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也会近视吗?
古人也会近视,但概率远低于今天。原因很简单:第一,古代识字率低,读书的人少,眼部疲劳的风险小;第二,古代没有电,油灯、蜡烛也贵,多数人不会熬夜读书(萤囊映雪、凿壁偷光毕竟是少数);第三,古代没什么对眼睛有害的电子产品;第四,古人用毛笔写字,眼睛离纸笔远······
唐宋之前,近视是富贵病,有条件读书的世家子弟才会近视,贫苦农民的孩子面朝黄土背朝天,哪里会近视;唐宋之后,印刷术发达,科举制兴起,老百姓的儿子也能读书了,近视的人不断增多。
周文王是历史上第一个近视的名人。《史记》记载,孔夫子视周文王为音乐偶像,曾称赞道:
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而谁能为此也。
什么是“眼如望羊”?东汉《释名》给出权威解释——“远视茫茫”,翻译成白话就是“远的地方看不清”,这不就是近视嘛!“文王拘而演周易”,想想周文王他老人家囚居羑里,鼻尖紧贴文字钻研《易》,就觉得怪不易的。
韩非子“目不丧明”,韩愈“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司马光“不能远视”,陆游“老去观书涩如棘”,纪晓岚“目系短视”······这些都是近视的症状。
影视剧中的纪晓岚
因为近视,古人还闹了不少笑话,比如:
欧阳修的《朝中措》中有“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句。苏轼读到后,幽幽地说:“永叔短视。”什么意思?就是“欧阳修近视”。原来,欧阳修住在平山堂,推窗可见青山,又是“晴空”,绝不会是“山色有无中”。唯一的合理解释就是欧阳修近视。好端端的词,被苏轼一解释,意境打了折扣,笑点却多出不少,传为文学史上的趣谈。
古人近视怎么办
戴眼镜、做激光手术······古人没有这些技术,近视了怎么办呢?主要有三种办法:
药物治疗。早在先秦时期,医家就致力于用药物、针灸等办法治疗近视。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记载了70余种治疗近视的药物,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提出了81种治疗眼病(包括近视)的方法,宋代窦汉卿《针灸标幽赋》中有针灸治疗眼疾的记载······不过,小编提醒大家:以上药物、药方只能缓解眼部疲劳,辅助假性近视的恢复,并不能治愈真性近视。
他人代读。北宋文坛有两大逸闻:王安石不洗澡、欧阳修近视。叶梦得把这两件事记录在《石林燕语》中,还说欧阳修“常时读书甚艰,惟使人读而听之”。欧阳修身居高位,他看不清文字,就让书童读给他听!这种做法太过奢侈,大部分书生是没有这种条件的。就像很多明星炫耀自己不用手机,其实他们凡事有助理代劳,当然可以不用手机。这种做法终究只是少数人的专利。
架上眼镜。古人很早就发现了镜片与视力的关系,汉代《淮南万毕术》记载了取火、映物的镜片,南京郭家山晋墓中出土过外凸的水晶镜片,北宋司法官员史沆也用水晶镜来阅读卷宗······现代意义的近视镜发明于13世纪的欧洲,后传入中国,15世纪已能批量生产。古人称眼镜为“叆叇”,就是阿拉伯文alunwainat的音译,比如仇英的《南都繁会图》中就有一位戴眼镜的老者:
(明)仇英 《南都繁会图》(局部)
历史上最著名的“眼镜控”非雍正莫属,他当皇帝的第一年就下口谕:
按十二个时辰,做近视眼镜两副。在哪个时辰看得多的,重做六副。将水晶、茶晶、墨晶、玻璃眼镜,每样多做几副,俱要好的。
第二年,又下旨意:
照朕用的眼镜,再做十副。
他一高兴,还会把眼镜赏赐给臣子,在云贵总督高其倬请安折子的批谕中,雍正说:
赐你眼镜两个,不知可对眼否?
不到七年的时间内,内务府为雍正打造了35副近视镜,紫禁城很多宫殿都有专门放置眼镜的地方,供雍正随时取用。
他的儿子乾隆却反其道而行之,对眼镜深恶痛绝,《乾隆实录》记录了乾隆的一段话:
今考试者一百二十余人,内报近视眼着竟有七十余人之多,明系捏报,希图规避。满洲习气,竟至若此,实堪愤恨。
乾隆还写了很多吐槽眼镜的诗,晚年仍笔耕不辍,持之以恒。88岁那年,乾隆作诗云:
古稀过十还增八,眼镜人人献百方。借物为名非善策,蝇头弗见究何妨。
不过乾隆再厌恶眼镜,也改变不了读书人容易近视的事实。嘉庆年间,有一首名叫《续都门竹枝词》的诗:
近视人人戴眼镜,铺中深浅制分明。更饶养目轻犹巧,争买皆由属后生。
清代中后期,近视现象不断增多,大家已经接受近视需戴眼镜的事实,戴眼镜甚至成了青年人的时尚标志之一。
以上所论,不过是冰山一角。想要深入了解古人预防和治疗近视的方法,还需要数据、史料以及考古的支撑,本文就不展开讨论了。
对今人来说,学习、生活和工作压力不断飙升,一对视力5.0以上的大眼睛已成为奢求。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