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总编辑尹长虹给困难群众送去爱心年货 本报记者寇宁摄
本报1月21日讯 1月19日下午,山西晚报一年一度的“新春走基层冬日送温暖”公益活动太原站活动现场,山西晚报给太原市迎春街迎春社区30户困难家庭,送去了大米、食用油、馒头等爱心年货。此前,大同、阳泉、忻州、临汾、晋城、运城、长治等7市同步开展了送温暖活动,为贫困百姓送去爱心款、春联、过冬物资、家政服务、脱贫致富项目等。春节前,其余市仍将继续送温暖。
此次活动,本报携手太原市肤康中医皮肤病医院、太原市英辉丰源食品有限公司,为迎春社区30户困难户送上米、食用油、年馍等年货礼包,还免费为他们现场测量血压。“社区共有多少人,有哪些困难户?”送温暖活动由本报总编辑尹长虹带队,他一到现场,就和社区主任亢旭华聊起社区民生来。据介绍,迎春社区有居民1万多人,困难户比例小但数量不少。这次送温暖的30户困难户,有的是独居困难老人,有的是残疾家庭,有的是低保户。“快到里面坐,喝口水暖暖吧。”一名困难户给送温暖小分队工作人员递上热水,并询问,“你们怎么找到我们社区的?”一名社区工作人员说:“山西晚报负责社区新闻的记者,常年在社区一线采访,对咱们社区的情况熟悉,报社领导也熟悉,给大家送温暖,及时又精准。”
1月19日16时,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本报记者和爱心企业工作人员走进社区特别困难的3户居民家中,为他们送上爱心年货大礼包。“真心感谢山西晚报,感谢你们帮助我们困难家庭。”残疾特困户边女士动情地说。边女士的爱人杨大哥患脑出血后身体瘫痪,生活不能自理,全靠她一人照顾。边女士现在靠摆地摊,卖一些袜子、生活用品来贴补生活,日子过得十分拮据。随后,送温暖的队伍又来到失独家庭杨先生家,以及单亲妈妈张女士家中,为他们送上爱心年货礼包,并细心询问了他们的身体状况,了解实际困难。
当日16时30分,本报另一路送温暖小分队驱车前往无腿拾荒老人曹会会家中。本报近日连续对老人的状况进行报道,受到社会爱心人士的广泛关注,不断有人为老人送来生活用品。
曹会会老人是山东省枣庄人,在外漂泊拾荒已有20余年,老伴儿十多年前因病去世。此后,失去双腿的曹会会来到太原,一直靠捡废品维生。现在,精神状况不稳定的二儿子跟着她一起生活。考虑到老人的特殊情况,除了米、油、爱心年馍外,太原市英辉丰源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国亮给老人送了一辆新轮椅、爱心槽子糕和太谷饼,太原市肤康中医皮肤病医院给老人买了一件棉衣外套。“我们来送温暖,也感受到了温暖。山西晚报的公益活动很走心、很实在啊!”爱心企业太原市肤康中医皮肤病医院杨院长表示,医院2016年6月1日成立之初,就把践行公益当作重要的工作来抓。2016年以来,先后在荣军医院、敬老院、贫困山区参加公益活动7次。这次和山西晚报携手举行公益活动,看到困难老百姓对生活的热情,真正地感受到了温暖的力量,自己也被温暖了!
爱心企业太原市英辉丰源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国亮说,公司成立于2012年,先后帮助103名刑满释放人员安置工作,在市区的馒头销售点,经营人员也大部分来自困难家庭。我们愿意在山西晚报的号召下,把爱心事业做下去,帮助更多的困难人员。“越是寒冷的时候,越需要温暖和关爱,也越能感受到温暖和关怀的力量。”本报总编辑尹长虹在送温暖现场说,送温暖活动是山西晚报组织的一年一度的大型公益活动,希望以此形成一种风气和引领。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整个社会会变得很美好,这个冬天会变得温暖如春。
○特写
有了年馍,就有了年的味道
迎春社区干部领着送温暖小分队一进门,56岁的杨先生就打着手势,让爱人边女士赶紧招呼大伙坐下。杨先生家是社区的残疾特困家庭,坐在椅子上的他双腿不能动,只有手可以抬起来,说话也有点儿困难。见大家把米、油和年馍亲手送上门,夫妻俩都特别感谢。
杨先生的爱人边女士说,老杨是因为9年前的一次重病变成了现在这样。一开始生活不能自理,全靠家里人照顾。现在恢复得还不错,可以扶着椅子坐一会儿了。杨先生的爱人说,老人们都相继离世了,爱人生病的时候女儿还在上学,全靠社区和邻居们帮着操办各种大小事情,才慢慢熬到了现在。
如今,边女士在小区附近摆了个小摊卖杂货,勉强维持生活。23岁的女儿也大学刚毕业,正在找工作,生活算是逐渐开始好转。边女士听说这次还专门送了有13种口味的年馍,立刻迫不及待地打开盒子,兴奋地说,有了年馍就像回到了小时候,有了年的味道。
失独不失爱,年货和祝福温暖他们的心
“你们家里可真亮堂!”走进迎春社区失独家庭杨先生家,记者忍不住感叹。虽然这个屋子布置很简单,但是窗明几净整齐干净,能看出来一家人对生活的热爱。
社区干部小声告诉记者,其实早些年他们夫妻俩因为孩子的事几乎都崩溃了。杨先生笑着说:“现在都想开了!”
杨先生和爱人都是铁路职工,孩子前几年因病去世,给夫妻俩带来巨大的打击,两人一度十分悲观。杨先生的爱人因此还离开了工作岗位,无法正常生活工作。在社区干部们的多次开导和家人朋友邻居们的劝说下,他俩才一年一年好转起来。没有孩子的家显得有点冷清,可杨先生说他和爱人总会在过年的时候收到社区干部们的祝福,感觉真的很温暖。
知道这次爱心企业和山西晚报特意送来了大米、食用油和年馍,杨先生拉着太原市英辉丰源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国亮的手,一个劲儿地说着“谢谢”。临走,他告诉记者,有这么多人惦记着他们,他感觉生活还是美好的。
母女俩相依为命,年货大礼雪中送炭
送温暖小分队刚刚走进迎春社区单亲妈妈张女士家,张女士的女儿后脚就进家门了。“我还正准备出去看看她呢。”张女士说话柔声细语,一头短发精干利索,她的女儿今年27岁,很有礼貌。
母女俩相依为命27年,要不是社区干部说,大伙怎么也不会想到,她的女儿有精神方面的疾病。“孩子要强,离婚后我带着她生活,什么苦都舍不得让她吃。”说起女儿,张女士有点哽咽了,女儿高考那年因为突发急病,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每天在家里痛苦不已,最后竟然引发了精神方面的疾病。张女士一个人既要工作,还要照顾女儿,忙得晕头转向。经济方面也是个大问题,为了照顾女儿,张女士提前退休,每个月1000多元的药费加上生活费,把张女士折腾得愁眉不展。
幸亏在社区的帮助下,张女士的女儿有了低保。家里有啥事,一个电话,社区干部们就赶到了。前几天家里的防盗门坏了,张女士不放心女儿,又不知道怎么办,最后想到了社区。社区主任亢旭华马上安排几位社区干部到家里,帮着给修好了门。
得到社区的帮助,善良的张女士总想着回报。她主动提出到社区办公室帮忙,打扫整理。社区干部小马说,现在张女士就像是义务社区干部,邻居大爷大妈们谁有事,也会第一时间让张女士给社区带话。
拿到爱心企业送上门的年货大礼,张女士的女儿笑着说:“你们真是雪中送炭!”张女士说,女儿恢复得不错,前段时间还去超市试了试工作,因为英语好,还专门接待过外国人呢。希望有志愿者来家里,陪女儿说话,她很向往正常的人际交往。
特殊年货轮椅棉衣,送给无腿老人曹会会
连日来,本报一直关注着山东籍无腿老人曹会会搬新家一事,1月19日下午,送温暖小分队带着满满的爱前往老人家中看望她。
太原英辉丰源食品有限公司经理张国亮给老人准备了一辆新轮椅,太原市肤康中医皮肤病医院给老人买了一件棉衣外套。在进老人家前,记者先在外面和老人喊话,掀开门帘,老人坐在她的两个小板凳上抱着狗狗柱子,招呼大家赶紧进屋。看着这么多人给自己送来年货,曹会会老人直说“感谢”。
记者拿着那件棉服,想让老人试一试是否合身。老人很不好意思地说:“过两天等我洗了澡,再试新衣服。”摸着新新的棉衣,老人说:“真好看,漂亮!”
对于新送来的轮椅,老人觉得很新奇,想坐上去试一试,大伙儿帮着把老人抬上轮椅。“大娘你看,轮子旁边这个是手刹……”张国亮给老人边说边操作着,老人仔细听着,用手转动轮椅前进、后退。上轮椅时,是人们抱起老人坐上去,那下来呢?大家开始想办法。在老人床边放着一个小木柜子,这是方便老人上床下床所用。老人将轮椅转到床边借助小木柜,很方便就下来了。“这下好啦,我上车下车就在床这里。”曹会会老人说。
临走时,大家跟老人告别,老人执意要送一送。因为胳膊疼,老人扶着两个小板凳刚走了两步,人们已经出了屋子。屋里,老人的感谢声还在:“好心人!谢谢!”
本报记者 李莉 王斌 张婉 徐麦丽 实习生 胡亚峰 全磊鑫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