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里面的花脸是谁(戏曲中花脸的来龙去脉)

 2025-03-18  阅读 754  评论 0

摘要:在中国戏由中,将角色分为若干类型,名为行当。“净”是出现较早的行当。元人杂剧里就有“净”行,但与现在京剧中的“净”行有很大差异。元人杂剧里的主要角色,是不由“净”来扮演的。如《李逵负荆》杂剧中的李逵就由“末”扮,而在京剧里,李逵这样的角色通常都是由“净”来扮演的。在元人杂剧里,由“净”扮演的角色很杂

在中国戏由中,将角色分为若干类型,名为行当。“净”是出现较早的行当。元人杂剧里就有“净”行,但与现在京剧中的“净”行有很大差异。元人杂剧里的主要角色,是不由“净”来扮演的。如《李逵负荆》杂剧中的李逵就由“末”扮,而在京剧里,李逵这样的角色通常都是由“净”来扮演的。在元人杂剧里,由“净”扮演的角色很杂。有些角色在今天应该由“老旦”、“丑”、“彩旦”、“里于老生”以至“贴旦”扮演的,当时也都由净扮演。甚至作为今天净行的主要特征:“勾脸”,在元代的净行,也不一定是这样,从所扮演的角色来看,有的勾脸,有的就不一定勾脸。

戏曲里面的花脸是谁(戏曲中花脸的来龙去脉)(1)

到了明朝,净行中的“副净”、“小净”虽然也仍有扮演老妪、丫环的,但“正净”登场了,如在《庆朔堂》杂剧中的柳子安、《踏雪寻梅》杂剧中的贾浪仙等都是。大约从那时起,“净”的演唱和“生”、“末”、“旦”等行当的区别日益盼显了。除“正净”、“副净”外,在明传奇中还有“中净”、“小净”;如在《金雀记》、《浣纱记》、《西楼记》等剧中,都有这两个“净”行的名称。另外还有“外净”,如《乔断鬼》杂剧中的小鬼;还有“帖净”,如《小桃红》杂剧中的江西客人等。“净”行本身有了这种比较细致的分类,恰好说明到了明朝,尤其是晚期,“净”这种行当也在随着“生”、“末”、“旦”等行当的发展,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独立特征的行当了。

清代的昆曲,因朝廷素敬关羽,有“红净”之词。但不唱昆腔,只唱高腔,极其庄严肃穆,和其他“净”行有严格的区分,并不属于原来“净”行的表演范畴。所以列入“净”行,大约只因其勾脸而已。昆曲《醉打山门》的鲁智深等角色,才与明代传奇里的“正净”,“副净”有血缘关系。至于“净”大露头角,与“生”、“旦”、“丑”并驾齐驱,还是从晚清时京剧艺术形成之后。

(作者:六场通透)

,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cn.tdroid.net/cee07Cz0HAgECX1I.html

发表评论:

管理员

  • 内容265410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ecms主程序为免费提供使用,使用者不得将本系统应用于任何形式的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风险,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与本站和开发者无关。一旦使用lecms,表示您即承认您已阅读、理解并同意受此条款的约束,并遵守所有相应法律和法规。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太卓开发网 Inc. 保留所有权利。 泰达科技网易库网

页面耗时0.2112秒, 内存占用1.33 MB, 访问数据库1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