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和说话的关系说话,包含着说话的行为和说出的话,前者是使用语言的行为,后者是使用语言的结果,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语言学的符号?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语言学的符号
语言和说话的关系
说话,包含着说话的行为和说出的话,前者是使用语言的行为,后者是使用语言的结果。
说话是具体的语言现象,是语言的最直接的外在体现。语言现象是无限多样的,但这种无限多样是运用有限的造句规则和词汇材料组装起来的。如,生活中说普通话是语言现象,说出的话是无限多样的,但说普通话运用汉语这个系统的词汇材料和结构规则。
说话是每个说话者的行为,什么时候说话,说什么话,是说话者的自由。但说话者说话时使用的语言规则,却不是个人可以随便制订的,需要社会共同认可,是一种社会规约。
总之,语言和说话可以理解为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研究语言,需要以说话作为研究的具体材料。
语言的符号性
1.符号的构成和基本性质
符号是表示某种意义的标记,包含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
根据可依托的物质现象的属性,符号可分为:
(1)视觉符号,如信号灯、旗语言;
(2)听觉符号,如上课铃声、发令枪声;
(3)触觉符号,如盲文。
符号和意义相联的是形式,而不是具体的物质材料。没有意义,物质材料照样存在,但没有意义,就谈不上符号的形式。如,汽车的喇叭声,是一种听觉符号,它的意义是提醒行人和其他车辆注意有车过来;如果没有这个意义,喇叭声只是一种单纯的物质音响,也就不构成符号。
所以,符号的形式和意义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而是要结合特定情境。比如喇叭声,在公路上这个特定情境中,它提醒有车过来了,但在海洋上,就跟汽车没多大关系了。所以,符号就和征候有所区别。
征候,是事物本身的特征,通过事物本身的属性来传递某种信息。如,我们在不一定要听到喇叭声才知道有车过来了,如果听到了汽车发动机发出的声音,同样也就知道了有车过来了这个信息,发动机的声音是汽车这个事物本身的属性,所以发动机的声音是汽车过来的征候
同时,符号的形式和意义的关联源于符号使用者的约定,所以符号就具有了社会属性,比如上课铃声,不同学校的形式可能不一,有的是电铃,有的是手摇,有的是音乐铃。
2.语言符号与现实现象的关系
现实现象分为客观现实和心理现实。客观现实现象是外在于人的客观存在,人通过感觉器官感知客观现实现象并在大脑中通过脑神经的综合处理转为心理现实。不过,人不能感知全部的客观现实,而心理现实中也有超越现实的部分,如幻想、神话等。
语言符号的产生是基于对心理现实的编码。通过对心理现实进行离散化的分类概括,人创造出各种概念范畴,并赋予其语音形式,于是产生了语言符号。
语言符号的产生对人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现实的状态有极大的改变。
一方面,语言符号固化了已有的认知成果,提高人类的思维能力和认识客观现实的能力,使更多的客观现实现象得到认知,转化为心理认识。如,语言符号固化了前人的科学研究成果,然后提高今人的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然后去开拓新的科学研究成果。
另一方面,语言符号扩大了心理现实的来源,人们可以利用语言从他人那里接受间接的经验。
总之,语言符号是对现实现象的编码(相当于现实现象为语言符号的产生提供材料),又对扩大丰富了现实现象。
资料来源:
《语言学纲要学习指导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4月第3次印刷。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