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卧坡凡夫(四川)
从前有个财主,富甲乡里,自称万事不求人,也从来不借东西给别人。有一天老财主病了,请来端公给他做道场。端公知道财主平时的为人处世,想借此教训教训一下财主,为村民出一口气,所以就故意要难为一下财主。说做道场需要四十八张饭桌、四十八个筲箕、四十八个扫把,并且要用过的。这下可难住了老财主,不得不放下架子,挨家挨户去苦求乡亲们。善良的乡亲们还是纷纷出借了财主做道场急需的东西。老财主病愈之后,也有点脱胎换骨的样子,互相也就不再那么老死不相往来了。
在那经济落后,物资匮乏的年代,向邻里乡亲借这借那是经常的事情,但是人们奉行着“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借了不还,全家死完”的毒咒,尽管日子艰难一点,大家还是相安无事,和谐生活。借米、借盐,借时平筒平杯,还时磊起尖尖成了约定俗成的习惯。小时候听奶奶说,我父亲结婚时的那身像样的礼服都是给别人借的,但是母亲还是没有嫌弃我们家里穷,靠他们的艰苦耐劳,勤俭节约,把我们兄弟姐妹八个拉扯大,现在都过上了好日子。
我的学生时代也是与借分不开的,借铅笔,借橡擦,借作业,最多的应该是借“娃娃书”,借字典。那时候,大家都穷,所以娃娃书很稀奇,只要哪个有一本,都会到翻烂为止。因为一个班几十个人,随便哪个的娃娃书都要被传看,传到最后就体无完肤了。我的一本平装《新华字典》尽管我还拿到印刷厂加了个硬皮,还是经不起大家的反复翻查,最后还查无下落了。参加工作后,有点钱就想买书,以便能痛快自由的享受读书。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买书都是要靠有在新华书店上班的熟人关系的啊,所以我就很爱惜。我也是在那个时期买齐了中国的四大名著等古典小说,买了《词典》、《辞海》的。有一次别人借我的《镜花缘》看后就搞丢了一册,让我很心痛。后来他不知道在哪里找一册不同版本的来还我,我还十分的感谢。
借钱可能是大家都遇到过的事,也是最尴尬的事。我记得四十年前,大家经济都不宽裕,我和老婆一块钱一斤的土鲢鱼称了都嫌花钱多了没有要。但是在菜市场,有个同事说忘了带钱,要我借十块钱给他,我毫不犹豫地借给他了,结果到现在都没有还我,可能是他真的把这个事情忘记了吧。我们经常见面,我却从来不提此事,吃得亏才钻得拢一堆嘛。虽然十块钱到现在确实不值一提,但当时确是我工资的五分之一啊。我也借过钱,并且是上万,但是我会主动打借条的,都是尽量提前还清的。可能因为穷怕了,最怕背债过日子,因为那样睡觉都不踏实。那时候,我们兄弟姐妹之间相互借钱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借钱供孩子上学的,不要利息,如果是借钱做生意的,就要给利息的。现在借钱更困难了,宁愿给你几百几千,也不会借几万给你,因为“老赖”越来越多了。当然不借给你的借口也多:钱在股市被套了;银行理财未到期;买保险去了;某某某还没有还我等等。也因为现在的日子好过一些了,家里既不缺柴米油盐酱醋茶了,也不缺日常生活所需的小钱了。真需要花大钱的时候,都会找银行,找政府了。
借也是一面镜子,可以折射出人的灵魂。有的人为了亲戚朋友,可以全力以赴,倾其所有,有的人却一毛不拔,退避三舍。有的人为了还债可以极尽全力甚至子债父还,有的人为了躲债却年复一年,甚至人间蒸发。
字也可以借哈,所以有假借字,许慎在《说文叙》里所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假借字有两类。一类是本无其字的假借,那就是上面所说的假借字。另一类是本有其字的假借。本有其字的意思是在日常使用的文字当中本来有表示某个词义的书写形式 ,但是在使用当中不用本来约定俗成的字形而写为另外一个意义不相涉而音同或音近的字 。这种情况在古代,或者在“文字狱”猖獗的时代比较多见。
狐假虎威的“假”其实也是借。许慎老先生在《说文解字》中说:“借,假也。”但是这个借的成本可能就不是对等或者加一点利息的问题了,可能是在拿生命做赌注啊。
还有借道,借光,借一步说话•••这些都是文人雅士的常用语,不但不会出现伤感情,得罪人的现象,反而能提高你的风度气质。所以不会听到“借你的谷子还你的皮壳”的声音。
《聊斋》里有借尸还魂,今有借腹生子,还有借夫借妻,真是“市场”琳琅满目,无所顾忌了。
好像没有什么不能借,但是还是能不借就不借的好,有时候咬咬牙也就过去了。
我也就借此机会借题发挥,借贵方一块宝地,“借”与大家。
2022.2.2日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