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点新防务(1449期)9月5日】:近期军事频道专门制作了一期节目,详细揭秘了歼-10B战机的方方面面,甚至连空军地勤平时给歼-10B“洗澡”的细节都披露了出来,这期节目是不是已经堪称“无底线”了呢?不过想必大家更关注的“点”已经不再是歼-10B本身了,因为作为我国国土防空主力的目前是歼-10C,歼-10B已经不算“新锐”战机了。但因为我国军工科研的惯例,一般这样由官方详细介绍歼-10B的时候,大概率歼-10C的“升级版”已经准备得七七八八了。
要说分辨歼-10A和歼-10B最简单的方法,其实就是看机头雷达罩和机腹进气道。歼-10A因为使用的还是脉冲多普勒雷达,因此其雷达罩外观是规整的纯黑色圆锥形,并且在顶部还有一根被认为“不先进”的空速管;而歼-10B已经换装了可以兼容我国先进空空导弹的无源相控阵雷达,因此其雷达罩外形也因为雷达造型进行了修型,从规整的圆锥形改为了较扁的锥形,并且雷达罩与机身的分割线也不像歼-10A那样整齐,而是呈现出倾斜状。
在歼-10A量产型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其机腹进气道与机身间那几根“加强筋”的存在,想必这么明显的外观特征,即便是“军盲”,也已经足以和采用DSI进气道的歼-10B进行区分了吧。歼-10B在牺牲了一部分高速特性后,换装上了在国外只有四代机才会采用的“DSI进气道”,目的当然是为了减轻机体重量、增加战术性能和提升隐身性——毕竟像歼-10A那样“吊”着进气道的气动外形,还能谈得上什么“隐身性”吗?
歼-10B在每次起飞前,都要经过地勤人员多道程序的认真检查,但即便这样,飞行员在到达机库后,仍旧需要亲自绕机进行一遍复查,在合格后飞行员会签字确认。之后驾驶员会进入驾驶舱,详细检查各种航电仪表情况,并在地勤人员辅助下对歼-10B的各个翼面进行机械部分的检查。但即便经过这样详细的检查仍旧无法直接起飞,歼-10B还会在飞行员坐进驾驶舱内启动发动机后,继续接受地勤人员在“热机”情况下对发动机尾喷口和其他部位的检查。
从这张歼-10B的特写镜头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一些细节。比如位于歼-10B驾驶舱前部的前视红外传感器、右侧的空中受油口、机头侧面的迎角传感器以及那分成3格的扁长条黄色编队灯。而从歼-10B即将起飞时从尾部视角拍摄的镜头看,这批歼-10B采用的还是AL-31发动机,并没有更换为国产WS-10。其实这也是合理的选择,毕竟歼-10B量产至今也没有几年,这批当时装上的AL-31发动机寿命还应该挺长,如果不用未免太浪费了。况且AL-31搭配采用DSI进气道减重的歼-10B,可以胜任国土防空任务和日常训练。
在歼-10B进行空中分组对抗训练返航后,机尾侧面出现了一片黑色烟熏过的痕迹,其实在黑色痕迹下就是歼-10B干扰弹发射器。原本装满的干扰弹,在歼-10B训练返航后已经都不见了,其实这就是在空中对抗时该机在躲避对方雷达锁定或者“导弹”攻击时,为了摆脱而抛洒了干扰弹。而干扰弹发射时就会将歼-10B机体外表熏黑,从而留下这一片黑色烟痕。
歼-10B降落时因为使用了减速伞,因此在战机停稳后第一批冲向战机的就是场站的“捡伞员”,他们的任务就是第一时间将战斗机抛落在跑道上的减速伞捡回来。当“捡伞员”在跑道上向飞行员挥手示意后,飞行员就会尽量控制飞机将减速伞抛在他们位置附近。此时“捡伞员”就需要迅速将掉落到跑道上的减速伞拖到草地上,为下一架降落的战机清理出跑道,等所有战机都降落完毕之后再统一将这些减速伞重新打包。
歼-10B降落后一返回机库,就是地面机务人员开始忙碌的时候。在歼-10B刚刚熄火后,就会有机务人员穿上特制防护服钻入依旧滚烫的进气道内,检查发动机叶片是否完好、内壁是否有破损,以及清理多余的杂物。但相较于轰炸机进气道的宽敞来说,歼-10B的进气道本身就比较狭小,再加上入口处的“鼓包”阻挡,以及需要机务人员“正着进去,倒着出来”的要求,因此体型稍胖一点的机务人员都是无法胜任这个工作。
其实爬歼-10B进气道还有一个小细节,就是记者进行体验的时候才发现,歼-10B的DSI进气道不但入口的“鼓包”会是一个阻碍,而且内部的四壁都是异常光滑的,以至于如果没有特殊防滑手套的帮助,人在里面是根本无法移动的。在好不容易爬到接下来恐怕是我国首次公开歼-10B进气道内部了,在手电光照射下,可以看到内壁有大量黑色条纹状烧蚀痕迹。虽然没有记者没有照亮他身后近在咫尺的发动机叶片,但一种我国现役主力战机能被如此深入的展示到这个地步,恐怕还没有先例吧。
而接下来给歼-10B“洗澡”的细节,恐怕也算是首次展示吧。在登上机身前,需要先穿戴鞋套,以防夹带杂物划伤机体蒙皮。而机身上大部分地方都是可以踩踏的,比如主翼和机体。但可以活动的副翼与鸭翼等可以活动部位是绝对禁止踩踏的,其他不能踩踏的部位还有提示说明。其实给歼-10B“洗澡”很简单,就是用粘有特殊清洁剂的海绵手动擦拭就可以,主要是清理可以腐蚀机体蒙皮的油污等污渍。
但因为节目中提到了歼-10B之所以要用人工来手动擦拭清洁蒙皮,而不能像洗车一样用水枪清洁,是因为怕有水渗入蒙皮缝隙中导致内部机体部件生锈的说法。所以就有岛上军事专家“耻笑”我们战机竟然“怕水”,而且发问“下雨天就无法作战了吗?”并且还联想到近期因为岛周围连日大雨,我们的战机也“恰好”没有去巡逻,所以认为这就“证明”了我们战机并不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而且还说岛上的F-16V并不怕水,平时清理可以使用全自动喷锡设备。认为歼-10B如果不是设计有问题,就是制造水平还不够先进,因此才会因为怕水渗入而使用人工一点点擦拭。
但由于节目中并没有对这个问题进行更深入的说明,所以我们也无从得知这个问题是歼-10B在特殊情况下的清理方式,还是每次“洗澡”都需要这样。但从歼-10目前承担着我国国土防空重任来看,如果真的“怕水”,那么怎么能做到在雨天出动呢?所以关于这个问题的真相,可能仅仅是需要给记者一个体验清理歼-10B的机会——因为节目中记者已经体验了多项工作;而“怕水”可能是表达问题或者口误。
但如果它们真的信了,是不是更棒呢?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