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道德修养的方法(不能专门注重贤德的人)

 2024-09-19  阅读 514  评论 0

摘要:第十四课尚贤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物,使民少为盗。不见可如,使民心不散。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可欲,使夫知者勿为也。无不为,则无不治。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专门注重贤德的人,人们就不会你争我夺。前提是不能认人唯亲,不要过分地推崇贤人,不特别给予超过其职务

第十四课尚贤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物,使民少为盗。不见如,使民心不散。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可欲,使夫知者勿为也。无不为,则无不治。

道德经中道德修养的方法(不能专门注重贤德的人)(1)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专门注重贤德的人,人们就不会你争我夺。前提是不能认人唯亲,不要过分地推崇贤人,不特别给予超过其职务的优越名利和权力。推举贤人,给予荣誉奖励,是对真正有贤德的人的一种鼓励,要任人唯贤,不能搞成任人唯亲,不要专门吹捧一个人,不然会引起人们的恶性竞争。有的人为了捞取先进之名,甚至于弄虚作假,伪装成先进,搞阳奉阴违的那一套,这样下去就会败坏社会风气。

“不贵难得之物,使民少为盗”。不看重难以得到的物品,则民间盗贼就会减少。少数珍贵的东西和某种难得的特别贵重的东西,如果你看重这些东西的话,人们就可能去占有它变成强盗。如果人们都不去珍贵它,人们就会平静,自然强盗就会减少。

“不见如,使民心不散”。不看见心里所想又得不到的东西,人们的思想就不会分散。人的思想和想法很有可能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当他看见他想要得到的东西,但又得不到时,就会产生欲望,很有可能走上错误和犯罪的道路。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关注、不追逐奢侈的欲望,从源头上斩断欲望,杜绝奢侈的行为,这样人们的思想就不会被分散。当一个人遇到不如意的时候,要以一个良好的心态面对,心平气和、坦然接受,不要怨天尤人、牢骚满腹,或者责怪命运的不公。

圣人治理的方法是,"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只有从欲望中解脱出来,人才能感到轻松充实。通过修道德把自己的身心练得棒棒的,就能抵御荣华富贵对我们的诱惑。

第八十课虚极讲到"致虚极,守静笃。"当静守到极致的时候,恢复到先天了,就知道人生人不过是一场梦,何必追求那些有形的功名利禄,看淡人生,心胸就开阔了,还有什么放不下的。

静松刘华

,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cn.tdroid.net/cec5fCz0EBwsHVFA.html

发表评论:

管理员

  • 内容265823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ecms主程序为免费提供使用,使用者不得将本系统应用于任何形式的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风险,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与本站和开发者无关。一旦使用lecms,表示您即承认您已阅读、理解并同意受此条款的约束,并遵守所有相应法律和法规。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太卓开发网 Inc. 保留所有权利。 泰达科技网易库网

页面耗时0.1058秒, 内存占用1.33 MB, 访问数据库1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