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霜月》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南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简注:
初闻句,《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寒蝉鸣,仲秋之月鸿雁来。陶渊明《乙酉岁九月九日》:哀蝉无留响,征雁鸣云霄。征雁,南飞之雁。青女,青霄玉女,主管霜雪的女神。素娥,嫦娥,月中仙女。婵娟,美好的姿态。
散绎:
自听到南飞雁叫,就没有寒蝉鸣噪。
在百尺高楼南面,月光如水洒云霄。
青女素娥二女神,从来全都耐寒冷。
月光之下清霜里,争奇斗妍芳姿好。
品读:
这首描写深秋月色的小诗,抒写了诗人高标绝俗的思想情怀。
首句以征雁南飞,寒蝉无声来描写深秋景象,一个“闻”字,点明是在闻其声不见其二少的夜晚。
次句写诗人观察的角度与所见的景象:百尺高楼之南,只见在皎洁的秋月映照下水天一色,一片空明澄澈。清何焯曰:第二句先虚写霜月之光,最接得妙。清纪昀曰:次句极写摇落高寒之意,则人不耐冷可知,妙不说破,只从对面衬映之。
前半首从声,色两方面描写景象,并同时写出了季节,时间和所处环境。后半首转而写诗人的想象。
诗人在霜月交辉的奇妙景色中,仿佛看到不畏寒冷的司霜青女和月中嫦娥,正凭借着月光和霜华,在茫茫夜色中各显神通,争奇斗艳。这里,耐寒的青女素娥隐然有自喻之意,表露出诗人高标绝俗的品格和自身的向往与追求。
在这首即景抒情的小诗中,诗人从眼前的景象出发,写出了清秋的魂魄,霜月的精神,运用神话典故,把眼前之景和幻想交织在一起,笔触空灵,创造出清幽而又瑰丽的缥缈意境,使无生命的霜月成为在幽冷环境中愈富生意和风韵的精神美之象征,读来令人神往。
附图八幅,李商隐诗意图:
高楼望月,浓霜千里。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