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学步是怎么学的?您知道邯郸学步

 2024-05-09  阅读 838  评论 0

摘要:邯郸学步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是hán dān xué bù。出自《庄子·秋水》:“子往呼!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也作“学步邯郸”。比喻一味地模仿别人,不仅没学到本事,反而把原来的本事也丢了。原文: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

邯郸学步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是hán dān xué bù。

出自《庄子·秋水》:“子往呼!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也作“学步邯郸”。比喻一味地模仿别人,不仅没学到本事,反而把原来的本事也丢了。

邯郸学步是怎么学的?您知道邯郸学步(1)

原文:

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庄子·秋水》

译文:

战国时期,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听说赵国邯郸人走路的姿势很漂亮,便来到邯郸学习邯郸人走路。结果,他不但没有学到赵国人走路的姿式,还把自己原来走路的姿势也忘记了,最后只好爬着回去。李白诗曰:寿陵失本步,笑煞邯郸人。

但有学者研究认为,邯郸学步其实学的不是普通走路的步法,而是学的邯郸舞步。当时在赵国邯郸流行一种舞步叫踮屣,是一种类似于现代西方芭蕾舞的点着脚尖跳舞的舞步,非常优美。

成语遗迹

学步桥位于邯郸市内沁河之上,为古城南北交通要冲,沁河原名牛首水,

邯郸学步是怎么学的?您知道邯郸学步(2)

西出紫山,东贯邯郸,注入滏阳河。昔日河水荡漾,夹岸杨柳成荫,为赵都一大景观,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云:“洪湍双逝,澄映两川。”当时学步桥是跨越沁河的唯一桥梁。称“三辅锁钥”。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建为大券三孔、小券四孔的七孔石拱桥。通高8米,全长32米,桥面宽9米,两旁各19块栏板,板间各立18根望柱。板柱均雕有历史人物故事和精美的狮子、猴子等动物。

学步桥原为木质浮桥。据《邯郸县志》载:每逢秋水暴涨,沁河两岸咫尺天涯,交通极为不便。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改建为石拱桥。取名“学步桥”是根据《庄子·秋水》篇记载“邯郸学步”的典故借题于此[3] 。

,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cn.tdroid.net/cea0fCz0MAwECVQ.html

发表评论:

管理员

  • 内容265542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ecms主程序为免费提供使用,使用者不得将本系统应用于任何形式的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风险,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与本站和开发者无关。一旦使用lecms,表示您即承认您已阅读、理解并同意受此条款的约束,并遵守所有相应法律和法规。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太卓开发网 Inc. 保留所有权利。 泰达科技网易库网

页面耗时0.1051秒, 内存占用1.33 MB, 访问数据库1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