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敬身”即是以恭敬之姿态持守自身。这一部分由“心术”、“威仪”、“衣服”、“饮食”组成。分别讲述了端正内心之要、端正外表之则、注重仪容之礼、抑制口欲之规。“心术”与“威仪”是敬身的主旨,“衣服”和“饮食”则用以奉养身体。此四者共同构成修养身心的方方面面。
学习过程中,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敬身第二节
【原文】《论语》曰:孔子于郷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 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誾誾如也。
【译】《论语》上说:孔子在本乡的地方上显得很温和恭敬,像是不会说话的样子。但他在宗庙里、朝廷上,却很善于言辞,只是说得比较谨慎而已。上朝的时候[君主还没有到来]同下大夫说话,温和而快乐的样子;同上大夫说话,正直而恭敬的样子。
【原文】孔子食不语,寝不言。
【译】嘴里吃着东西的时候不要说话,到了该睡觉的时候就不要发出声音吵到别人。
【原文】《论语》曰:席不正不坐。
【译】《论语》上说:孔子坐席不端正不坐。
【原文】《士相见礼》曰:与君言言使臣,与大人言言事君,与老者言言使弟子,与幼者言言孝弟于父兄,与众言言忠信慈祥,与居官者言言忠信。
【译】《士相见礼》上说:与君谈话,所言着重于君使臣之礼;与卿大夫谈话,所言着重于臣事君尽忠之道;与老者谈话,所言着重在使弟子之事;与年幼者谈话,所言着重在孝亲敬长之节;与众人谈话,所言着重于忠信慈祥之行;与做官的人谈话,所言着重于忠诚信实之义。
【原文】子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 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
【译】当孔子看到自己的好友穿上重孝服时,知道好友家中老人去世了。虽然平时大家是哥们,说话大大咧咧的,经常开个玩笑什么的,这时候,也一定要严肃起来,表示同情和哀悼。当孔子看到戴礼帽的人和盲人时,不管多么熟悉,也不管一天碰见多少次,每一次都礼貌地对待他们,即使盲人看不见,自己也是如此。当身穿丧服的人站在车上俯身向自己表示敬意时,孔子站在车上回礼,俯身向其中背负灵牌的人表示敬意。
【原文】《礼记》曰:若有疾风,迅雷甚雨,则必变,虽夜必兴,衣服冠而坐。
【译】《礼记》上说:若有大风、电闪雷鸣、暴雨,这是上天发怒,君子就要改变常态,心怀惊惧,即令是已经就寝也要起床,穿戴整齐,肃然端坐。
【原文】《论语》曰:寝不尸,居不容。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译】《论语》上说:睡觉时不要直挺着象死人,在家闲住时不要象正式场合那样严肃。孔子在家闲居,安详舒适,脸色和悦。
【原文】《曲礼》曰:并坐不横肱, 授立不跪,授坐不立。 入国不驰, 入里必式。
【译】《曲礼》上说:在室内走路的时候不能甩着膀子,把胳膊张开来;和别人并排坐在一起的时候不能把胳膊横起来;别人给东西的时候站着给你,那你就不用坐着了,但是别人给你东西的时候是坐着的,那你就不能站着去接别人给的东西。进入国境,行车要减低速度;进入里门,也要凭轼致敬。
【原文】《少仪》曰:执虚如执盈,入虚如有人。
【译】《少仪》上说:拿东西时要注意,即使是拿着空的器具,也要像里面装满东西一样小心谨慎,以防跌倒或打破。进入无人的房间,也要像有人在一样,不可以随便。
【原文】《礼记》曰:古之君子必佩玉。 右徵角,左宫羽。 趋以釆荠,行以肆夏。 周还中规 折还中矩。 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 故君子在车则闻鸾和之声,行则鸣佩玉。是以非辟之心无自入也。
【译】《礼记》上说:古代的君子,身上一定要佩玉。右边佩主的铿锵鸣声应合于五声中的微角,左边佩玉的铿锵鸣声应合于五声中的宫羽。趋走时的节拍应与《采齐》相应,行走时的节拍应与《肆夏》相应。向后转时,走的路线应是圆形;能右拐弯时,走的路线应呈直角。前进的时候身体应略向前俯,倒退的时候身体应略向后仰。如此这般地行走,然后才能使佩玉发出铿锵的鸣声。正因为君子在乘车时能够听到鸳和的铃声,在步行时又能够听到佩玉的鸣声,所以一切邪僻的念头也就无从进入君子的心灵了。
【原文】《射义》曰:射者进退周还必中礼,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观德行矣。
【译】《射义》上说:射箭的人,不论前进还是后退,左旋还是右转,动作一定要符合规矩。从内心来说,沉着冷静;从外表来说,身体挺直;然后才可以把弓箭拿得紧瞄得准。把弓箭拿得紧瞄得准,然后才可以指望射中。所以说,从人的外部射箭动作就可以看出他的内在德行。
【原文】《士冠礼》始加祝曰:令月令吉日始加元服。 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维祺。介尔景福。再加曰:吉月令辰乃申尔服。敬尔威仪,淑愼尔德,眉寿万年永受胡福。 三加曰:以歳之正,以月之令,咸加尔服。 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黄耇无疆受天之庆。
【译】《士冠礼》上说:初次加缁布冠,致祝辞说:“选择善月吉日,为你戴上缁布冠,去掉你的童稚之心,慎修你成人的美德,属你高寿吉祥,昊天降予大福。”二加皮弁致辞说:“选择吉月良辰,为你再戴皮弁冠,端正你的容貌威仪,敬慎你内心的德性,愿你长寿万年,天永远降你福祉。”三加爵弁致辞说:“在这吉祥的年月,为你完成加冠的成年礼,亲戚都来祝贺,成就你的美德。愿你长寿无疆,承受上天的赐福。”
【原文】《曲礼》曰:为人子者,父母存冠衣不纯素。孤子当室冠衣不纯釆。
【译】《曲礼》上说:作为儿子,父母在世的时候,戴帽子、穿衣服,不能是纯白色。父母不在了持家时,戴帽子、穿衣服不能是穿纯彩色的。
【原文】《论语》曰:君子不以绀緅饰, 红紫不以为亵服。 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
【译】《论语》上说:君子不用深青透红或黑中透红的布镶边,不用红色或紫色的布做平常在家穿的衣服。夏天穿粗的或细的葛布单衣,但一定要套在内衣外面。
【原文】去丧,无所不佩。孔子羔裘玄冠不以吊。
【译】君子只有在着丧服时是不带玉佩的。不穿着黑色的羔羊皮袍和戴着黑色的帽子去吊丧。
【原文】《礼记》曰:童子不裘,不帛,不屦絇。
【译】《礼记》上说:没有成年的儿童不穿皮衣绸衣,鞋头上不能有饰品。
【原文】孔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译】 孔子说:“读书人立志于追求真埋,但又以穿破衣、吃粗糙的饭食为耻,这种人就不值得和他谈论真理了。”
【原文】《曲礼》曰:共食不饱。 共飯不泽手。 毋抟飯, 毋放飯,毋流歠。 毋咜食, 毋啮骨, 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 毋固获,毋扬飯,飯黍毋以箸,毋嚃羹, 毋絮羹,毋刺齿, 毋歠醢。 客絮羹,主人辞不能亨。客歠醢主人辞以窭。濡肉齿决, 干肉不齿决。毋嘬炙。
【译】《曲礼》上说:大伙共同吃饭,不可只顾自己吃饱。若和别人一起吃饭,就要顾到手的清洁。不要拿手搓饭团。不要把多余的饭放进饭器,不要喝得满嘴淋漓,不要吃得啧啧作声,不要啃骨头,不要把咬过的鱼肉又放回碗盘,不要把肉骨头扔给狗,不要只吃一种食物,也不要簸扬着热饭。吃蒸黍的饭宜用手不要用箸。吃汤中的菜时,不可以连汤一起喝下,也不可当着主人面调和菜汤,不要当众剔牙齿,亦不要喝不用任何食物蘸就吃的肉酱。如果有客人在调和菜汤,主人就要道歉,说是烹调得不好;如果客人喝到酱类的食品,主人也要道歉,说是备办的食物不够。湿软的肉可以用牙齿咬断,干肉就得用手掰食。吃炙肉不要撮作一把来嚼。
【原文】《少仪》曰:燕侍食于君子,则先飯而后已。 毋放飯。毋流歠。小飯而亟之, 数噍。 毋为口容。
【译】《少仪》上说:陪君子吃饭,自己先尝几口,然后等君子吃完自己才能吃完。不要放纵无度的吃,不要长流如水的饮。小口的放进嘴里咽下去要快,咀嚼次数要多,不要弄口作态。
【原文】《论语》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 不多食。
【译】《论语》上说:粮食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粮食腐败发臭,鱼和肉腐烂,都不吃。食物颜色难看,不吃。气味难闻,不吃。烹调不当,不吃。不到该吃饭时,不吃。切割方式不得当的食物,不吃。没有一定的酱醋调料,不吃。席上的肉虽多,吃它不超过主食。只有酒不限量,但不能喝到神志昏乱的地步。从市上买来的酒和肉干,不吃。吃完了,姜不撤除,但吃得不多。
【原文】《礼记》曰:君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君子远庖厨,凡有血气之类弗身践也。
【译】《礼记》上说:没有特殊的原因,诸侯不得杀牛,大夫不得杀羊,士不得杀狗和猪。凡有仁爱之心的君子,都离危厨远远的,以免耳闻目睹禽兽之被宰杀。对于一切有生命的动物,君子是不会亲自动手宰杀的。
【原文】《乐记》曰:豢豕为酒,非以为祸也。而狱讼益繁,则酒之流生祸也。是故先生因为酒礼,一献之礼宾主百拜。终日飮酒而不得醉焉。此先王之所以备酒祸也。
【译】《乐记》上说:譬如养猪酿酒,绝不是为了惹祸,但是打官司的一天比一天增加,却是饮酒无度酗酒闹事的结果,所以先王针对这种情形制定酒礼,每喝一杯酒,主人和客人都要行很多礼,整天喝酒也喝不醉了,这是先王防备酗酒闹事的方法。
【原文】孟子曰: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小,以失大也。
【译】孟子说:只讲吃吃喝喝(不讲善心培养)的人,人们会瞧不起他,因为他保养的是小的方面而丢掉了大的方面。
敬身第三完,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