一样;而他们所有这些活动的根源,在于闪族的商业本能……”

这种本能的驱使下,在波斯湾、红海沿岸,各大港口城市迅速崛起,倭马亚和阿拔斯王朝时期,巴士拉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和东西要冲,河面上满载驶往世界各地的大小商船。相传,阿拉伯河曾有200多条支流穿过巴士拉,因其水道和运河纵横交错。欧洲人一度将它称为“东方的威尼斯”。这可是巴士拉创立者欧麦尔没有预料到的。不过,更令他始料未及的是,一千多年后,文明古邦伊拉克竟会遭受一次又一次的劫难。

澳旅游情况(东西方商贸与工艺交流的要冲)(2)

兴建兵营,以免染上腐败的生活方式

欧麦尔在伊拉克建立军事根据地——巴士拉的初衷是为了在对外扩张进程中,“建一(兵营式)城市,供将士们居住,不让他们居住大城以免染上腐败的生活方式”。兴建巴士拉时,主建者艾布·穆萨·艾什阿里只简单划分出了各部落住区,建了一座长官公署。由于士兵需要做礼拜,便在军营里建起阿拉伯半岛以外的第一座清真寺——最初以芦苇篱笆围起一片空地,后来又以土坯筑墙,茅草覆顶,另加一个简易讲台。

当时距巴士拉南20英里处有一萨珊王朝时代旧港——俄波拉港,居东西要冲,中国、印度的商船从东方驶来要通过旧港,才能进入伊拉克内河。在倭马亚甚至阿拔斯王朝前,阿拉伯人从半岛到伊拉克,需从巴林或阿曼海岸经波斯湾扬帆北上,到俄波拉港后再沿幼发拉底河或底格里斯河的水路北上或从俄波拉登陆,由陆路北上。欧麦尔命令艾什阿里在巴士拉附近开凿运河,通入俄波拉港,为巴士拉日后成为国际巨港奠定了基础。

阿拉伯人定居伊拉克是在成功征服波斯后,巴士拉因之从兵营逐渐发展为城市。四大哈里发时期(632-661),在巴士拉定居的阿拉伯人数为23万,到了倭马亚王朝,巴士拉新移民人数更多。阿拉伯人在巴士拉夺取土地,设置田庄,从事农耕,学习技艺。大多数人都远离了帐幕生活,住进新居。当地流传一句谚语:“库法人的言辞,巴士拉人的工艺”,可见巴士拉人手艺之精巧。

澳旅游情况(东西方商贸与工艺交流的要冲)(3)

千河连接,百舸争渡

一直到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曼苏尔建立世界著名都城巴格达之前,巴士拉与其姊妺城库法始终都是阿拉伯美索不达米亚政治和文化的中心。

巴士拉港真正取代俄波拉港,成为在对阿拉伯帝国各省及对远方异国贸易发挥重要作用的港口是在其建城六七十年后,即8世纪初。那个时候的伊拉克处于阿拉伯帝国中央,水陆交通四通八达,商业异常繁荣。

8世纪中期前往伊拉克旅行的商人易宾·霍卡尔曾亲眼看见“那里有着多至十万条灌溉运河,其中有两万条运河可航运的。……巴士拉城周围,是富饶的牧场,牧场外还绵亘着枣椰树林,这里生产的枣椰子就其重要性来说,占到哈里发国家出口物的第二位。枣椰子收获的时节,好像乡间的节日,所有邻近的农场上都是采集熟枣椰的人。”

倭马亚王朝时代,位于海湾北端的巴士拉一直是伊拉克的经济中心,在许多时候还是伊拉克的首府。由于“伊拉克水道最大特点在于千河连接,百舸争渡”,取道任何大小水道,都可以顺流而下,安全抵达海湾,进入海洋同各国交易。位于海湾北端、伊拉克南部的巴士拉港,理所应当地成为将伊拉克北方鲜枣运往阿拉伯帝国各地,以及承担东西贸易的转运枢纽。

中国、印度、中亚以及东非各地的商品,如丝织品、绸料、金银首饰、珠宝、玉器、香料、药材、骏马等源源不断地进入该港,由此销往伊拉克、叙利亚、埃及乃至西方各国。当时,巴士拉港通往底格里斯河的入口处,商品吞吐量很大,日夜繁忙。夜间林立的灯塔,照耀全港,便利外来商船。

澳旅游情况(东西方商贸与工艺交流的要冲)(4)

唐阿海上丝绸之路重要一环

762年,阿拔斯王朝将首都自大马士革迁至底格里斯河畔的巴格达后,阿拉伯人对东南亚及中国的海上贸易逐渐进入高潮。商人们可以从底格里斯河起航直接进入波斯湾,穿越印度洋后经马六甲海峡前往苏门答腊、爪哇、中南半岛和中国。

曾任阿拔斯王朝杰贝勒省的邮政、情报长官伊本·胡尔达兹比赫在《道里邦国志》里详细记载了9世纪阿拉伯人自巴士拉出发,沿波斯湾海岸航行到中国通商港口的道路:“从巴士拉至哈莱克岛(今哈尔克岛)为50法尔萨赫……再至伊本·卡旺为18法尔萨赫……从伊本·卡旺岛至乌尔木兹(Umuz,即霍尔木兹,今伊朗阿巴斯港一带)为7法尔萨赫……谁想往中国去,就需从布林转弯,经塞兰迪布(今斯里兰卡,贾耽称之为狮子国)的左侧至艾兰凯巴鲁斯……"。

成书于公元851年的《中国印度见闻录》是根据旅居中国的阿拉伯商人(旅行家)苏莱曼等人的亲身见闻纪录而成的,列举了由波斯湾海岸诸港口至中国广州的详尽的海上航路情况,是当时东西方海上繁忙交通的历史见证。书中提到,“他们提到货物从巴士拉、阿曼以及其他地方运到西拉夫,大部分中国船在此装货……货物装运上船以后……去阿曼北部一个叫作马斯喀特的地方……两本”阿拉伯史籍无一例外将巴士拉作为阿拉伯帝国与唐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站,足见9世纪巴士拉港的重要性。

与巴士拉港同样重要,可与其繁荣程度相媲美的港口还有位于波斯湾中部的西拉夫港(970年毁于地震),由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冲积泥沙所形成的浅滩阻碍,唐代庞大的中国船无法在波斯湾内通航无阻,阿拉伯地区包括香料在内的货物不得不从巴士拉、阿曼等地先运到西拉夫后,再装到中国大船上远航至远东地区。同样,中国大船上运到阿拉伯地区的许多货物,也先运到西拉夫,再转运到巴士拉等地。

尽管航行有很大风险,船只在驶出或者返程的途中可能会沉没,但是阿拉伯的货物在中国很有市场,中国的货物在西方也极受欢迎,高利润与高风险并存,催生了一大堆那个时代的罗斯柴尔德和洛克菲勒们。巴格达的珠宝商伊本·哲萨斯在财产被哈里发没收后,依然是富翁,而且变成了以珠宝业著称于世的一个大家族的祖先。“巴士拉的商人,用船只把货物贩运到世界上辽远的地方去,有些商人每年的平均收入,超过百万第尔汗。”第尔汗为一种古代阿拉伯的银币,每枚标注重量为3克。

巴士拉的商人,有把毕生的时间消磨在海上的。《辛巴达历险记》里,辛巴达在航海经商的27年中,曾7次远航,赚了很多钱但每次都九死一生惊心动魄。这些故事,与其说是传奇,更像“是根据穆斯林商人商务旅行实际报告而写作的”。

澳旅游情况(东西方商贸与工艺交流的要冲)(5)

精造船舶、生产陶器

繁盛的海上贸易离不开船舶工业的支持。巴士拉港精造船舶,小船行驶于大小江河,大船在海洋上乘风破浪。不同于中国的造船传统,在阿拉伯海面上航行的船只,不用铁钉,采用椰子树皮制成的绳索,缝合船板,并密塞缝隙,使之不透水,在某种程度上很灵便。而中国船,则先造框架,然后用铁钉在四周钉上船板。由于阿拉伯船体小,抗风浪性能差,唐宋时代逐渐让位于中国制造的海船。

巴士拉港不仅精于船舶制造,从近年来对巴士拉古城及古窑遗址的挖掘来看,阿拔斯王朝时期,港口城市巴士拉还是青白陶的主要生产地,阿拔斯宫廷对中国陶瓷的喜爱始于第五代哈里发哈伦·拉希德执政时期(786-809年)。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运来的中国陶瓷不仅改变了阿拔斯王朝的宫廷饮食文化,还影响到普通人的生活。除了使用著名的金属餐具之外,他们开始接受来自中国的瓷盘、碗和壶。

从9世纪起,阿拉伯帝国的精英阶层们开始广泛接受和使用中国陶瓷制品。庞大的需求刺激了长沙窑和越窑的生产和出口。伊斯兰本地的陶瓷也因之受到刺激和启发。当精美绝伦的唐朝陶瓷漂洋过海来到巴士拉时,当地工匠除对其赞不绝口外,尝试着模仿其形状,进行一些新的创造。

或许是听回来的阿拉伯商人口述过中国陶瓷作坊的工作情形,又或许是对中国陶瓷进行了极为细微的研究,巴士拉工匠们制作陶器时,采用了中国的制坯成形技术,将窑温从以往的700℃-800℃提高到1000℃,“努力用当地的黄色粘土制造出不透明的白釉碗,从而根本性地改变西亚陶器的状况及其作用”。

将铅、锡混合后用于陶器的上釉是巴士拉工匠的一大贡献。“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古老陶器习惯上是用碱土制作而成的,平原东部的碱土中含有铅。锡最早是古代埃及人发现的,后将它运用于罗马玻璃制造业上,随着伊斯兰教的兴起,这项工艺可能随地中海沿岸各国工匠的迁徙而从西方传入了东方。”巴士拉的青白陶种类很多,因为在器皿的内层和外层分别采用了不同的上釉方法,内层更注重视觉效果,与外层相比,内层更白,更不透光,也更多地运用了铅。

用锡上釉制造出陶器纯白的表面,给上彩提供了绝美的背景,不久蓝钴也被用作装饰材料,创造出雪中墨的效果,伊斯兰早期的青白陶器应运而生。这些陶器由穆斯林商人带到中国,阿拉伯工匠的审美趣味又反作用于中国陶瓷业,中国工匠尝试着将两种颜色混合运用在陶瓷上,直到14世纪,工匠们克服了技术上的困难,能在高温下使用蓝钴,最终成功制作出精致的青白瓷,享誉陶瓷世界。同一时期,将锡用于上釉这种方法从巴士拉传入埃及,又从埃及沿地中海传到欧洲,对14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花饰陶器生产产生了影响。

正是得益于海上丝绸之路,东西方实现了物质、工艺、文化等种种方面的双向交流,也使沿线各港口城市不断发展壮大。时至今日,战争、死亡、动荡、萧条与巴士拉如影随形,过去迎来送往、灯塔矗立的繁华港口早已面目全非,“干渴之城”巴士拉只能在睡梦中重温那“东方威尼斯”的辉煌。

澳旅游情况(东西方商贸与工艺交流的要冲)(6)

,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cn.tdroid.net/cee7bCz0EBw0AX1c.html

发表评论:

管理员

  • 内容264974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ecms主程序为免费提供使用,使用者不得将本系统应用于任何形式的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风险,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与本站和开发者无关。一旦使用lecms,表示您即承认您已阅读、理解并同意受此条款的约束,并遵守所有相应法律和法规。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太卓开发网 Inc. 保留所有权利。 泰达科技网易库网

页面耗时0.1049秒, 内存占用1.36 MB, 访问数据库1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