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初,某媒体报道的“中国正在研制真空磁悬浮高速列车,时速可达2万公里”,国外的媒体如《欧洲时报》也闻风出动,开始报道“这一可喜的科技成果”。但事实上,有关人员至今没有开展任何有关真空管道技术的实质性研究。该报道中称“记者从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课题组了解到,目前他们正在研制时速500—600公里的真空高速列车,这种技术预计10年后实现运营。沈院士说:“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同磁浮列车一样,是技术不成熟,成本过高,与其他运输方式不兼容,与运输市场格格不入。
真空管道列车
真空管道
列车
高速磁悬浮列车
有媒体报道称,中国正研制真空高速磁悬浮列车,并称理论时速可达2万公里。然而该报道的当事人——西南交大教授沈志云院士却否认此事,称至今没有开展任何有关该技术的实质性研究。
8月初,某媒体报道的“中国正在研制真空磁悬浮高速列车,时速可达2万公里”,“北京到广州2300公里的路程,可以用2个半小时甚至1个小时到达”的新闻被各大报纸、门户网站纷纷转载,甚至国外的媒体如《欧洲时报》也闻风出动,开始报道“这一可喜的科技成果”。
该报道中称“记者从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课题组了解到,目前他们正在研制时速500—600公里的真空高速列车,这种技术预计10年后实现运营。未来两三年内,实验室将推出时速600—1000公里的真空管道高速列车小比例模型。而根据现在的理论研究,这种真空磁悬浮列车时速可达到2万公里。”
报道中涉及了西南交大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员、两院院士沈志云和“该课题组成员张耀平”,但是,笔者在专访了机车车辆动力学专家、西南交大沈志云院士后,了解到:一、张耀平并非西南交大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课题组成员;二、沈志云所在的实验室和他自己,至今没有开展任何有关真空管道技术的实质性研究;三、某些媒体报道时,混淆了当事人的说法。
沈志云直言,他所在的实验室和他自己,至今没有开展任何有关真空管道技术的实质性研究,他也从未提到北京到广州走地面交通2个半小时甚至1小时就可到达的的“神话”。“这是某媒体报道时,混淆对他和对张耀平采访的结果,而后者从来不是他所在实验室的成员,业务上没有任何关系。”
“任何美好的设想提出来总是容易的,而要真正实现则要面对更大的挑战。这里提出的和其他已经有的真空管道技术一样,都不过是一种空谈而已。我只是希望将来有一天,这种‘空谈’会变成现实。”沈志云说。
真空管道列车实现不容易如今,某些实验机构通过媒体宣称真空管道这种技术可以“在10年内实现”“理论上可达2万公里的时速”……那么,真空管道运输技术真是“触手可及的神话”吗?在地面上“日行万里”真的可以不再是梦了吗?
沈院士向笔者介绍说,真空管道技术的实现并不容易,但是他也表示,该技术有一定科研价值和发展前景。据沈志云介绍,真空管道运输技术的原理,就是在地面或地下建一个密闭的管道,用真空泵抽成真空或部分真空。在这样的环境中开行车辆,(不一定是磁浮列车),行车阻力就会大大减小,可有效降低能耗,同时气动噪声也可大大降低,符合环保要求。沈志云说:“真空管道运输技术的原理虽很简单,但实现起来却很困难。1922年德国工程师赫尔曼·肯培尔在提出磁浮列车概念时,同时也提出了真空管道的设想,至今快90年了。磁浮列车虽做了大量研究,却一直未能真正进入运输市场。真空管道技术更惨,至今在世界范围内连像样的试验研究都没有,有的只是一些设想方案。不少人热衷于把这些纸上谈兵的东西申报专利,组建公司,成立研究所,出版书籍,而不去认真探讨为什么不能实现。”
那么,什么原因阻碍了真空管道技术的发展呢?沈院士说:“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同磁浮列车一样,是技术不成熟,成本过高,与其他运输方式不兼容,与运输市场格格不入。”沈志云谈到真空管道技术的前景时说:“当前的问题是要停止空谈,踏踏实实为真空管道技术的应用找到一个可行的切入点。”
海底真空旅游飞行巴士,就是跨海悬浮隧道真空列车。主要采用水下桥隧技术、磁悬浮列车技术以及真空技术。水下桥隧技术,是一种在水中悬浮的管状隧道,通过控制管道自身的重浮比,依靠浮力支撑隧道约90%重量。采用真空管道及磁悬浮列车技术,可减少管道内90%的空气阻力,大幅提高列车运行速度,大幅减少空气噪声。
这不是天方夜谭,而是基于我国这一领域技术的积累。近20年来,我国水下隧道建设迅猛发展,目前已建成各类水下隧道工程超过500座。[1]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