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史前文明(万年前的中华文明起步)

 2025-09-18  阅读 488  评论 0

摘要:万年稻。“民以食为天”。从自然的植物采集,到食用植物的人工培植,这是人类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万年稻”的发现,证明华夏人早在一万年前就迈开了走向农耕社会的第一步。大约在陶器发明的同时或者略晚一点,原始农业就萌生了。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万年稻是在浙江上山遗址的一只“陶料”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料”是一

万年稻。

“民以食为天”。从自然的植物采集,到食用植物的人工培植,这是人类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万年稻”的发现,证明华夏人早在一万年前就迈开了走向农耕社会的第一步。

大约在陶器发明的同时或者略晚一点,原始农业就萌生了。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万年稻是在浙江上山遗址的一只“陶料”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料”是一种计量单位,又是一种计量的容器。将稻粒放置在“料”中,本身就说明当时的原始农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人工培植的水稻有了一定的规模,不然何必用“料”来料一料呢?

中华文明史前文明(万年前的中华文明起步)(1)

新石器时代猪纹黑陶方钵(河姆渡遗址出土,浙江省博物馆收藏)

继“万年稻”之后,又发现了八千年前的“八十垱古稻”。“八十垱遗址”位于湖南澧县梦溪乡,与出产“万年稻”的浙江上山相隔万水千山,说不上有何传承关系。它们都是各自独立发展起来的。在并不太大的“八十垱遗址”范围里,考古工作者发现了约一万粒大小不一的稻粒,说明当地的种稻业已有了不小的发展。

差不多与南方的“八十垱古稻”同时,北方的河北省武安县磁山遗址发现了最早的粟种植的痕迹。在那里共发现了四百七十六个灰坑和窖穴,其中八十八个盛有炭化的粟粒。这些灰坑和窖穴可以看做是“磁山人”的粮仓,更多的粟米应当是被他们食用掉了。八十八个“粮仓”中推测可存粟米五万斤,如果这个村落有三百口人(那已是不小的村落了)的话,那么村民平均年剩余粮食当在一百六十斤上下,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事。

来源:细讲中国历史丛书

,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cn.tdroid.net/cea55Cz0HCggNUVc.html

发表评论:

管理员

  • 内容295434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ecms主程序为免费提供使用,使用者不得将本系统应用于任何形式的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风险,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与本站和开发者无关。一旦使用lecms,表示您即承认您已阅读、理解并同意受此条款的约束,并遵守所有相应法律和法规。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太卓开发网 Inc. 保留所有权利。 泰达科技网易库网

页面耗时0.1012秒, 内存占用1.33 MB, 访问数据库1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